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全國很多博物館、紀念館都在暑假期間進行志愿者的招募培訓工作,而“小小講解員”是深受青少年喜歡并積極參與的博物館志愿者活動之一。但在培訓工作過程中往往存在課程缺乏延續(xù)性、內(nèi)容缺乏趣味性等方面的問題,要改善此種情況,首先需明確“小小講解員”在博物館中的定位;其次要打破常規(guī),不斷探索“小小講解員”培訓內(nèi)容和方式方法。
[關(guān)鍵詞]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崗前培訓;崗中培訓
如何利用博物館的豐富資源,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是現(xiàn)今博物館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話題。近年來,為了讓青少年更多的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中,擴寬對青少年的教育途徑,我國很多博物館都開展了培訓小小講解員的活動。[1]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的年齡大多是10—12歲之間的少年兒童,而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學習壓力相對較小,參加“小小講解員”活動的時間和精力較為充足,[2]便于開展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因此,“小小講解員”成為了目前我國博物館界比較流行的一項教育活動。[3]
一、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培訓的現(xiàn)狀
(一)當前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內(nèi)容和形式。
通常來說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工作可分為“課堂培訓”、“展廳觀摩”、“考核”三部分。
1、課堂培訓。課堂培訓大多由本館的專家進行授課,授課的內(nèi)容包括有:文物歷史知識、講解員基本素質(zhì)、講解技巧、講解禮儀、普通話等,并且授課老師會結(jié)合實物、圖片進行授課。
2、展廳觀摩。經(jīng)過課堂培訓,在孩子們對博物館的陳列內(nèi)容有了大體上的認識和了解之后,就進入“展廳觀摩”的培訓階段。主要是由本館經(jīng)驗豐富的講解員來進行培訓,內(nèi)容主要包括博物館講解員的“示范講解”和“小小講解員”講解初體驗兩個部分?!笆痉吨v解”就是讓孩子們直觀的觀察和學習,講解員講解時的站姿、手勢、禮貌用語等講解禮儀方面的知識。而“講解初體驗”則是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講解工作,并且培訓人員可針對孩子們在講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還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的記憶講解詞。
3.考核??己耸菍Α靶⌒≈v解員”培訓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小小講解員”們正式上崗前的最后一項培訓內(nèi)容。考核內(nèi)容主要是以“現(xiàn)場講解”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孩子們在進行講解時的講解內(nèi)容、語言表達、手勢、站姿、行走等方面,從中挑選出合格的“小小講解員”正式上崗。
(二)小小講解員培訓存在的問題。
當前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培訓模式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1.培訓課程缺乏延續(xù)性。經(jīng)過了培訓和考核,“小小講解員”正式上崗后,通常博物館的培訓就開始逐漸減少,甚至停滯?!靶⌒≈v解員”在博物館進行服務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更多的是為他們辦理簽到、工作牌的發(fā)放領(lǐng)取、服務時間和講解場次的統(tǒng)計、記錄等工作。對于“小小講解員”上崗后的心理感受、講解中出現(xiàn)的問題,缺乏即時有效的跟蹤和輔導。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使原本希望在博物館活動中學習知識、豐富暑假活動的學生和家長產(chǎn)生“受到冷落的感覺”,造成很多小朋友從最初“感覺很新鮮”漸漸變成了“感覺沒意思”,慢慢地放棄“小小講解員”,離開“博物館”。2.培訓內(nèi)容缺乏趣味性。通常博物館的培訓內(nèi)容,從一開始就會直接圍繞著博物館展廳的陳列內(nèi)容來進行,大多是文物類、歷史類等方面的知識,然后結(jié)合簡單的圖片、實物等工具來輔助授課,這難免會使課堂的氣氛過于枯燥,不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導致參加過一兩次課堂培訓的孩子很快失去興趣,甚至出現(xiàn)抵觸情緒。
二、關(guān)于解決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培訓問題的對策探討
(一)要明確“小小講解員”在博物館中的定位
在進行培訓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確“小小講解員”在博物館中的定位:1.博物館舉辦“小小講解員”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博物館“學習知識”還是“志愿服務”?2.是希望通過“小小講解員”的服務讓觀眾了解博物館,或是通過博物館的服務讓“小小講解員”收獲知識,然后再通過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服務觀眾,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以上的兩個問題是培訓活動開始前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和明確的方向。筆者認為,博物館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不在于教育公眾,而是要根據(jù)公眾學習的需要,為公眾創(chuàng)造出參與學習的機會和為其提供教育體驗的的場所。[4]因此,“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內(nèi)容,應圍繞著“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博物館收獲知識”,而不是“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博物館的講解員”來制定和進行。同時,還要加強培訓活動的延續(xù)性。活動期間要有專業(yè)的宣教人員來擔任孩子們在博物館學習過程中“班主任”的角色,持續(xù)關(guān)心輔導“學生們”在博物館的學習和成長,使博物館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二)打破常規(guī),不斷探索更加適合“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內(nèi)容和方法。
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工作不應拘泥于常規(guī),要打破“培訓過后就上崗,上崗之后無培訓”的“老路”。具體做法如下:將“小小講解員”培訓從時間上加以改進,將它劃分為崗前培訓和崗中培訓,不再是單一的“崗前培訓”。
1.崗前培訓。崗前培訓可分為外出參觀和課堂培訓兩個部分。(1)外出參觀。在剛進入博物館時,“什么是博物館?”會是很多小朋友首先提出的問題。要想回答好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小朋友們“走進博物館、親身體驗博物館”,因為有些學科知識只在理論上對學生進行解釋,學生很難清晰透徹地理解,但到現(xiàn)場看一看,增強感性認識,就能更真切地理解。[5]首先,由負責培訓的工作人員組織并帶領(lǐng)小朋友們到一座或多座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和了解“什么是博物館”、“博物館里有什么”。其后,邀請經(jīng)驗豐富的講解員進行示范講解。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通過直接經(jīng)驗進行的任何學習,只要通過觀察榜樣示范就能夠進行。[6]因此,對于“小小講解員”們來說,直接觀察講解員的示范講解,是學習了解“講解員”工作較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外出參觀不僅可以讓孩子們“認識博物館”,還可以使孩子們之間互相認識了解,培養(yǎng)感情,在以后的“小小講解員”活動中可以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對于負責培訓的工作人員來說,可以通過此次活動,對“小小講解員”們進行初步的了解,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guān)系,這樣就更加有效地保障了后續(xù)培訓計劃的順利實施和完成。(2)課堂培訓。課堂教學是孩子們最為熟悉和習慣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小小講解員”培訓工作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我們的“小小講解員”大多是年齡在9—12歲的孩子,怎樣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課堂培訓,其方法和內(nèi)容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可以連續(xù)集中注意20分鐘左右,三四年級集中25分鐘左右,五六年級則在30分鐘左右。如果教材新穎,教法得當,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可以保持40分鐘左右”。[7]這樣就要求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內(nèi)容要新穎易懂,課堂氣氛要輕松活潑。具體方法如下:首先,以課堂形式的培訓,次數(shù)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并且每次課堂的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nèi),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孩子們不會因培訓次數(shù)太多、課堂時間太久而產(chǎn)生“不認真、不耐煩、不配合”的“三不情緒”。其后是培訓內(nèi)容,對于這些10—12歲的孩子們來說,博物館崗前培訓的內(nèi)容,應當先從了解孩子們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做起,不能只是簡單地向孩子們灌輸文物歷史知識、講解技巧、背誦講解詞、普通話等內(nèi)容,要以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們跟隨培訓人員語言敘述的內(nèi)容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發(fā)展孩子們的思維能力。[8]想要了解孩子們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語言交流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對于相互之間還比較陌生的孩子們來說,培訓人員可以利用“外出參觀”時建立起的良好關(guān)系,進行問答式的互動交流。問答的內(nèi)容不再是圍繞著“博物館展出的歷史內(nèi)容是什么?陳列的文物是什么?”而是要先從了解孩子們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圍繞著“講解員”三個字展開互動交流,如“你為什么想要成為一名博物館的講解員?你心中的講解員是什么樣的?”等。通過和孩子們問答式的互動交流,不僅可以了解到孩子們對“講解員”的真實理解和想法,讓孩子們得到語言和膽量上的初步鍛煉,還可以從中判斷出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外向性格或是內(nèi)向性格。有了對孩子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了解后,就可以在以后的培訓活動中制定出針對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孩子的培訓內(nèi)容、培訓方式和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做到“因人施教”。
2.崗中培訓。崗中培訓對于孩子們是否能夠做好并堅持做好“小小講解員”工作,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是讓孩子們脫離教室、進入展廳,現(xiàn)場教學與上崗相結(jié)合的培訓形式。這樣可以讓孩子們通過自然或社會實踐獲得必要的直接經(jīng)驗,驗證或運用理論知識,借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獨立的工作能力,陶冶品德。[9]首先,在崗中培訓前,要專門編寫好通俗易懂,適合“小小講解員”的講解詞,并對孩子進行分組分時(每組的人數(shù)和時間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而定),這樣不僅有利于培訓人員的組織管理,并且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有針對性的輔導。其后,把講解詞的內(nèi)容根據(jù)需要,分成若干個部分,并且將每一部分進行編號,篇幅長度最好控制在400字左右,以“講解接力”的形式讓孩子們逐步完成全部講解詞的背誦。孩子們只要完成一個“編號”講解詞的背誦,就可以開始講解工作。這樣孩子們就不易產(chǎn)生“講解詞太多、太難,壓力大”的感覺,還可以在講解工作的過程中收獲經(jīng)驗,充分運用學習到的知識,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在孩子們進行講解詞背誦和講解練習時,培訓人員可以結(jié)合講解詞的內(nèi)容,以“講史有物,講物可見”的培訓方式,把必要的文物、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融入其中,再結(jié)合孩子們現(xiàn)場講解的情況,進行講解技巧、講解禮儀、普通話等方面的培訓,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學習到相關(guān)的知識,不斷進步,迅速進入“小小講解員”的角色中。這樣孩子們從心理上就可以大大增強做“講解員”的自信感、滿足感和責任感。
現(xiàn)今博物館事業(yè)進入了一個蓬勃發(fā)展時期,博物館的宣教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更加關(guān)注青少年與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開展。在“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工作中,伴隨著孩子們的不斷成長,筆者深深地感悟到,要想開展好博物館青少年的宣傳教育活動,不能只是停留在以“說教”、“填塞”為主的教育形式,而是需要結(jié)合著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進行研究,拓展博物館青少年的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劉嚴紅,《淺淡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工作》,中國校外教育,2013年.
[2]唐琳,《現(xiàn)代博物館講解藝術(shù)》,中西書局,2014年版,第142頁.
[3]王芳,《小小講解員“培訓”,能否換個方式?》,中國文物報,2013年.
[4]楊丹丹,《論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首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為例》,中國博物館,2011年.
[5]馬云鵬:《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頁、第338頁、第285頁.
[6]張向葵:《教育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頁、第29頁.
作者簡介:閆政(1983-)女,河南開封人,現(xiàn)任職于中山市博物館,主要從事博物館宣傳教育方面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