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森
《詩經(jīng)平·鄭風·風雨》有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于亂世之中見到不改其度的君子,如同在動蕩不安的風雨中聽聞依舊守時的雞鳴聲,同樣地讓人安心,進而生出喜悅來。而陶淵明,正是這樣一位令人心生喜悅的君子。
陶淵明詩的好,是不容你在呢喃耳語間廝磨,一路就撞入肺腑里去,直白到了莽撞的地步,不似后來的格律詩,起承轉合間須有一點觸到了要害,整首詩便鮮活了起來。讀陶淵明的詩,每每有悠悠歲月的感受,只覺整個人內心安靜和充盈。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入世拯世,建功立業(yè),澤惠斯民,彪炳后昆”是古代士人們的一致追求,于陶淵明亦不例外。自幼修習儒家經(jīng)典的他,在儒家傳統(tǒng)觀念的熏陶下,“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絕不亞于其他士人。儒家的“天下之志”,他亦是時時掛懷的。
然而,“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在蹭蹬仕途的十多年中,官場的不自由與對自然田園的向往時常令他感到彷徨與苦悶。“奇名之不立”的擔憂促使他頻頻入仕,可每次踏上仕途都有違心之嘆,剛剛“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就“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想著“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卻“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塵俗的喧囂擾亂不了他,官場的黑暗污染不了他,他從來都是兩袖清風,光明坦蕩。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9歲初入官場,41歲辭彭澤縣令,其間陶淵明多次出仕,亦多次辭歸。在經(jīng)歷了一番痛苦的心靈掙扎之后,他終于體認到在仕途上無法保持本真,一旦“覺今是而昨非”,當即“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正如《歸去來兮辭》所云:“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于是,他過上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躬耕之外,或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或是“造飲輒盡,期在必醉”。都說“文如其人”,其詩文所表達的情愫雖是悲欣交集,曲暢不一,然而在見性見靈的點解中,自有一股深味回蕩于斯。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一年四季在風霜雨露中辛勤勞作,并非能獲得相應的回報,無情的天災總是不可避免。陶淵明即使戮力耕作,仍不免有“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的窘境。盡管如此,他仍舊不改初衷,“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墩撜Z》里孔子盛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不改其樂的陶淵明亦賢哉。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痹谌粘I钪凶裱匀?,安貧守道,無論時運變化如何,只要縱心任性則無所謂窮通貴賤??逼品N種虛名浮利后,剩下的便是一份悠然從容的心境?!敖Y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币皇住讹嬀啤?,讓我們充分領略到陶淵明的思想高度與人生境界。
朱天文曾說過:“對生命的喜悅,以及對物質世界的喜悅,正是這樣的赤子之心,它不但在創(chuàng)作上成為不竭的泉源,也使人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亦能不憂、不懼?!边@段話,于“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陶淵明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