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人,尤其是《飲酒詩》20首,更是詩人晚年的佳作,其中不僅包括了詩人安然處世的生活態(tài)度,還有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詩人借酒托興,抒懷寫意,真正將酒作為表現(xiàn)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這一客觀外在之物轉(zhuǎn)化為主觀心靈的內(nèi)在之物。通過飲酒詩我們可以領悟到詩人追求自然本真的理想和剛正不阿的品格。
關鍵詞:陶淵明 酒 人生態(tài)度
酒是陶淵明詩文中一個非常重要而又獨特的意象。陶淵明共有60多首與酒相關的詩,其中直接以酒命名的詩文《飲酒》、《止酒》、《述酒》等就有22篇之多。在《陶淵明集序》中,蕭統(tǒng)第一次揭示了陶淵明飲酒詩的內(nèi)涵,“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視角發(fā)現(xiàn)了陶淵明飲酒詩具有特殊的意蘊。陶淵明飲酒詩具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其中詩人對人生復雜而堅定的態(tài)度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方面,對我們今人也有一定的啟發(fā)。
一.抒發(fā)對世俗的積憤與批判
青年時代的陶淵明也曾心懷壯志,積極入世,“猛志溢四?!?,想要有一番作為。陶淵明自幼熟讀儒家經(jīng)典,志在天下,而且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股肱之臣,對再造東晉皇朝功勞很大,這些都極大地促使陶淵明去建功立業(yè)。但陶淵明生活的六十多年間,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亂此起彼伏,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奪利,互相廝殺;外族入侵,皇室搖搖欲墜。社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特別是世家大族與庶族矛盾激烈,如王謝這樣的大族,高官厚祿,而出生于庶族的難以有施展抱負的機會。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使這位詩人發(fā)出“有志不獲聘”的感慨,于是退而求次,歸隱田園,尋求身心自由?!讹嬀啤分小靶兄骨f端,誰知非與是。是非茍相形,雷同共毀譽。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咄咄俗中惡,且當從黃綺”。此篇抨擊世俗不辨是非,雷同毀譽的丑惡現(xiàn)象,其憤懣之情十分激烈。他生平對官場上的黑暗司空見慣,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遺世而獨立,保持內(nèi)心的純凈。他關心民生疾苦,卻又無法扭轉(zhuǎn)乾坤,因此他只有借酒澆愁,比如《飲酒》其一:“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相歡持”。榮衰無定,天道輪回,世事都有其定數(shù)。所以既已參透天道與人道,就不以一己之窮達為意,而能安平守拙,躬耕自樂。這首詩看是再說天道輪回,實則在暗指世事更替,詩人通過這首詩旁敲側(cè)擊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二.表現(xiàn)自然之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將自己融于山水之中,成為自然中的一員,心境與物境完全融為一體。在他看來,自然中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和諧,無需用過多的言語去贊美自然,自然的美從他的心底流瀉出來現(xiàn)于筆端?!讹嬀啤菲湮濉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歷來都是備受推崇的佳作,詩人以神來之筆描繪了一個恬淡自然的世界,成為歷代文人向往的“桃花源”。詩中的自然之境令人神往,置身于此,一切都是和諧美好的。正如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里評曰:“日夕之山氣、相與之歸鳥,諸般景物仿佛不在外界而在心中,構(gòu)成一片美妙風景。此乃蘊藏宇宙、人生之真諦,此真諦即還歸本原,萬物莫不歸本,人生亦須歸本,歸至未經(jīng)世俗污染之真我也”。曾在仕途跌打滾爬過十幾年,陶淵明對當時社會的污穢虛偽非常痛恨,來到清凈自由的自然之中,感受到心靈的自由,精神的暢快,身心與自然完全和諧一致。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陶淵明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愉悅,人生的快慰,他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全然就在這飲酒賦詩閑情逸致之中。
三.表現(xiàn)了遁世避禍、明哲保身的處世態(tài)度
魏晉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朝代更替頻繁,天下長久分裂,民族矛盾、世族與庶族爭權奪利,許多鮮活生命在戰(zhàn)亂與政治斗爭中枉送性命。阮籍開始了借酒避禍的先例,而西晉至東晉不少士人不愿在政治斗爭中成為犧牲品,大多采取了借酒回避災禍的策略。陶淵明生逢亂世,王氏、桓氏、劉氏等許多軍閥,多次以大兵壓境企圖奪取大位,所以他托酒以求明哲保身或借酒澆愁排遣憂憤在情理之中。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也使他不得不用酒精來麻痹自己才能獲得片刻寧靜。詩人既然不愿意同流合污那么就必須讓自己避開風口浪尖,孤高的個性讓他與黑暗世俗格格不入,所以才借酒澆愁。正如“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規(guī)規(guī)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陶淵明本欲有為者,奈何世之所違,不得已而隱退,于是以醉者自許,醉語中亦不乏憤慨之詞。因此,《飲酒》中雖沒有明確表示借酒避禍的詩句,但是陶淵明明哲保身的思想?yún)s很明顯的表達出來了。
四.表明自己清高孤傲,不愿入仕的決心
陶淵明以“靖節(jié)”之名流傳后世。此謚號雖然是私人所授,其實更加能夠體現(xiàn)當時士林對他的評價。《飲酒》其三中“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鼎鼎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可見陶淵明要反其道而行,在人人都顧惜名聲的時候縱情飲酒,這樣才是真性情的流露,充分表現(xiàn)了他不隨波逐流的決心和清高孤傲的個性。歷史上有人借隱居沽名釣譽,但是陶淵明與這一類“假隱士”有著天壤之別。他隱居之后是真的徹底斷了與世俗官場的聯(lián)系,意志十分堅決。《飲酒》其九中“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意謂回駕從政固然可學,但違背自己的本性豈非迷誤乎?詩人脫離官場就與以前的朋友斷了來往,在他看來要想不同流合污。保持品格的高潔就要遠離官場這個是非之地。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氣節(jié)流傳至今也是因為他高潔的品行。
陶淵明與酒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酒使得陶淵明更為灑脫自然,陶淵明也賦予了酒更多地文化韻味。其人格之高潔,襟懷之寬廣都令后世文人津津樂道;其詩文之樸實,感情之真摯,也令世人爭相效仿。萬物終將流逝,然靖節(jié)先生之高風亮節(jié)必然是高山仰止,萬世長存。
參考文獻
1、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11年3月
2、逯欽立,《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5月
3、魏正申,《陶淵明評傳》,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
(作者介紹:唐雯雯,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本文指導老師:周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