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慧,唐宜春,陳若暘,宦佳慧,武九龍,徐修竹,沈曉菁,王裕帆,張建斌,王玲玲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 210029)
灸感,一般是指施灸時患者的自我感受。灸感的出現(xiàn)或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施灸的方法、刺激程度、病情、體質和對熱刺激的敏感度[1]。灸感的產生需要在一定灸量的積累上,是反應艾灸得氣的重要方面[2]。臨床上艾灸療效多通過患者灸后皮膚的反應來判斷,以灸后局部皮膚均勻潮紅、汗出為透灸的標準[2]。而陳日新等[3]認為“灸之要,氣至則有效”。太乙神針是實按灸的一種,是將配伍得當?shù)闹兴幗M方摻入艾條中,運用實按灸的操作手法進行治療,其較懸起灸更能持久維持灼熱感,且損傷較小,操作也簡易靈活[4]。本法用于治療風寒暑濕、痼疾沉疴等[5]。目前對于灸感的研究主要在灸感的產生、類型及影響因素等方面,而較少關注灸感之間的差異。本研究在太乙神針實按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同時,觀察灸感的出現(xiàn)規(guī)律及其與療效的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40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均為2012年4至12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在校大學生,年齡最小 20歲,最大 28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12年。
參照《婦產科學》[6]中原發(fā)性痛經的診斷標準,即月經期下腹墜痛,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征。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為 18~30歲;③月經周期規(guī)律,為(28±7)d;④接受本療法前2星期內未服用止痛藥、鎮(zhèn)靜藥及激素類藥物;⑤VAS評分≥40分。
①經婦科及B超檢查,西醫(yī)診斷屬繼發(fā)性痛經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或30歲以上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月經周期不規(guī)律者;⑤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不適宜針灸的其他疾病患者;⑥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或已服用止痛藥物的患者;⑦參加本項臨床研究的醫(yī)務工作者。
取乳香20 g,沒藥20 g,人參5 g,三七10 g,千年健20 g,鉆地風20 g,肉桂20 g,川椒20 g,小茴香20 g,蒼術20 g,甘草40 g,防風80 g,研末備用。后取20 g艾絨配5 g藥末,混合均勻。取長23 cm、寬18 cm白棉紙 1張,將藥艾均勻鋪于紙上,卷成直徑約 2.5 cm、長約15 cm的圓柱狀艾條。取白棉紙1張再卷1層。最后在艾條外層涂抹雞蛋清,陰干后再刷,反復 6次,最后制成太乙神針,備用。
暴露并點燃太乙神針頭部,空置燃燒 5~10 min,囑患者俯臥位或坐位,暴露腰骶部,定取十七椎穴并標記。在灸穴鋪上5~7層紅棉布,后將太乙神針按壓于紅棉布上,使患者感受到溫熱刺激,若患者感覺灼熱或出現(xiàn)避閃動作,則提起太乙神針,隔10 s后再灸,持續(xù)操作30 min。
3.1.1 灸感描述數(shù)據(jù)
得出數(shù)據(jù)后,按照2010年版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精編教材《刺法灸法學》中關于灸感的描述將灸感分為6類[7]。
表熱:患者僅感覺施灸局部表面有溫熱或灼熱感。深熱:患者感覺施灸表面不熱或微熱而深部較熱。透熱:患者感覺施灸局部表面的熱感進一步透達組織深部。
擴熱:患者感覺熱感以施灸局部為中心向四周逐漸擴散。
遠處傳導:患者感覺局部熱感向遠端傳導或沿經脈傳導。
其他:患者施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即施灸局部不熱或微熱而遠部較熱,或出現(xiàn)與所灸經穴相關臟腑腑器官熱。
3.1.2 VAS疼痛量表
記錄患者不同時間的疼痛值,采用國際常用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對受試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視覺模擬評分。將疼痛程度用0~100表示,0表示無疼痛,100表示劇烈疼痛,受試者根據(jù)個人疼痛感受選擇一個最能代表疼痛的數(shù)字。分別記錄施灸前及施灸10、20、30 min后的VAS值。
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檢驗結果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檢驗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若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則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數(shù)據(jù)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則使用非參數(shù)檢驗 Mann-Whitney U檢驗進行組間的兩兩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1 患者出現(xiàn)灸感及VAS差值統(tǒng)計
40例患者均出現(xiàn)表熱灸感,治療前后VAS差值為(38.50±14.38)mm;出現(xiàn)透熱灸感 18例,治療前后VAS差值為(38.89±12.43)mm;出現(xiàn)擴熱灸感6例,治療前后VAS差值為(45.00±14.10)mm;出現(xiàn)遠處傳導灸感13例,治療前后VAS差值為(41.54±13.90)mm。
3.3.2 出現(xiàn)不同類型灸感患者年齡及病程比較
本研究記錄所有患者出現(xiàn)的灸感,其中出現(xiàn) 1種灸感的均為表熱;出現(xiàn) 2種灸感為表熱+透熱/擴熱/遠處傳導/其他;出現(xiàn) 3種灸感為表熱+透熱+擴熱/遠處傳導/其他,或表熱+擴熱+遠處傳導/其他,或表熱+遠處傳導+其他;出現(xiàn) 4種灸感為表熱+透熱+擴熱+遠處傳導/其他,或表熱+擴熱+遠處傳導+其他,或表熱+透熱+遠處傳導+其他;出現(xiàn)5種灸感為表熱+透熱+擴熱+遠處傳導+其他。不同類型灸感患者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出現(xiàn)不同類型灸感患者年齡及病程比較 (±s)
表1 出現(xiàn)不同類型灸感患者年齡及病程比較 (±s)
灸感數(shù)量 n 年齡(歲)病程(月)1種 9 22±2 69.60±39.25 2 種 12 23±1 101.50±43.86 3種 11 24±3 70.78±25.56 4種 6 24±2 96.00±41.57 5種 2 20±0 46.00±19.79
3.3.3 不同類型灸感患者治療前后VAS值比較
由于出現(xiàn)5種灸感患者只有2例,故不納入比較。由表2可見,出現(xiàn)4種灸感患者治療前后VAS值均最高,其次分別為出現(xiàn)3、2、1種灸感,提示灸感的種類越多,治療前后的VAS值均越高,同時治療前后的VAS差值也越大,而患者治療前VAS值越高,則越容易產生更多的灸感。
不同類型灸感患者治療前與治療 10 min后 VAS值差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現(xiàn) 1種灸感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0 min后VAS值差值相對較高;不同類型灸感患者治療 10 min后與治療 20 min后及治療20 min后與治療30 min后VAS值差值比較,出現(xiàn)4種灸感患者差值最高,其次分別為出現(xiàn)3、2、1種灸感,提示治療0~10 min內,灸感種類的數(shù)量與病情的緩解速度無關;治療10~30 min內,灸感種類越多,病情的緩解速度越快,尤其在10~20 min較為明顯。
表2 出現(xiàn)不同類型灸感患者治療前后VAS值比較 (±s,mm)
表2 出現(xiàn)不同類型灸感患者治療前后VAS值比較 (±s,mm)
灸感數(shù)量 治療前 治療10 min后 治療20 min后 治療30 min后 治療前后差值 治療前與治療10 min后差值治療10 min后與治療20 min后差值治療20 min后與治療30 min后差值1 種 55.56±15.90 40.56±17.04 33.33±21.21 20.00±19.53 32.78±16.60 16.67±6.61 7.78±15.43 8.33±12.50 2 種 63.75±19.90 47.08±28.48 36.25±31.85 27.92±29.03 35.83±15.64 13.33±13.03 10.00±10.45 12.50±9.65 3 種 65.91±20.35 50.45±22.41 39.09±23.22 39.09±23.22 42.73±9.32 15.91±10.45 12.73±11.26 14.09±11.36 4 種 71.67±22.29 61.67±26.39 43.33±25.83 43.33±25.82 45.83±16.25 13.33±8.17 16.67±17.51 15.83±6.65
原發(fā)性痛經[8-10]是指經婦科檢查(未婚者行肛診)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而發(fā)生的,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周期性出現(xiàn)小腹痙攣性疼痛或墜脹感或痛引腰骶,嚴重時伴有惡心、嘔吐、肢冷等癥狀,甚至劇痛暈厥。中醫(yī)學認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是痛經產生的主要病機。灸法的效應主要通過溫熱刺激、光輻射、艾灸生成物三者發(fā)揮的[11],因而太乙神針治療痛經時,借此效應,不僅能影響腧穴表層,還能通過腧穴深入體內,影響經氣,深透筋骨、臟腑以至全身[12],從而到達“通則不痛”、“榮則不痛”的作用。
目前研究認為,灸感的產生和感傳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陳日新等[13]將灸感分為6大類,并認為熱敏化的腧穴具有小刺激大反應、與疾病高度相關、部位特異性和產生與否與療密切相關等4大特點。而周楣聲[14]認為灸感有兩大癥狀、三相感傳過程和 34種感傳路徑。
在探討灸感出現(xiàn)與艾灸療效關系時,白玉宏等[15]認為就要產生一定的療效,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灸量的積累,當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易產生灸感,有灸效可能會出現(xiàn)灸感,獲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肖元春等[16]認為一旦灸感出現(xiàn),則灸感一般會直抵病所,癥狀也會隨灸感的出現(xiàn)而明顯緩解。
本研究共治療40例患者,出現(xiàn)的灸感頻率見表1所示。施灸過程中出現(xiàn)癥狀改變的有23例,其中6例出現(xiàn)胃腸蠕動,4例出現(xiàn)冷汗止,4例出現(xiàn)出汗,2例出現(xiàn)面紅,1例出現(xiàn)乏力明顯減輕,1例出現(xiàn)嘔吐,1例出現(xiàn)灸后排便,1例出現(xiàn)灸治8 min時伴有左腿不自主抽動,1例出現(xiàn)灸治25 min時去廁所排出血塊,1例出現(xiàn)腹部脹痛由持續(xù)變?yōu)殚g斷。筆者認為局部溫熱感多在5~10 min產生,除局部溫熱感外其他灸感多在13~23 min產生,灸感出現(xiàn)后2~3 min內疼痛明顯減輕,伴隨癥狀也明顯減輕,在治療25~30 min時多數(shù)患者疼痛不再減輕。這與周楣聲描述的灸感的三相感傳過程相符合。
綜上所述,在艾灸臨床應當重視灸感的作用,而非一味的追求灸感,恰當灸感的出現(xiàn)對疾病的緩解量有影響,但對最終療效的影響較小。故正確認識灸感對臨床有重要意義。
[1]王富春.刺法灸法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74-75.
[2]高希言,奧曉靜.提高艾灸療效的探討[J].中國針灸,2008,28(4):277-279.
[3]陳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氣至而有效[J].中國針灸,2008,28(1):44-46.
[4]唐宜春,張建斌.實按灸源流考[J].中國針灸,2012,32(9):852-854.
[5]孫忠年,劉學鋒.太乙神針[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
[6]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18.
[7]王富春.刺法灸法學[M].上??萍汲霭嫔?2010:75.
[8]宋佳杉,劉玉祁,劉存志,等.電針三陰交、懸鐘、非穴對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累積鎮(zhèn)痛效應的比較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6):487-492.
[9]張偉,張琳.懸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灸量相關因素研究[J].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27(2):65-67.
[10]王艷英.原發(fā)性痛經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30(7):2447-2449.
[11]吳煥凎,馬曉芃,周次利,等.灸法研究現(xiàn)狀與戰(zhàn)略思考[J].世界中醫(yī)藥,2013,8(8):845-851.
[12]項燕,李瑞.灸法作用機制研究[C].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北京,2011:358-366.
[13]陳日新,康明非,陳明人.《內經》腧穴概念在熱敏灸中的重要指導作用[J].江西中醫(yī)學報,2010,22(3):37-39.
[14]周楣聲.灸繩[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153-166.
[15]白玉宏,白玉盛.小議臨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關系[J].針灸臨床雜志,2001,17(9):3-5.
[16]肖元春,方亮.灸感與灸治[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9,45(11):32-33. 收稿日期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