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霞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維生素B12的檢測及其意義
呂麗霞
目的 對應用血清維生素B12檢測方式對腔隙性腦梗死疾病實施鑒別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輕度、中度、重度腔隙性腦梗死疾病的患者各44例,分別定義為研究1組、研究2組、研究3組,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體檢的患者44例,定義為對照組。對四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進行測定,并對比測定結果。結果 研究3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低于研究2組、研究1組、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2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低于研究1組、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1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 腔隙性腦梗死疾病患者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會明顯降低,且病情程度越嚴重,兩項指標水平越低。
血清維生素B12;血清葉酸;腔隙性腦梗死
腔隙性腦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的一種,發(fā)病率和致殘率長期以來處于居高不下水平,對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研究發(fā)現(xiàn)維生素B12的缺乏,與血管性疾病的產(chǎn)生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1]。維生素B12屬于一種同型半眺氨酸合成蛋氨酸輔酶類物質,是否可以將該項指標認定為腔隙性腦梗死疾病的一個獨立性危險因素,目前在臨床上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定[2]。本次對應用血清維生素B12檢測方式對腔隙性腦梗死疾病實施鑒別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3年8月-2015年8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輕度、中度、重度腔隙性腦梗死疾病的患者各44例,分別定義為研究1組、研究2組、研究3組,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體檢的患者44例,定義為對照組。研究1組中男性研究對象25例,女性研究對象19例;研究對象年齡51-86歲,平均年齡(65.8±1.6)歲;腦梗死患病時間1-13天,平均患病時間(4.2±0.7)天;研究2組中男性研究對象26例,女性研究對象18例;研究對象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65.4±1.3)歲;腦梗死患病時間1-15天,平均患病時間(4.0±0.6)天;研究3組中男性研究對象24例,女性研究對象20例;研究對象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65.3±1.9)歲;腦梗死患病時間1-12天,平均患病時間(4.4±0.6)天;對照組中男性研究對象23例,女性研究對象21例;研究對象年齡50-85歲,平均年齡(65.5±1.2)歲。研究對象上述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于次日或當日,抽取空腹靜息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液3mL,在經(jīng)過離心處理之后,取血清待檢,采用我院現(xiàn)有的電化學免疫分析儀,對四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進行測定,并對比測定結果。
1.3 病情嚴重程度分級標準 根據(jù)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NIHSS)的實際得分情況,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判定,NIHSS評分沒有達到4分,病情程度可以認定為輕度,NIHSS評分在4-15分之間,病情程度可以認定為中度,NIHSS評分超過15分,病情程度可以認定為重度[3]。
1.4 觀察指標 選擇四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等兩項內容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5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均經(jīng)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的時候認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shù)資料則實施檢驗。
研究3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低于研究2組、研究1組、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2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低于研究1組、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1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四組研究對象的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比較
維生素B12具有非常理想的水溶性,其中包含的礦物質數(shù)量和種類相對較多,可以與處于游離狀態(tài)下的Ca2+發(fā)生結合反應,從而被人體順利吸收,在弱酸的條件下,其化學結構表現(xiàn)非常穩(wěn)定,在強堿或強酸的環(huán)境下,其穩(wěn)定性會有明顯的下降,并且還會逐漸的發(fā)生分解[4]。血清維生素B12,對腦梗死疾病的病情進展產(chǎn)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半胱氨酸發(fā)揮相關作用,作用機制為,半胱氨酸經(jīng)過充分的氧化之后會產(chǎn)生氫氧根和氧自由基兩種成分,對血管的內皮細胞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損害,使低密度狀態(tài)下的脂蛋白發(fā)生氧化,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產(chǎn)生,引發(fā)一系列的腦血管疾病;同時半胱氨酸及其代謝過程中的一些產(chǎn)物,可以對凝血因素產(chǎn)生一定的強化作用,使血小板的聚集速度明顯加快,使C反應蛋白量明顯減少,從而導致血栓的形成[5]。
作者單位:455000河南省安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1]周佳佳,徐子奇,羅本燕.進展性腔隙性腦梗死的發(fā)病機制、臨床預測與治療研究現(xiàn)狀[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3,46(7):494-495.
[2]宋揚,臧大維,靳燕宇,等.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與腦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及HDL-C的相關性 [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 2014,13(11):1135-1138.
[3]孫利強,法憲恩.中心動脈壓與外周橈動脈壓的差異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影響[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4,31(6):1645-1647.
[4]劉茜,王嘉俊,馮娟.血清維生素B12水平與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腦白質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17):1993-1996.
[5]高路燕,王洪新.老年腔隙性腦梗死部位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以及發(fā)展的時間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575-5576.
R74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