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沈立典 成都報道
我們不也是公立教育出來的嗎?——訪問談曉茜老師
本刊記者_沈立典 成都報道
談曉茜:成都師范學院老師,教現(xiàn)代漢語和教師口語兩門課,同時也兼任成都華德福學校藝術農(nóng)耕成長營的代課老師。
在華德福,很多家長因自己孩子的教育成為一名華德福老師,也有公辦教育中的老師,為了尋求自己想要的教學生活,來到這里。成為一名真正的華德福教師,需要很長的理論學習和課堂實踐??傊麄冊诔蔀槿A德福教師的路上。
“七年級我們要講哥倫布,要講大航海。這也是文學授課的范疇?!闭剷攒绲?,一邊輕輕拿起面前復雜的茶具沏著紅茶,接著,她用一種接觸過華德福老師的人都不會陌生的舒緩語調(diào),又作進一步的解釋。
通常,在人們所更為熟悉的公立教育體系中,哥倫布應該出現(xiàn)在地理或是歷史課堂上。而之所以華德福七年級的文學課要講大航海,是因為華德福教學大綱的建議:七年級學段的孩子開始從童年進入青少年時期,他們又向這個社會邁入了一步,而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與此大致對應的,就是大航海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了向外的探索。而選擇哥倫布,是因為哥倫布和鄭和、達伽馬、麥哲倫等另外的大航海家不一樣,哥倫布是一個節(jié)點,以前的航?;径际茄刂阎箨懺诤叫械?,而哥倫布卻是離開,把已知的大陸拋在后面,向一個未知的世界進發(fā),去往人類從來沒有探索過的領域。當時航海技術最為發(fā)達的國家,應該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而這兩個國家也正是當時世界地圖的盡頭,至于大西洋的另一邊是什么,沒有任何人知道,卻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想象和說法,這就很對應孩子的這個階段,充滿未知充滿好奇,即將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
談老師相信華德福的理念,“做這樣的內(nèi)容安排,首先它給老師一個安全感,讓我們知道這樣的內(nèi)容是適合孩子的。在這個階段,華德福的理論認為,六年級以后孩子已經(jīng)入世到這個大地上,他開始認識到實在的世界,也想要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那么我們在課程里面更關注的其實并不是信息、知識,現(xiàn)在我們百度一下都能搜到更多。我們更關注的是它內(nèi)容背后的精神內(nèi)涵,它能夠如何滋養(yǎng)到孩子的需求?!倍南嘈?,也并非一種毫不懷疑的虔誠。
她也懷疑過。畢竟國內(nèi)見不到完整接受過華德福教育的孩子。
“原來我也不這么想,我沒那么謙卑?!倍缃竦摹爸t卑”,是時間和經(jīng)驗賦予的。在一次和臺灣磊川華德福學校校長的交流中,這位更富經(jīng)驗的老師講述了同樣的歷程:起初他也不懂為什么要給孩子講童話、神話,但是他想,就按照華德福的大綱來吧,大綱說什么他就教什么,走一遍看看再說?!暗彩墙踢^大綱的老師他們都是如此,他們很謙虛,也很確信,因為他們看到了孩子的狀態(tài)。”而他們看到的,談曉茜也看到了。
作為老師一定要選擇適合孩子的內(nèi)容去教學,就像小孩子生下來,在每一個階段我們要給他準備不同的食物一樣。
談曉茜做老師,主要教授語言文學方面的課程,教過中學語文,現(xiàn)在成都師范學院講現(xiàn)代漢語和教師口語兩門課,同時也兼任成都華德福學校藝術農(nóng)耕成長營的代課老師,還是教文學,已經(jīng)教了兩年,而接受華德福培訓的時間則更長,她的孩子也讀過華德福學校。但是,她卻長期保持著一種“中間行走”的狀態(tài)。
于是,談曉茜有機會把華德福的教學操作嘗試運用到另一種教育體系中,在她目前,就是大學公立教育。她在成都師范學院講教師口語課,其中一項實踐是,她讓自己的學生去給更小的孩子講故事。通過和成都師范大學的附小聯(lián)系,她和她的學生獲得了午休的40分鐘時間,去給那里的孩子講童話故事。
在她的記憶中,某次學生準備了故事,本來是安排到四年級去講,結(jié)果因故她沒能到場,銜接出了問題,就仍然安排到一年級去了。談曉茜通常讓自己的學生選擇經(jīng)典的作品,同時參考華德福的教學大綱,而那一次他們選擇的正是適宜四年級孩子的西頓動物童話故事,于是反饋不同以往:“結(jié)果那一天就出問題了。學生回來告訴我,孩子們完全不在狀態(tài)。平時聽童話故事都是安安靜靜的,很夢幻的狀態(tài),而那天則是完全開了鍋。我想這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實驗,證明作為老師一定要選擇適合孩子的內(nèi)容去教學,就像小孩子生下來,在每一個階段我們要給他準備不同的食物一樣。這本身是很科學的。”談曉茜看到了,孩子的反應,而且也當然不止這一次,在一次次的經(jīng)驗中她感覺到自己必須謙卑,去學習、去了解孩子,以及,如何對待孩子,這些一個個的“秘密”。
華德福教育因其人智學理論而持有靈性認知的觀點,這也是其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例如華德福的老師有時會參考希波克拉底“體液說”去大致地對孩子的性格做一個簡單區(qū)劃,但這卻并不意味著對孩子施以區(qū)別對待。沒有分別心,這對于面對動輒數(shù)十人的教學班的老師來說,實在難以想象,因為孩子總是太多種多樣,有的聽話有的搗蛋,有的成績好有的成績不好,于是作為老師必須“因材施教”。
西頓動物故事
談曉茜教過中學,自然地,她也會有類似困惑:“一次我去請教一位很有經(jīng)驗的、治療教育方面的老師,我問他面對抑郁質(zhì)(‘體液說’中的一種類型)孩子時,我應該怎樣去幫助他。他并沒有直接回答我,但他聽出了我的意思,轉(zhuǎn)而問培訓班上的其他學員,抑郁質(zhì)的孩子有什么特點。大家就開始說了:悲觀、多愁善感、不積極等等負面的,全部是不好的。
老師等了一下,又問,還有沒有。這時候有一個學員說,抑郁質(zhì)的孩子很富有同情心,于是氣氛發(fā)生轉(zhuǎn)變,大家又說出了很多抑郁質(zhì)孩子特質(zhì)里好的地方,比如敏感有靈氣、更懂得忍讓等等。這時我知道他已經(jīng)回答了我的問題,但他末了還是又說了一句:‘抑郁質(zhì)的孩子,也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褪沁@樣引導我們?nèi)タ创⒆拥模瑢τ谝粋€合格的華德福老師來說,任何一個孩子,哪怕是一個在我們看來很有問題的孩子,有的孩子很挑戰(zhàn),在我們看來有很多很多問題,但他說:‘啊,這(孩子)是一個秘密?!粫p易去給一個孩子貼標簽,保持著一種不評價孩子的信念。”把孩子看作是“秘密”,這個觀點彼時仿佛觸動了談曉茜,而如今,她有了自己的理解,她認為,這源于一種崇敬,對于生命和精神本身,孩子和成人完全平等。
“我覺得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你真的要關注到孩子的精神世界。如果這個東西你沒有建立連接的話,我覺得這個教育就是有問題的。”談曉茜指出她認為關鍵的一點,同時,她也相信建立這種連接應該在任何一個學段都為時不晚。這學期她在大學課堂上就嘗試讓他的學生做了自傳,但并非寫一部自傳,而是通過讓他們0到7歲回顧,分小組討論,7到14歲分小組討論,14歲到21歲分小組討論,通過工具性的問題引導討論,最后讓學生畫一張自畫像。按照華德福的設計,先打印一張正面照,自己比較滿意的,然后對著照片畫。“老實做出來的學生就會在心得中反饋,從來沒有這么認真地去看過自己,之后慢慢喜歡上自己這張臉。他覺得整個過程非常不可思議,首先自己竟然能畫,而且畫出來那么像,他感覺到心就安靜下來了?!彼坪?,那種連接又找回來了。
“因為人的精神需求會一直存在,之所以有時候我們認識不到更精神層面的自我,是因為我們都處在順境的時候,不需要它的幫助。但是一旦當你經(jīng)歷人生的黑暗時期,你一定會去尋找它的。我也從近期某次培訓中收獲一個理解:童話,其實講述的就是我們每個人一生必然要走過的過程:純真時期;然后是我們每個人都必將遭遇的,一個黑暗的召喚,有一些困難需要我們?nèi)ゴ┰剑缓缶蜁粝聛?,墜入生命的谷底;?jīng)過一個啟蒙,再經(jīng)過一個聯(lián)合,聯(lián)合就是很多力量會來幫助你;于是你成功穿越了困難之后,最后會有一個光明的慶典,就是這樣,童話是反映我們?nèi)祟愋撵`歷程的一個原型。幾乎所有的童話神話都是這樣子的。而每一個孩子也都具有建立精神連接的可能性,哪怕他成了大人也不會丟失。我們不也是公立教育出來的嗎?但是,是什么伴隨我們穿越人生最黑暗的那個階段?就是精神世界里的東西。沒有這種東西我們很難走出來的?!北M管這和談曉茜自幼接受的唯物、理智的教育有所沖突,甚至在整個大環(huán)境中也是異類,但她的天平卻在一點點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