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15年總目次
語用學研究專題
禪宗機緣問答中間接否定的語用學研究
高艷華(1.28)
禪宗會話中否定性言語行為的語用學研究
張園園(1.34)
語用學視角下的英語課堂教學語境創(chuàng)設研究——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為例
王艷梅(1.40)
涉外刑事庭審語境與口譯員角色困境
余 蕾(2.1)
論我國涉外刑事審判法官對法庭口譯的認識:調查與分析
沈 璐,張新紅(2.10)
論涉外庭審中譯員與英語水平有限的外籍被告人的交際策略
張新紅,龔莉嵐,曾小云(2.17)
法律英語短語subject to的語用翻譯之探討
曾小云(2.23)
從不合作原則看語用與修辭的關系
張雅卿(3.2)
漢語指示時間的語用策略
李 軍(3.8)
國內廣告語用學研究中的西方修辭
秦亞勛,楊雯琴(3.14)
從禮貌到效用:西方修辭學視角下的稱贊語及其應答
賴玉英(3.20)
語用修辭視野下不禮貌策略的選擇識解——以家庭沖突場景為例
龍海英(3.28)
語言哲學視角下的語用學研究——兼評黃衍《語用學》(第二版)
霍永壽,潘美景(4.2)
從語言哲學看語用學與語義學的分界
孫 晨(4.9)
專名問題的語言哲學、語用學考察
張漫佳,梁瑞清(4.15)
句法結構形成中的語用因素:以現(xiàn)代漢語名詞謂語句為例
高 航(5.1)
順應理論框架下詞義演變機制的新詮釋
葉慧君(5.9)
關聯(lián)理論下元曲中“瘦”的語用意象分析
王怡康(5.13)
論旅游文本翻譯中的語用充實
劉朝陽,莫愛屏(6.1)
跨文化視域下的譯者身份
申智奇(6.9)
TEM8語段翻譯的語境化制約機制——主題及主題傾向規(guī)約下的社會文化語境融合
呂 潔(6.16)
中華文化外譯的讀者接受研究
許勉君,蔣清鳳(6.21)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洪堡特語言學觀的語用學分析
吳 文(1.1)
Junction,Nexus與Rank——Jespersen“詞品”假說核心概念重讀
郭 威,張高遠(1.6)
原型語義學的發(fā)展、問題及其認知路向探究
張秀芳(1.16)
Mona Baker敘事理論的演進及其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
范玲娟(1.22)
語塊教學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產出技能發(fā)展影響的研究
李傳益(1.46)
中國學習者英語標點符號習得探析——一項基于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的研究
于 洋(1.52)
中國口譯學習者漢英交替?zhèn)髯g流利度的探索性研究
楊柳燕(1.60)
PCR顯性教學提高英語道歉策略運用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周燦美,陳 實(1.69)
日語精讀課程導入影子跟讀的研究
張 超(1.76)
日本江戶時代外來語特征考察——以內容和表記方法為中心
王 鳴,劉一然(1.81)
英語提升和控制形容詞結構的最簡句法研究
馬志剛(2.32)
中動句及物性的最簡句法研究
王和玉(2.40)
外語課堂第三話輪重復語的作用
余澤超,羅潔云(2.48)
京師同文館創(chuàng)辦之前士大夫階層對外語學習及西方的認知
張美平(2.55)
商務英語中的認知隱喻統(tǒng)一解釋
錢 坤(3.34)
英語演講語篇中一般疑問句的特點及功能
杜 娟(3.43)
不同語域現(xiàn)場的口譯語言
孫海琴,張愛玲(3.50)
萬德勒的詞類次范疇學說及其影響
方清明(3.58)
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劉 松,普映山(3.65)
基于App技術的移動語言學習研究——以蘭州理工大學為例
康建東,史順良,牛 妍(3.71)
面向完整任務提高教學效能的一項課改嘗試——以重構商務英語口譯教學任務排序為例
戴黎鸝,盛群力(3.77)
中國英語學習者屬格關系從句習得研究
侯建東(4.22)
演講詞中“態(tài)度”的表達——以麥克阿瑟的演講為例
余 青,陳莉萍(4.31)
現(xiàn)代漢語話語標記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周明強(4.38)
試論具有集體意義稱謂詞的詞匯化和辭書編纂
馬 麗(4.47)
民族志語用學的語用觀
曾衍桃(5.18)
詞語理據(jù)學構想:對象、觀念與方法
李二占(5.25)
進化理論與自然語言研究
田啟林(5.34)
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中國英語學習者雙及物構式選擇研究
嚴敏芬,周倩倩(5.41)
復合詞中的動賓倒置與客體移動方向
楊永忠(5.54)
偽定語的生成機制辨正
張培翠,莊會彬(5.61)
慈溪方言特色詞稱說的地理分布及其闡釋
趙則玲,勵潔群(5.68)
寧波方言“講”的傳信功能及其語法化
施偉偉(5.76)
基于語料庫的商務英語本科學位論文“N+that”同位語結構中外殼名詞研究
陳麗丹(6.28)
提高語法隱喻的不同方法對語法隱喻習得的影響——來自追蹤研究的證據(jù)
季蘇鶴(6.36)
英語寫作中話語標記語的使用特點研究
張 聰(6.44)
高校外語教師反思性實踐與人格特質關系調查報告
陶 偉(6.52)
外國文學
論小說《鼠疫》中的英雄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胡園園(1.88)
小說《香水》里的欲望分析
樂波娜(1.93)
基于語料庫的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布寧短篇小說集《幽暗的林蔭道》為例
李昊天,王 永(2.98)
從《象的失蹤》到《再襲面包店》——談兩篇小說中的“我”
關冰冰,楊炳菁(2.107)
責任與他者——一戰(zhàn)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的被動責任觀探究
陳浩然(5.81)
琪客文學特性與研究綜述
盧迎如(5.90)
國外科馬克·麥卡錫研究述評
徐舒儀(5.95)
跨文化交流與翻譯學
典籍英譯中的形制研究——以《九歌》為例
卓振英(2.62)
“仁”字英譯的哲學詮釋
李 樂(2.69)
“佐譯典籍貫中西”:王韜的翻譯事業(yè)
劉念業(yè)(2.76)
網絡翻譯模式的分析框架構建與研究趨向: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
陸 艷(2.83)
舊長崎唐通事與近代日本對華交涉
許海華(2.91)
當前語用翻譯研究的問題與對策——語用學介入翻譯研究的再思考
陳吉榮(4.52)
余華作品英語譯介傳播研究
曾玲玲(4.60)
重慶版《大公報》副刊的抗戰(zhàn)譯詩特征分析
駱 萍(4.65)
錯位情感中的毀滅:論小說《橙血》的權力空間解讀
許 錟,林玉霞(5.101)
文本的鏡頭——攝影在羅蘭·巴特自我書寫中的“介入”
陸一琛(6.60)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風俗日本形象
張 萍(6.67)
摹仿、創(chuàng)造與虛構:西方文學虛構傳統(tǒng)溯源
陳小亮,樊寶英(6.76)
《語法哲學》漢譯版本的對比研究
郭 威,于 洋(6.82)
經濟與管理
中國—智利自貿區(qū)的農產品貿易效應——基于巴拉薩模型的實證分析
宋海英(4.72)
中國與拉美國家農產品出口供應鏈質量安全監(jiān)管模式比較的實證研究——以巴西、阿根廷、智利為例
趙銀德,茍建華,宋樹理(4.80)
小語種旅游服務人才需求特征及成因解析——基于浙江國際旅游企業(yè)的調查數(shù)據(jù)
喬桂強,龐力萍(4.91)
洋家樂:鄉(xiāng)村旅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成功實踐
王敏嫻,(法)Benjamin TAUNAY(4.100)
建構與老齡化社會相適應的照護文化
董紅亞(4.107)
浙江省郵輪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研究
張環(huán)宙,黃克己(6.93)
城市居民休閑活動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以杭州市為例
蔣 艷(6.98)
綜合研究
晚清域外游記中的“春秋戰(zhàn)國”與“夷夏之辨”
張 萍(1.97)
穆時英早期小說新論
陳海英(1.105)
90后大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高亞兵(3.84)
墨西哥培尼亞政府教育改革過程研究——基于制度分析和發(fā)展框架的視角
張 林,崔 慶(3.90)
杭州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規(guī)?;雽W帶來的義務教育布局和入學難題及應對之策
楊 明,歐自黎(3.97)
CBA聯(lián)賽中的體育展示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韓 震(3.105)
美國大學先修課程的最新發(fā)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裘姬新,王海表(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