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云山
《圍爐夜話》,清代王永彬作。凡二百二十一則,以“安身立命”為總綱,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yè)”為本的深刻含義,與《菜根譚》和《小窗幽記》并稱“處世三大奇書”。
如書名所言,寒冬之夜,至交相聚,圍擁火爐,暢談文藝,愜意之至。正因作者預設的聽者是朋友,所以語言親切、自然、誠懇。其見解倒并不見得多么獨到,但當你真正讀進去時,就會被那種寧靜溫暖的氛圍所感染,平日俗世中的蕪雜庸擾,會在一瞬升華為對生活、對生命的洞然感悟。
勤學善思終有成行無茍且方為高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茍且處,便為鄉(xiāng)黨仰望之人?!薄秶鸂t夜話》第17則
讀書無論資質的高低,只要能夠勤奮學習,遇有難題肯于請教,任何事情都愛問個為什么,總有一天能夠明白書中的道理。在社會上立足,就不要害怕自己出身低微,只要為人忠厚老實,做事穩(wěn)重踏實、一絲不茍,便會成為鄉(xiāng)鄰所敬仰的榜樣。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天賦固然會為人的成功助力,但如果天資稍淺,就必須要有勤學好問之精神了,此即勤能補拙。同時還要善于從所有事中去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自不必說,就是生活中的瑣事,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曹雪芹不也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嗎?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云,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
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jié);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游覽處皆師友也?!?/p>
天地萬物,俯仰之間處處皆有學問,只要你肯細心留意深思。第69則說的“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同樣是這個道理。有志與有智之人,都是善于師法萬物之人吧。
尤為重要的是,王老先生把讀書和立身聯(lián)系在一起了:讀書有資質高低之分,出身也有貧賤之別,在這個“拼爹”的時代,多少人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家世背景不夠殷實了呢?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究竟何謂成功?有金錢有地位卻未必都能做到“所行無一毫茍且處”吧?多少人為了往上爬做盡了茍且之事?竊得一時之安逸,一陣風來,盡落得千夫所指的狼狽下場,豈不悲哉?因此,凡事但能行得磊落、做得穩(wěn)重,方謂成功。
現代社會的一些人太急于求成了,稍微有點能耐就想立即轉化成財富,這帶來的弊病就是浮躁。常聽稍微有些資歷的人動輒就說“現在的年輕人太不踏實”云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似乎不主張過分張揚,其實這是種韜光養(yǎng)晦的處世哲學?!懊熳运]”也是被推崇的。
韜光養(yǎng)晦常存志一技傍身早成器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然而日章也?!?/p>
——《圍爐夜話》第14則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養(yǎng),但又不露鋒芒,就如同未經琢磨的金玉一般,開始躲人耳目,但時間長了鐘會顯露其光彩。是金子早晚會發(fā)光,而必要的韜藏卻會讓你長久地發(fā)光。這可以說是讓人心氣沉穩(wěn)的一劑良方了,而對于那些好高騖遠、急功近利之人,王永彬又是這樣說的: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圍爐夜話》第30則
立志一定要立高遠之志,志向不高遠,就容易被社會的不良習氣所影響,從而與庸俗低級混為一體而沒有什么作為。這談的其實是境界高度的問題。志向如果只是局限于一己私利,那就難免鉆營,難免不擇手段。既然立志了,干嘛不立得高一點呢?想都不敢想,還渴望能成功嗎?但是不切實際的亂想也不行,正如后半句所說的心氣不能太盛,好高騖遠也是很難成功的。比如下面這一則就是十分接地氣的:
“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吃飯之本領;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成器之日期?!?/p>
——《圍爐夜話》第96則
富貴貧賤無恒長,百年基業(yè)可能毀于一旦,無論何時都要打造自己的優(yōu)勢,“一招鮮,吃遍天”是先人留給我們的顛撲不破的真理。人生不過百年,一定要規(guī)劃好自己的人生,切不可嬉游終日而荒廢了成器的大好時光。
如果我們能在生活的瑣碎之間抽出一點時間讀幾則先人的箴言,定會給生活帶來一些歡樂和充實。只要我們不妄自菲薄,不輕易放棄,每個人都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幕,并在這片天幕中揮灑出自己的生命彩影,找回自己本真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