丁小琴
教育先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fā)展。” 美學家朱光潛也說過:“一切文學都具有詩的特質,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要當一首詩看。”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我們的語文課,應是詩化了的、滲透美的激情的“啟蒙”課、“召喚”課。給青少年以詩意化的教學,將語文教學導向充滿詩性的光輝的坦途,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也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欣賞品位的有效途徑之一。語文教師應該用澎湃蕩漾的激情,用鮮活的、富于變化的詩一樣的語言去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體會文章的妙處,老師們還應讓學生走進詩歌,多讀詩,讀好詩。
一、激情如詩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和種子就播在這塊土地上?!闭Z文教學不同于數理化課程的教學,因為“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習時需“披文以入情”。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如果上課時沒有如詩般的激情,缺少對所學內容的熱愛,不能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而喜,隨其感而感,這樣的課就會淡而無味,教學目的的完成也成問題。所以,有經驗的教師,教學開始總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思想上的共振,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全班都活起來。教學中,教師則隨教學內容的推進,不時地改變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感情不斷激發(fā)出來,使他們能始終感情飽滿、有滋有味地進行學習,讓教師情、學生情、教材情始終充盈于課堂。如果教師面無表情,毫無激情,整個教學進程平平淡淡,就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情緒淡薄、教學效果低微的結局??梢姡星橥度攵嗌偈钦n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耙粋€教師冷冷冰冰地進行知識發(fā)售,而沒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課的?!币虼耍Z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通過情感交流,去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譬如,當課文的基調清新爽朗時,教師應以愉悅歡快的講授心情去感染學生;當課文的基調哀怨悱惻時,教師應以沉郁凄涼的講授心情去影響學生。又如,說明文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清晰的條理性,教師的心情則應平正、舒快;議論文的思維邏輯嚴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師的心情也必須隨之或嚴肅,或振奮。教師的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過充滿激情的詩般的形象語言,傳示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二、語言如詩
語文的興趣,導源于語言魅力的召喚。而最具美感效應的語言,即是詩的語言。在課堂上,語文教學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教師的語言魅力。作為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傳遞者,語言藝術的示范者,語文教師應學會用詩般的語言渲染情境,去撥動學生的心弦。
從開頭的導入到中間的講解,直至課堂的結束語,一氣呵成,行云流水般全然無雕琢痕跡,全然是老師興之所至,意之所及時的胸中肺腑,有散文般輕盈曼妙,有小說般的跌宕起伏,有詩歌般的激情飛揚……
一席話豁然打開一扇視窗,遙看“西嶺千秋雪”,注目“萬里送秋雁”,聽得“十里蛙鳴”,聞到“十里荷香”。讓學生領會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的情懷、“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的哀惋、“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灑脫; 感悟出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淡遠、“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雅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從容;學會胸藏“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豁達、“靜看蜂教誨,閑想鶴儀形”的俊逸、“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豪情……
語言是舟。它可以讓你領著學生和朱自清先生一道漫步荷塘,欣賞月色時,衣衫拉正,腳步放輕,靜靜地抬頭望月,靜靜地低頭賞荷,讓縷縷清香在心頭縈繞,讓淡淡詩意在眼中流轉。和詩人張繼相對而坐,任滿天的星子、夜半的鐘聲敲打一夜的無眠,解讀他深沉的目光里蘊含的濃濃的失意,傾聽他百結愁腸被殘酷嚙噬的聲音。更把一生的敬意獻給“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聂斞赶壬?,鑄造自己堅強的靈魂,爭做民族的脊梁……
生動語言的渲染才能把學生帶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文學“桃花源”,鮮活語言的點撥才會讓學生猶如撥云見日,體驗到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喜悅,只覺身處教室而心馳“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古山古水,古色古香;古風古韻,源遠流長。眼前仿佛紅日初照,微風和煦,水波不興。霎時神清氣爽,俗念頓掃,如接受一場圣潔的洗禮。它給人道德和藝術的滋養(yǎng),終生受用無窮。即使是聞一多筆下的那一潭死水也會在清新精微的語言春風里吹起陣陣漣漪的。
教學中,往往有很多教師抱怨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思維呆滯,實際上,他和老師語言的“貧血”有很大的關系,試想,連自己都激動不起來的語言,又怎能使學生也群情振奮呢?試著去充實自己,讓自己的語言鮮活起來,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源頭活水”吧。
三、想象如詩
語文課本內容涉及古今中外、五湖四海、花草蟲魚,而這些內容又并非都是學生熟悉的、親身經歷過或親身體驗過的,不借助聯想想象,根本就無法認識他們,至少不會認識得那么完整深刻準確。無論是文學作品的教學,還是一般文章的教學,莫不如此。但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卻忽視了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以教師的講讀取代學生的思維活動,使本應豐富多采的課堂教學變得生硬教條,索然寡味,給語文教學帶來無窮災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放手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讓他們跨越時空去與課本中的人、物相會,隨屈原去兩千年前的楚國會湘神,隨莫泊桑去萬里以外的法蘭西見于勒與瑪蒂爾德,隨孫悟空去天庭吃仙桃,隨凡爾納去海底游玩,隨賀敬之“回延安”、唱“桂林之歌”、會“白毛女”。在這樣充滿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課堂氛圍中,學生就不會覺得語文學習枯燥乏味,而是意興盎然、其樂無窮了。
四、引領學生走進詩的殿堂
詩歌是生活的濃縮,是生活的結晶,是生活中靈感的閃現、情感的迸發(fā),當學生輕叩一個個不朽的詩魂,能不滿含崇敬的、感激的、贊嘆的熱淚么?能不虔誠地接過先人留下的珍珠一樣香花一樣水晶一樣純真的饋贈么?引領學生時時誦讀、細細咀嚼前人的佳句名篇,會極大程度的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讓他們的表情達意更加簡潔得體,言談舉止更為高雅宜人。學生日誦數篇,慢慢積累,詩心也會在胸中蕩漾。有生活感受時,自然會想到詩人的感受,由引用名詩到靈感迸發(fā),適時加以引導,勤寫勤練,也會創(chuàng)造有個性的佳句華章。文學中的潛移默化比任何自認為高明的說教有說服力!
從本質上講,每一個人都是詩人,——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語文的世界,亦是詩的世界。詩意化的教學將領引莘莘學子進入語文世界,在悠游文學的世界里去領受,去發(fā)現,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