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昆
摘 要:在我國,董永這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特別是他對父親的“孝”,兩千多年來廣泛流傳(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不管是統(tǒng)治者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把他當作榜樣,并以次來教育子女?!岸朗蹋ㄓ械馁Y料寫做‘事)父”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很多文學(xué)作品就是基于這個故事改編的,對后世有很深的影響深遠,本文來淺談江漢棺上的《董永侍父圖》。
關(guān)鍵詞:淺說;合江漢棺;董永侍父圖
最近幾十年,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出土了很多漢代有關(guān)董永侍父情景。下圖便是合江縣出土的漢棺上的董永侍父圖。除此之外,山東嘉祥武梁祠石室東漢晚期的畫像中和四川樂山柿子灣1號東漢崖墓中都有董永侍父圖。
董永,傳說為漢代千乘(今山東高清,一說為博興)人。在《孝子圖》、《法苑珠林》、《太平御覽》、《搜神記》等這些著作中都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其中,傳說最早載于當數(shù)西漢劉向的《孝子圖》,其中這樣寫道:“有董永者,千乘人也。小失其母,獨養(yǎng)老父,家貧困苦,至農(nóng)日,與轆車推父于田頭樹蔭下,與人客作,供養(yǎng)不闕?!倍涊d這個故事最完善的則是在干寶的《搜神記》中,經(jīng)過他的整理,故事分為“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這幾個部分,突出行孝的主題。盡管在不同的典籍之中和民間,在記載之后(董父死后)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董永侍父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每個故事中都是一樣的。從中看出,故事被加工后,把董永更加完美化、神化了,反映了人們對尊老思想的追求和希望好人好報的良好初衷。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孝的朝代,以“孝治天下”著稱,孝道開始政治化。漢初,劉邦把秦迅速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于秦始皇不封子弟,在農(nóng)民起義面前使秦無“藩”來護衛(wèi)中央。于是,他分封了很多同姓王,同時大力提倡孝道,目的是為了“封建親戚,以藩屏漢”,用“孝”來維護統(tǒng)治。因為“孝”在血緣紐帶中凝聚力是最強的,地方藩國國王和皇帝是同一祖先,藩國服從中央,向中央朝廷“盡孝”是理所當然。到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的孝得到更大推崇,作出了“以孝治天下” 的決策,取官有“孝悌”之科、“舉孝廉”之制?!痹跐h代“七經(jīng)”中,《孝經(jīng)》是其中之一。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和當時的社會下便出現(xiàn)了很多“孝” 的典范。歷史上的二十四孝,漢代就有九個,董永侍父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四川自古民風忠厚,一直對“孝”比較推崇?!度A陽國志》這樣記載:“其民質(zhì)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詩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yǎng)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yǎng)母?!?在這種傳統(tǒng)和氛圍下,四川也有自己“孝”的典型。盡管合江地處當時的西南邊陲。但是,位置比較重要,公元前135左右大將唐蒙打通了夜郎古國直至西南各民族聚居腹地、以及嶺南的的通路就是從合江出發(fā)的。之后,漢政府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合江地區(qū)置設(shè)縣,稱為符縣,隸屬于犍為郡(今宜賓)。從今天合江的漢棺出土的分布看,主要在長江、赤水河、習(xí)水河流域的許多鄉(xiāng)鎮(zhèn),反映合江在漢代已經(jīng)開發(fā)較好,和中原聯(lián)系比較密切,深受“生養(yǎng)孝,死后葬”的中原文化影響,很多官吏地主等等很多人死后都使用了石棺,并竭力營建崖墓,我們今天看到的漢棺以及上面的《董永侍父圖》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的。
合江的漢棺很多是出自夫妻合墓群,用合江當?shù)氐那喟资彸桑c古代木棺樣式相同。漢棺重約1噸至1.5噸,前后左右及部分棺蓋上,均刻有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雕鑿精湛的畫像。但《董永侍父圖》所在的漢棺出土少有的單墓中,該棺另一側(cè)的圖案是《宅第圖》,兩頭圖案分別為《雙闕圖》和《伏羲·女媧圖》。據(jù)博物館人員介紹,該棺的主人可能是那時的一個縣令江斯,他本身也是一個孝子,圖案正是他的一生寫照和理想的反映。
由于各個地區(qū)有自己的特有的文化,所以各地關(guān)于董永侍父圖的石刻又有所區(qū)別。關(guān)于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是這樣描繪的:樹下有一鹿車(獨輪小車),樹枝上掛了一個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個老人坐在車上,左手拿著鳩杖,右手前伸,仿佛是在指點董永勞作。老人的上方刻“永父”二字。圖的左邊為董永,右手拿農(nóng)具,回頭望著他的父親,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tài)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頭象;董永右上方橫著有一個圖案,有翅膀,有花紋,作飛舞狀,應(yīng)該是鳥。
和武氏墓群石刻中相比,合江漢棺上的《董永侍父圖》左邊的部分內(nèi)容和它大體是相同的,只是上中少了介紹人物的幾個字和動物,右邊便不同了,右邊部分武氏墓群石刻上沒有,不僅如此,樂山等很多地區(qū)的董永侍父圖和上圖相比,都少了這部分,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這是由兩幅圖構(gòu)成的,左邊一幅為《董永侍父圖》,而右邊一幅為《車馬出行圖》,持這種說法的人較多(博物館在命名時就是采用這種說法,把上圖命名為《董永侍父圖·車馬出行圖》)。因為幾乎所有的《董永侍父圖》都和左半部分差不多,右邊這部分則沒有,據(jù)此推斷這是兩幅圖。但也有人持另外的看法,認為只是一幅圖。因為從右邊人和馬的形態(tài)來看,明顯是遇到意外而受驚的情景:馬的一條前腿抬起,人的腿向前蹬地,拼命纂住馬。反映出趕馬車的人發(fā)現(xiàn)董永父子后,拉住馬車,讓馬車停下來,以免撞到他們。面對危險局面,董永不是只顧自己,而是先看父親情況如何,更突出了他的“孝”。一方面,如果是兩幅圖,就該像其他的一側(cè)有兩幅圖的那樣,兩圖之間有明顯界線,而這里沒有;另一方面,如果這是兩幅圖,右邊的《車馬出行圖》沒有必要畫成受驚而停下來的樣子。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比較贊同后一種觀點。
當然,說到漢代“孝”,在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王杖,所謂王杖,因上端安有木雕的鳩鳥,也叫“鳩杖”,是漢代皇帝為了表示尊老而賜給的七十歲以上老人的,持有此杖的老人,享受相當于“六百石”官員(一般為衛(wèi)工令、郡丞、小縣縣令)的待遇。如果有人毆辱持杖者就是犯了大逆不道罪,就要被處以死刑。
于是,這里便出現(xiàn)了一個疑問:石刻上董父的手中拿的到底是不是王杖。如果有,就有點講不通,有王杖的老人應(yīng)該待遇還不錯,盡管當時流行厚葬,董永也不至于窮到要賣身來葬父的地步。在孫家州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秦漢卷》154頁圖52上的董永事父圖中,董父手中就沒有(上圖)。我個人認為,應(yīng)該是各地在流傳中,為了突出“孝”,突出尊老,而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