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榮桂
“教是為了不教”是葉圣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對語文教育規(guī)律與理想境界的高度概括。成尚榮先生認為“教是為了不教”應當是“不教之教”。“‘不教之教首先是一種理念和主導思想,即解放學生,鼓勵學生主動地、積極地、生動活潑地學,激發(fā)學習的欲望和興趣,讓他們處于樂于學習和緊張的智力狀態(tài)。其次,‘不教之教的核心指向是能力和智慧,不是教知識,而是‘轉識成慧?!?/p>
以這樣的論述審視并指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識字教學是一種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的智慧活動,絕不是單純地告訴、機械地識記。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漢字學習的豐富內涵,巧妙運用“不教之教”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蓬勃的生命活力,接受智力的挑戰(zhàn),獲得語文知識,也得到思維的發(fā)展、文化的熏陶,更得到智慧的生長。
一、自主探究
葉圣陶先生曾說,“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這就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是探究者,探究讓兒童的可能性得以呈現(xiàn)。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領學生走在神奇的探究之路上,運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暢游漢字王國,沿著漢字的發(fā)展歷史溯流而上,學生就能揭開漢字的神秘面紗,在祖國語言文化的源頭,領略漢字的無窮魅力。
二年級識字課中,教師教學“包”字,先告訴學生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幅畫,再啟發(fā)學生在觀察“包”字時可以看到什么。學生紛紛發(fā)表看法,有的說外面是包子的面皮,里面是包子的餡;外面像個書包,里面裝的是各種文具;外面是媽媽的錢包,里面放著鈔票……孩子的思維還真是形象。然后教師出示了“包”的古文字“<E:\排版文件\2015年小學教學研究第11期\未標題-11.tif>”,繼續(xù)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了漢字的奧秘所在:像媽媽肚子里有個寶寶。多么敏銳的觀察!接著教師指出,這就是母親腹中裹著嬰兒,“包”起初的意思就是裹著。那么“苞、飽、炮、泡”分別是什么裹著什么呢?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學生紛紛發(fā)言,“苞”就是花瓣裹著花蕊,“飽”就是肚皮裹著食物,“炮”就是彈殼裹著火藥,“泡”就是水裹著里面的空氣。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在充分感悟、探究的基礎上,非常準確地把握了一組形聲字在字義上的共同點,喚醒“包”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語文知識點。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形聲字的特點,“形聲字,好識記;音形義,有聯(lián)系;聲旁多表音,形旁多表意,掌握規(guī)律性,困難變容易”。
無論采用什么方法識記字形,學生只有經歷觀察、發(fā)現(xiàn)、體驗、理解、消化的探究過程,才能悟出讀音的規(guī)律、字形的規(guī)律、書寫的規(guī)律,進而形成能力。教師的指點則敞亮學生的思想,帶給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二、創(chuàng)編故事
葉圣陶先生倡導教育應順進化之理,應未來之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求知,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chuàng)新”。漢字是富有生命力的表意符號,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段歷史、一篇故事,而學生善于想象,擅長形象思維,這為創(chuàng)編漢字故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在遵循造字規(guī)律的基礎上,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解放學生,巧妙地引導學生探索漢字世界的無窮奧妙,將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成生動有趣故事,以自身獨特的視角巧妙地記住字形,不僅激發(fā)識字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也是在故事的創(chuàng)編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如教學《小動物過冬》一文中的“暖”字,有位老師讓學生觀察、識記字形,學生說左邊是“日字旁”,右邊好像是一個“愛”字。老師問學生右邊是“愛”字嗎?學生說不是“愛”字,可又說不清與“愛”的區(qū)別。最后還是老師幫忙分析了,上面是爪子頭,中間一橫,下面是“友”字。這樣肢解漢字的結構與筆畫,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強化了學生錯誤的認識,以致學生往往還是把右邊寫成了“愛”字。
再走進另一位老師的課堂,他啟發(fā)學生用編故事的方法記住這個生字的字形。學生編了這樣的故事:太陽出來了,天氣非常溫暖,左邊是日字旁;右邊上面的一撇就像微風輕輕吹來,下面三點就像三只小動物聚到了一起,正商量過冬的事情。他們相互關心,成為了好朋友,心中感到特別溫暖。故事情趣盎然,兼顧字形與字義,體現(xiàn)了文章的內容。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創(chuàng)造!只要啟迪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就能還你一片精彩,使得識字教學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情趣盎然,創(chuàng)造的火花不斷閃現(xiàn)。
三、關注語用
語文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标P于語言運用,葉圣陶先生也有過這樣的論述:“語文教學特有的任務便是重視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便是要重視語文的形式和方法?!笨梢?,只有堅守語言文字本身,回歸文字的運用,激發(fā)孩子強烈的表達需要,提供廣泛的語用實踐的機會,才能讓識字教學根深蒂固。相反,如果忽視語言文字的運用,游離于語言文字之外,采取再豐富多彩的形式,也只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
比如,認識“包”字之前,教師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包”字。學生說出包子鋪、面包房、錢包、書包、包您滿意、衛(wèi)生包干區(qū)、包車等許多生活中熟悉的詞語。學完“包”字字族以后,老師采用不同的形式鞏固生字,引導學生內化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規(guī)律。有“穿衣戴帽”的游戲,用不同的偏旁與“包”組成不同的漢字。有“送字寶寶回家”, 完成“一(飽)口福、東奔西(跑)、含(苞)待放、(炮)火連天”等選字填空的練習。有誦讀兒歌:“草帽頭上戴,像朵荷花苞;加點白米飯,肚子吃得飽;火字旁邊站,一聲火炮響;左邊加三點,愛把水泡想;足下生了風,就是跑得快;伸出雙手來,我們抱一抱?!?/p>
生活是語用的起點。學生從小接受母語的熏陶,進入校園之前就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為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提供了基礎。從生活中來,依托豐富的生活經驗,喚醒學生生活體驗,展開識字教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又是語用的回歸。以生活游戲為主要形式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可以讓學生真正在言語實踐中學會運用,將認知轉化成能力,學有所用,用有所得。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滿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結合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松?!?/p>
四、學會歸類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說,只是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好習慣……”在識字教學中,需要培養(yǎng)的好習慣很多,其中學會歸類不失一種好習慣、好策略。物以類聚,漢字非常豐富,不同的漢字在音、形、義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歸為一類。引導學生主動把具有相似特點的字進行歸類,增強他們類聚與比較的整體識字觀念,可促進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獲得核聚變一樣的輻射效果。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低年段采用韻文識字、字族文識字、轉轉盤識字都體現(xiàn)了非常強烈的類聚意識。那么,如何歸類?
如可以從字形歸類。如出示一組與“良”相關的字:郎、狼、浪、糧、朗、娘,讓學生自己看一看,比一比,再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會發(fā)現(xiàn)偏旁在左邊的字,右半部分就是“良”,偏旁在右的字,它的左邊第六筆便是點。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又發(fā)現(xiàn)右邊有偏旁,所以“良”便縮回腳,將撇、捺收成了點,好給右邊的偏旁讓位置。教師順勢而導: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祖國的漢字也是如此,大家寫左右結構的字注意避讓,才會把字寫得更加漂亮。
可見,帶著類聚意識去了解、認識這些方塊字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才是真正幫助學生把母語之根植入心靈的渠道,才是找到了潤澤中華兒女心靈家園的經典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