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潔宇
[摘 要]歐洲中世紀的農民日常生活繁忙而單調。他們一年四季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勞動上,即使冬季仍就有干不完的農活。然而,農民仍舊極為貧困,食物貧乏,幾乎沒有肉,穿著也簡單。除去個別的宗教節(jié)日,幾乎沒有娛樂活動。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當時技術水平低下,領主的剝削和宗教的控制。
[關鍵詞]歐洲中世紀;農民;日常生活
歐洲中世紀時期,農民不是歷史書寫的主體,也甚少有學者將其納入研究領域。吊詭的是,在一個農業(yè)社會,農民從來都是社會的基礎。無論是領主、騎士、國王還是教士,他們的一切活動都建立在農民的活動基礎之上。然而翻看史書,其對農民生活的描述是如此之少,以至于今天的學者對其日常生活的狀況仍舊霧里看花。本文從零碎的史料入手,描述了農民的勞動、吃、穿、住、休閑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試圖重建歐洲中世紀時期農民的生活的常態(tài),并探討其成因。
一、勞動
對于一名中世紀的農民來說,他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狀態(tài)即勞動。農民的勞動包括田間勞動、家務勞動、畜牧業(yè)、農產品再加工以及領主的徭役等。
田間勞動包括犁地、播種、除草、收割等一整套農業(yè)活動。中世紀的犁地受困于犁的樣式,是一件極為繁重的勞作。耕地之后是播種。播種一般由婦女將種子放在籃子里或者袋子里手工進行,播種完畢后,再用耙將種子用土覆蓋。在等待收獲的時間里,還要進行除草等工作,收割完成后還要將谷物脫粒并運入倉庫。蓄養(yǎng)的牲畜有豬、馬、牛、羊。這些牲畜被趕入休耕的土地或趕入林地進行放養(yǎng)。對農產品的在加工主要是將農產品加工成面包、啤酒、葡萄酒、黃油、奶酪,還有屠宰、腌肉、香腸加工等。
要將以上這些勞動進行詳細的描述無疑是件困難的事,但我們可以根據(jù)已有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對農民一年的勞動時間和強度進行大致的估算。中世紀時期的農田在播種前一般需要犁地三至六遍。一匹裝備良好并拉著套車的牲口,每個勞動日可耕作20—40公畝。如果三公頃地犁四遍,幾乎需要連續(xù)勞作一個月。這還是在最理想狀況下。播種在勞動中算是比較輕松的活,有時候由婦女完成,但也需要一天走15公里。播種完以后還需要用耙將種子覆蓋。換句話說,正常情況下,不遇到惡劣天氣一戶農民家庭將所屬耕地從犁地到播種完畢一般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大約三到四個月以后,就可以開始收割了,收割時間正處于夏季天氣炎熱的時候。收割完以后是打谷,打谷主要是將麥穗脫粒。漫天的灰塵和炙熱的陽光幾乎令人窒息,然而這一勞動卻要持續(xù)一個月,直到將糧食收進谷倉。
中世紀各地區(qū)的農耕有的施行兩圃制,有的施行三圃制。兩圃制是一塊地種植農作物,一塊地休耕,休耕的這塊地每年也必須翻墾幾次。在三圃制地區(qū),一塊地在秋播種,到了早春又在另一塊地上播種,還有一塊地休耕。正如亨利·斯坦利·貝內特所說的:“這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戰(zhàn)爭:收獲只意味著秋耕,秋耕只意味著播種,如此年復一年,循環(huán)不已?!?/p>
在不耕作的日子里,農民也有干不完的活。他需要收割干草以便在冬季不會餓死牲畜,需要修護房子周圍的籬笆,到附近森林里去砍伐樹木以備過冬,采摘堅果以防備糧荒,農田里收割完的秸稈需要曬干,它可以漚肥,也可以作為冬季牲畜的飼料或保暖材料。如果施行休耕,他還需要將輪休的土地進行翻墾以保持地力。另外,服勞役是農民日常勞動中又一重要活動。農民替領主所服的勞役種類繁多,涉及到割草、曬草、割麥、打麥、浚溝、修筑城堡等。事實上,農民幾乎一年都在勞動。中世紀時期的月繪畫很好的表現(xiàn)了這一時期月歷與勞動的關系。在這些繪畫中,一月伐木、二月狩獵、四月修理葡萄枝、五月農民和花在一起餉章生長、六月犁地、七月割草、八月割莊家、九月播種、十一月把豬趕進橡樹林、十二月屠宰、腌肉。
農民繁忙的另一面是勞動強度非常之大。當時技術水平極為低下,一切勞動都需要人力來完成。馬克思曾將磨坊作為中世紀的象征,可事實上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都采用人工磨面,據(jù)研究一個婦女一天只能磨15千克的面粉。對一個農民來說,一年中大部分日子就在這種繁忙和勞累中度過。
二、住宿、食物與服裝
復雜的回廊,尖尖的角樓,整齊的墻垛構成了中世紀建筑的壯麗圖景。對于農民來說,建筑遠沒如此復雜。雖然歐洲各地農民因為自然條件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建造了各式各樣的房子,但有幾點是相同的,如用木頭作為房屋的主要支架,茅草蓋屋頂?shù)取T谟⒏裉m地區(qū),屋子的支架有直柱和曲柱兩種。至于墻壁“幾乎每個地區(qū)都是籬笆墻,草泥、泥土和泥漿是筑墻的主要材料”。從堅固程度和舒適度來說,用石頭作為建筑材料是不二選擇。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運輸費用昂貴。在13世紀的英國約克郡從其他地方運輸石料,光運輸費就占房屋總成本的60%。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使用石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且需要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修筑房子當中去,這對農民而言顯然太過于奢侈。于是石頭建筑的房子成為當時富裕的象征。瓦在當時雖然已經發(fā)明,但農民普遍使用的仍是茅草。即使如此,各郡也并不完全相同,如有的用黑麥秸稈,有的用小麥秸稈,在莎草盛產地區(qū)則用莎草,蘆葦產地則用蘆葦。[2]P200總得來說中世紀時期農民的居住條件相差并不大,但也有不同,如地中海地區(qū)、法國南部地區(qū)農民的房屋則大多由石頭筑成,有些蓋有瓦。
中世紀農民的主食主要是由黑麥做成的面包。雖然在當時小麥的種植已經很普遍,但產量低,在種植的過程中容易遭受病害,使得其更為精貴。所以農民所產的小麥要么用于交租,要么拿到市場上出售,很少會留給自己食用。與此相反,黑麥產量高,且容易打理,雖然做成面包后口感不好,甚至有淡淡的苦味,但明顯更受農民歡迎。那么農民一年到底需要多少糧食以滿足日常所需呢?據(jù)歷史學家統(tǒng)計,正常年份農民扣留來年的種子,交納賦稅、地租以后,剩余的糧食能制作300個7磅的面包,而一個五口之家每人每年所需420磅面包。[如果遇到天災等其他意外情況,挨餓成為必然。所以儲存、補充其他副食是農民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如蔬菜。中世紀農民的蔬菜種類較多,主要有卷心菜、蘿卜、蠶豆、黃瓜、蘿卜、洋蔥、南瓜。為了補充食物的來源,蘋果、犁、櫻桃、栗子等各種果實在日常食品中的重要性也大大提高了。在中世紀時期,農民往往將肉做成熏肉或者熏腸,便于儲存。由于太過珍貴,肉制品極少端上農民的餐桌。除一般食物外,飲料也在農民的日常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民的飲料主要是葡萄酒或者啤酒。葡萄酒能成為中世紀最為重要的飲料得益于他在宗教中的地位。在基督教世界里暗紅色的葡萄酒是基督血液的象征,具有神圣性,另外,作為釀酒原料的葡萄對種植條件要求低,房前屋后,亂石堆,在任何空地都可以種植,產量也較為可觀。僅次于葡萄酒的第二大飲料是啤酒。中世紀英國修道院提供給服徭役的農民食物清單中,啤酒出現(xiàn)頻率頗高。蜂蜜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是農民甜味的唯一來源。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刻爾的食品地租就包括10桶蜂蜜。除上述食品以外,遍布歐洲的森林也為農民提供了一些野生的堅果和水果,但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
總得來說,中世紀時期農民所獲得的食物種類極為有限,面包和或者粥總是短缺,“這種基本的短缺導致這個時期的生活大多表現(xiàn)為只能艱辛的活下來”。即使在13世紀的“農業(yè)革命”以后,農產品產量獲得提高,但受技術、自然條件、領主剝削等條件的限制,食品的匱乏仍是生活中的常態(tài)。正如有學者所說“盡管中世紀的農民偶爾可以享受到豐盛的食物,盡管有短暫的收獲季節(jié),但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
服裝的重要性幾乎等同于食物。從原料角度來說主要大麻、亞麻、動物的皮毛,雖然絲綢早在羅馬時期就已傳入歐洲,但一直作為奢侈品存在,與農民是無緣的。亞麻作為織布的原料早在原始社會就已開始使用,大麻因為易于種植,羅馬解體前就廣泛分布于西歐的各個地區(qū)。山羊和綿羊的毛皮,則“被視為一般大眾貧困生活的必備品”。對農民來說,選擇穿何種服裝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是否有利于勞動,所以“負重的騎手、收獲的農民、織機上的的擋工穿著寬松的長褲、齊膝短褲和綁腿,只有這樣穿勞動才方便”。另外,農民冬天也會穿上動物毛皮制作的衣服,以便于保暖御寒。12世紀時期,一對農民夫婦的典型裝束如下:婦女外面披著斗篷,里面穿著一種類似連衣裙的叫“布萊德”的衣服,這種服裝已經類似現(xiàn)在的連衣裙。肩、胸、背都較寬大,袖子在手腕部,長的帶狀織物從腰部回轉到背后使之交叉,或者打結后再回到前身系結;男人則穿貼身短衣,斗篷綁在肩上,腳穿獸皮制成的靴子。事實上隨著王權的加強,等級制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在服裝上,“在這個時期,從服裝上一眼就能分辨出等級的區(qū)別”。
三、休閑、婚喪與娛樂
對于一個農民來說,休閑是奢侈的。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同樣的事情,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農民的休閑主要在節(jié)日和婚喪的日子。
基督教日益介入社會各個角落的時代,農民的日常生活也深受其影響。根據(jù)基督教的歷法,每七天有一個禮拜日作為休息的時間。但是對于農民來說,到底多大程度上遵守這一要求是值得懷疑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中世紀早中期每周農民需要為領主服勞役2—3天,留給自己干活的時間并不多。夏季和秋季長達幾個月的農忙或收獲季節(jié),讓農民停下手中的農活去休息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農閑時候的圣誕節(jié)、主顯節(jié)、復活節(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節(jié)日期間農民的主要休閑方式除了唱歌、跳舞、大吃大喝之外,還觀看戲劇節(jié)目,如在中世紀的德國圣誕期間教堂就流行表演一種宗教劇,為此還誕生了圣誕樹。游行作為一項表達歡快的集體活動向來受到重視,在復活節(jié)前一周的圣枝主日各個教會都進行游行活動,他們在教士的帶領下,邊走邊唱歌,不時還大聲贊美基督。當代西方世界極為流行的狂歡節(jié)也起源于中世紀。當時主要流行在德國地區(qū),節(jié)日期間農民可盡情狂歡。此外也有其他慶祝節(jié)日的方式,在英國的莊園里,復活節(jié)這天,莊園的農奴給領主送去雞蛋,領主則為農奴提供一頓豐盛的晚餐。
除了節(jié)日之外,其他的一些社會性事件像結婚和喪葬也是農民難得的休閑時間。13世紀之前,基督教對農村婚姻的干涉并不多,大多數(shù)婚禮仍就深受各自民族傳統(tǒng)影響,較為世俗化。只有到了13世紀之后,教堂才成為婚禮的主要場所。所以無論在此之前還是之后,對于親朋來說婚禮過后的宴會和狂歡才是主題。中世紀是節(jié)欲的時代,英國的主教曾下令農民婚禮后不應嬉笑取樂,不應去小酒館或舉辦宴會。這恰恰說明這一現(xiàn)象在婚禮時的普遍。
葬禮是農民偷閑的另一重要時間。除了參加一般的葬禮過程,在葬禮后,無論窮富都要舉行喪宴。他們會在谷倉外面豎起支架招待客人,整個村子都會被邀請過來參加宴會,人數(shù)高達數(shù)百人。宴會會提供大量的食物,這種食物被時人稱為“葬禮的美味”,葬禮也被稱為“活人們的消遣”;除了提供食物外,葬禮也要提供酒,雖說“死亡造就了分派簡食的機會,而不是開懷痛飲的機會”,但在這種場合,喝醉和喧嘩大概是免不了的,以至于教會一直三令五申禁止教士參與其中。
四、結語
中世紀時期農民的日常生活猶如磨坊里的風車,重復、簡單而單調。今天的日子猶如昨天,一成不變,除了個別重大節(jié)日和婚喪嫁娶外幾乎沒有休閑時間。造成農民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農業(yè)技術的限制。農民的生活的一切基礎來源于農業(yè),而農業(yè)的發(fā)展又受技術條件的制約。在中世紀時期農業(yè)技術水平的低下直接導致農民收入的低下。中世紀農田的平均收成是所播下種子的三倍。這導致了農民必須擴大耕種面積才能養(yǎng)活更多的人,也導致了農民勞動量的增加和日常物質生活的拮據(jù)。此外“中世紀幾乎沒有對古代繼承下來的機械進行根本性的改進”,使得節(jié)省體力和提高勞動效率幾乎成為奢侈,農民自然一年到頭被釘在土地上不得休息。
二、領主的控制程度。在中世紀無論是自由民、佃農還是奴隸都被當?shù)氐念I主所控制。領主對農民的剝削極重。以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農民為例,其不僅要向國家繳納食品地租,還要繳納丹麥金和兵役、筑堡、修橋。據(jù)學者研究統(tǒng)計,中世紀時期農民需要繳納所收獲的糧食的一半。在13世紀英國剛能維持生活和不能維持生活的農戶占到全部農民的78%。如果考慮到“農業(yè)革命”前中世紀的農業(yè)狀況,這一數(shù)字恐怕更高。深重的剝削自然導致農民物質生活的水平低下。
三、宗教的控制。教會對農民的控制不僅是精神控制,遍布各地的修道院和教堂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經濟控制。如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農民就需要向教會繳納犁捐、教堂捐、靈魂捐,后來向教會繳納什一稅成為整個歐洲農民的慣例。捐稅關系到當?shù)剞r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持續(xù)不斷的宗教活動影響著農民的休閑和娛樂。一個農民從出身到死亡都離不開宗教的籠罩。中世紀的農民“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憂郁的被動狀態(tài)……只能從他的家庭溫暖中,從村莊社會中,以及他參加基督教的儀式和信仰中去尋找安慰”。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所能看到農民的日常休閑、婚禮和喪葬深受基督教禮儀、教義的影響,即使在狂歡時節(jié)所能看到的戲劇也只能是各種宗教劇,節(jié)目單一而無趣。
參考文獻:
[1](法)羅貝爾·福西耶著,陳青瑤譯.中世紀勞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
[2](英)亨利·斯坦利·貝內特著,龍秀清等譯.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德)漢斯—維爾納·格茨,王亞平譯.歐洲中世紀生活[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4](英)羅伯特·福西耶主編,李增洪等譯.劍橋插圖中世紀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5](法)瑟諾博斯著,沈煉之譯.法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6]馬克垚.英國封建社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德)希施費爾德,吳??底g.歐洲飲食文化——從石器時代至今的營養(yǎng)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英)波斯坦等主編,鐘和等譯.劍橋經濟史(第一卷)中世紀的農業(yè)生活》,[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9](英)波斯坦等主編,鐘和等譯:《劍橋經濟史》,第二卷,《中世紀的貿易和工業(y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10]Medieval fashion[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1998.
[11]康志杰.基督教的禮儀節(jié)日[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2](法)達尼埃爾·亞歷山大比東著,陳劼譯.中世紀有關死亡的生活[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13]查爾斯·辛格主編.技術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至中世紀[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