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圖冊詩詞題跋研究
王婧
明代畫家陳洪綬的《隱居十六觀》圖冊共計20頁,前四頁為陳洪綬自標(biāo)畫目、題畫詩詞及題跋,后十六頁為十六幅表現(xiàn)文人隱居生活的白描人物畫。其中圖冊前四頁共有畫家自標(biāo)畫目十列、七言絕句兩首、五言絕句一首、詞一闋、題跋五句。 這些詩詞題跋透顯出陳洪綬對隱逸生活的不舍與眷戀以及一心向佛又懊悔今生希冀來世的消極修佛態(tài)度。
陳洪綬 隱居十六觀 詩詞 題跋
明代畫家陳洪綬的《隱居十六觀》圖冊作于1651年,是陳洪綬逝世前一年的作品。 圖冊為紙本,共計20頁,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圖冊前四頁為陳洪綬自標(biāo)畫目、題畫詩詞和題跋,后16頁各為一幅描繪文人隱居生活的白描淡著色畫。16幅圖各有用典,當(dāng)中援引了莊子、劉辰翁、蘇軾、陶淵明、班孟、宗炳、孫楚、魏野、李白、魚玄機等人的詩文事跡。①
《隱居十六觀》圖冊第一頁為作者題識。本頁書法共十列,大標(biāo)題“隱居十六觀”五字書于本頁首列位置,所用字體清楚醒目。 冊頁內(nèi)16幅畫目之名稱依照次序兩兩一組排成八列整齊的書于大標(biāo)題之后,各列之間的間距約略相等。 此16畫目清晰的標(biāo)示出圖冊后16頁中各幅作品的小標(biāo)題,依次為: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澣硯、寒沽、問月、譜泉、 囊幽、孤往、縹香、品梵。 最后一列為作者的題記:楓谿洪綬標(biāo)記。(見圖一)
圖冊第二、三、四頁為作者的題畫詩詞,共有七言絕句兩首,五言絕句一首,詞一闋。(見圖二)
題畫詩詞:
七言絕句其一:
老蓮無一可移情,
越水吳山染不輕。
來世不知何處去,
佛天肯許再來生。
七言絕句其二:
貧兒劣得買秋光,
一片肝豬酌草堂。
著意欲忘離亂事,
重陽不見報重陽。
五言絕句:
劈阮秋谿月,
吾生自可為。
難將一生事,
料理水之湄。
圖一
詞:
山水緣,猶未斷,
朝暮定香橋畔。君去蚤來時,
看得芙蓉一半。
青盻,青盻,
乞與老蓮作伴。
跋:
辛卯八月十五夜,
爛醉西子湖,
時吳香扶磨墨、卞云裳吮管授余。
樂為朗翁書贈。
洪綬。
末幅《品梵》款云:
洪綬畫贈石天先生,時辛卯中秋。 (見圖三)
第一首七言絕句,“老蓮無一可移情,越水吳山染不輕。 來世不知何處去,佛天肯許再來生。 ”其中的“移”指的是變易,改變?!扒椤睘橹鞠?,意志,又指主觀愿望?!叭尽笔菭窟B?!拜p”是分量不大,與“重”相對?!袄仙彙笔顷惡榫R之號?!盁o一可移情”表明一心向佛,沒有任何外物可使自己改變志向、變易情志?!耙魄椤币辉~的使 用, 古已有 之。 《樂府解 題曰 水仙操》:“伯牙學(xué)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 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 ’”②《四六法?!罚骸傲o殊風(fēng),五方異俗,公不謀聲訓(xùn),而楚夏移情。 ”③“越水吳山”泛指畫家晚年所居住地方的人、物。 所謂的“染不輕”即指老蓮本人與此地人、事、物牽連眾多,對之前的隱居生活有著深深的眷戀?!皝硎啦恢翁幦ァ笔窃O(shè)問,即將往生何處? 于六道輪回之苦,陳不敢奢望今生即得解脫,而是忐忑的認定自己修為不夠,沒有可能在今生證得菩薩果或是佛果,甚至于不夠自信在來生仍得以于六道之中繼續(xù)轉(zhuǎn)世為人。此句或亦有醒悟到?jīng)]有足夠珍惜可為人的此世之意,即沒有在此世破迷執(zhí),待醒悟時,時間怕已是不夠了?!胺鹛炜显S再來生”即并未奢望能夠在今生即可修得如意的果報,希望可以在來世繼續(xù)完成。《寶綸堂集》里經(jīng)常有類似“來世完忠孝,今生守道心”以及“豈望今生會,將圖來世便”之句,這些語句都表明了老蓮的消極修佛態(tài)度,即對今生不敢抱太多希望,而將之寄托于來世,希望可以重新再來,有祈求、懺悔之意。
圖二
第二首七言絕句,“貧兒劣得買秋光,一片肝豬酌草堂;著意欲忘離亂事,重陽不見報重陽。 ”其中的“劣”為調(diào)皮、淘氣。也指弄壞,搞錯?!暗谩笔侵~,用于動詞后面,表示可能、能夠?!百I”是招惹,引起。 博取,追逐。“酌”為斟酒勸飲?!爸狻笔羌凶⒁饬?,用心?!柏殐毫拥觅I秋光”可能指懷念自己兒時并未好好珍惜秋天的美好?!耙黄呜i酌草堂”一句比較難解,疑似在草堂之中斟酒自飲佐以肝豬下酒?!爸庥x亂事”指用心去忘記甲申之變帶來的亡國之痛及自己身為明遺民而未能殉節(jié)的尷尬處境。“著意”一 詞古已有之 ,《楚 辭·九辯》:“罔流涕以 聊慮兮, 惟著意而得之。 ”④朱 熹 集 注 :“著 意 , 猶 言 著 乎 心 , 言 存 于 心 而 不 釋也。”⑤另,關(guān)于“離亂事”,朱彝尊另有記載,朱謂陳往往“醉后語及身世離亂,輒慟哭不已。”⑥“重陽”指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又稱“老人節(jié)”,也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一樣皆是家族傾室而出,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陳洪綬在此節(jié)日應(yīng)該與家人一起登高“避災(zāi)”,或是插茱萸、賞菊花。 但“不見報重陽”即在此時已經(jīng)沒有心情或沒有合適的條件再一起歡度佳節(jié)。
第三首為五言絕句,“劈阮秋谿月, 吾生自可為。 難將一生事,料理水之湄。 ”“劈”是用指甲或撥片彈。“阮”是撥弦樂器“阮咸”的簡稱,是古琵琶的一種,四弦有柱,形似月琴。 相傳西晉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柏G”同“溪”?!傲侠怼笔翘幚?,辦理?!颁亍敝赴哆?,水與草交接的地方?!芭钋镓G月,吾生自可為”指在秋天的溪邊月下?lián)軓椚钋?,是我可以做到的?!半y將一生事,料理水之湄”指卻不能夠?qū)⑦@一生的種種困惑、煩擾之事在這水畔完全的放下。此處說明陳洪綬對今生的種種選擇仍是耿耿于懷,難以釋然。
圖三
第四首為詞一闋,“山水緣,猶未斷,朝暮定香橋畔。 君去蚤來時,看得芙蓉一半。 青盻,青盻,乞與老蓮作伴。 ”“緣”是牽連。“猶”同猶,是尚,仍然,還?!俺骸笔菑脑绲酵?,無時無刻?!岸ㄏ銟颉笔呛贾菸骱奶K堤進花港觀魚東大門的橋,建于南宋?!芭稀笔沁??!霸椤蓖霸纭??!败饺亍笔呛苫ǖ膭e名?!扒唷敝负谏!氨_”是美目貌?!吧剿?,猶未斷”?!吧剿敝肝骱剿醋髡呷匀痪鞈傥骱L(fēng)致。 這是從下句來推斷,這個“緣”也可能不只是作者與西湖定香橋的緣,亦有可能還包括之前在山水之間隱居生活之緣未斷,陳仍向往那樣的生活方式?!俺憾ㄏ銟蚺稀奔磸脑绲酵碓诙ㄏ銟蜻咃嬀啤⒆鳟?、作詩、會友。 陳洪綬從諸暨、從紹興或從北京到杭州時,經(jīng)常住在定香橋一帶,確切的說法應(yīng)該是住在定香橋畔的定香寺內(nèi)。朱彝尊《陳洪綬傳》記載陳“嘗留杭州,其友召之飲,期于西湖上。 ”⑦《清史列傳本傳》:“嘗與友期飲西湖?!雹嘀芰凉ぁ顿嚬盘眉罚骸案鄙希c此君晤于湖上,其堅不落筆如昔。 明年,予復(fù)入閩,再晤于定香橋。”⑨在定香橋畔,陳洪綬創(chuàng)作了大量繪畫作品,據(jù)現(xiàn)有資料,陳洪綬明確寫明作于定香橋畔的作品有:崇禎十二年(1639)十二月為馬權(quán)奇書《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序》并作插圖六幅;順治三年(1646)五月十五日畫花鳥屏;五年畫《松石圖》立軸;六年作《弄樂仕女圖》軸、《聽琴圖》軸;七年至八年之間為周亮工作《陶淵明歸去來辭圖卷》、《高士雅筵圖卷》等大小橫直42幅。 陳在此地亦寫下大量詩詞,從他一些詞作中便可窺見其對西湖的眷戀。 如《一剪梅·有懷西湖》“仙宮無過是湖山,人在湖山,花在湖山。 泥人酤酒住湖山。 畫幅湖山,賦幅湖山。 路逢風(fēng)雪阻湖山,不見湖山,卻見湖山。 無多性命贈湖山。 愛個湖山,恨個湖山?!雹饬碛小拔移参骱阎拢瑲w理東林舊事。”(《昭君怨·寄王紫眉》)?及“湖上戀多年”(《南鄉(xiāng)子》)?等?!熬ピ鐏頃r”一句的“君”應(yīng)該是指沈顥。 因為此圖冊乃陳贈予沈顥之作?!翱吹密饺匾话搿币嘤猩钜狻M砻魑幕餍小鞍搿弊?,如龔賢別號“半千”、“半畝”、“半山野”;陳恭尹號“半峰”;呂潛號“半隱”;王心一“半禪野叟”等等。 明朝滅亡后未殉節(jié)而活下來的人,始終眷戀心目中存在的半壁江山,故此多用“半”字來表達心中的痛惜懊悔之意?!扒啾_,青盻,乞與老蓮作伴”。 “青盻” 亦作“青盼”, 猶青眼。指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間,青眼看人則是表示對人的喜愛或重視、尊重?!扒嘌邸币步柚钢呐笥?。唐代權(quán)德輿《送盧評事婺 州省 覲》 詩 : “客愁青 眼別 , 家喜 玉人 歸?!?宋代司馬光《同張圣民過楊之美聽琵琶女奴彈啄木曲觀諸公所贈歌明日投此為 謝》 詩: “呼兒 取次具 杯盤 ,青眼 相逢 喜無極 。”?另“青盻”一詞也常用于古詩文,唐代韓愈 《崔十六少府?dāng)z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音問難屢通,何由覿青盼。 ”?陳此處的“青盻”代指他的好友沈顥,顯示了陳對好友之重視,且有希望他可以留下來與自己作伴之意。
題畫詩詞之后有陳題贈好友沈顥之題跋:“辛卯八月十五夜,爛醉西子湖,時吳香扶磨墨,卞云裳吮管授余,樂為朗翁書贈。 洪綬。 ”?!靶撩笔侵袊鴤鹘y(tǒng)紀年農(nóng)歷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huán)的第28年稱“辛卯年”。 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 此處指公元1651年,即順治八年?!拔髯雍奔春贾菸骱??!皶r”指現(xiàn)在或過去的某一個時候。 猶言“今時”、“當(dāng)時”、“那時”?!皡窍惴觥笔墙疵恕!氨逶粕选奔幢逵窬?,字云裳,又稱賽賽,后來自號“玉京道人”,于是有了“卞玉京”這個習(xí)稱。 她是名列“金陵八艷”的名妓,亦善畫,陳曾為她畫的蘭花題詞:“一枝婀娜,香氣滿紙,望而知為此人之筆也?!?“吮”字本意是用口含吸、舐,而吮墨、吮筆等詞語用于文人創(chuàng)作,意指用筆蘸墨,為文作畫?!肮堋敝浮懊P”,王微《敘畫》中即有“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之句?!八惫堋苯忉尀椤疤蚬P”,為中國書畫家的常用語,意即毛筆蘸墨后,在硯臺邊刮掉多余的墨,并且使毛筆筆鋒聚攏?!笆凇笔墙o予,付與。“樂”是樂于,安于,對某事甘心情愿?!袄饰獭奔瓷蝾?,一作灝,字朗倩,號石天,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沈顥為人豪放好奇,工詩文,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能。 山水近沈周且深于畫理,著有《畫麈》及《枕瓢》、《焚硯》諸集。與陳洪綬交好。因此,此處題跋意謂,順治八年中秋夜,老蓮爛醉于西湖,(西湖是陳晚年常游之處,據(jù)其通家侄羅坤記載,陳于甲申之后,常常“放情于云門、薄塢及西湖三竺之間。 ”?)當(dāng) 時吳 香扶磨 墨,卞 云裳以 筆蘸 墨并刮 掉多 余的墨將筆給我,為好友沈顥作此圖冊并題詩贈予。
《隱居十六觀》圖冊的詩詞題跋處處透顯出陳洪綬對隱逸生活的不舍與眷戀以及一心向佛又懊悔今生希冀來世的消極修佛態(tài)度。陳歷經(jīng)甲申之變,這種因家國的巨大變故所致的亡國之痛以及身為明遺民而未能殉節(jié)的尷尬處境使得他對今生的選擇耿耿于懷,難以釋然。 縱觀他的一生,既接受了三教思想,又時時徘徊其間猶豫不定。他早年受儒家的忠君報國思想影響至深,明亡后始終在“守節(jié)”與“茍且偷生”之間痛苦徘徊。 而他沒有效仿師友為國殉節(jié)的一個重要理由便是:有陶淵明的故事在,可以效仿陶的經(jīng)歷。陶沒有為晉室殉節(jié),但仍受到后世的認可和崇敬。于是,陳在明亡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效仿陶,去過歸隱的生活。 陶從隱居生活中找到了慰藉,保持了獨立傲然的本我。陳亦從隱居中緩解了心靈的苦痛,以至于在經(jīng)歷一世滄桑與痛苦掙扎后終暫享平靜,暫得“無一可移情”之平和安樂之境。 于是便有了難將一生事料理的感嘆和希望來生可以好好重來的希冀以及既“無一可移情”又與山水“染不輕”的矛盾。
注釋:
①關(guān)于十六畫目之詳細解讀,可參看筆者《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圖冊之 "十六隱 "探源》一文,《美術(shù)界》2015年第5期。 此文不再贅述。
②《太平御覽》,[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xué)者奉賴編纂。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八。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898本,第369頁。
③《四六法?!?,[明]王志堅編選。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總集類,四六法海,卷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394本,第627頁。
④ ⑤《楚 辭 集 注》,[宋 ]朱 熹 撰 ,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集 部 , 楚 辭 類 , 楚 辭 集注,卷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62本,第360頁。
⑥⑦《陳洪綬傳》,[清]朱彝尊撰,《陳洪 綬集》吳 敢點 校,浙 江:浙 江古籍 出版社,1994,第592頁。
⑧《清史列傳本傳》,《陳洪綬集》吳敢點校,浙江:浙江古 籍出 版社 ,1994,第594頁。
⑨《賴古 堂 集》卷 二 十 二 , 周 亮 工 撰 ,《陳 洪 綬 集》吳 敢 點 校 , 浙 江 : 浙 江 古籍出版社,1994,第608頁。
⑩??《陳洪綬集》吳敢點校,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第365頁。
?《權(quán)文 公集》,[唐 ]權(quán) 德 輿 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集 部 ,別 集 類 , 漢 至 五代,權(quán)文公集,卷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72本,第827頁。
?《傳家 集》, [宋]司 馬 光 撰 ,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集 部 ,別 集 類 , 北 宋 建 隆至靖康,傳家集,卷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94本,第12頁。
?《全唐 詩》, [清]康 熙 四 十 二 年 御定,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集 部 , 總 集 類 ,御定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426本,第306頁。
?《題 卞云裝畫蘭》, 陳 洪 綬 ,《陳 洪 綬 集》吳 敢 點 校 ,浙江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社,1994,第555頁。
?《陳章侯先生詩文遺集序》羅 坤,《陳 洪綬集》吳敢 點校 ,浙江 :浙江古 籍出版社,1994,第581頁。
[1]黃涌泉撰.陳洪綬年譜[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0.
[2]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冊頁[Z].四川: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1998.
[3]吳敢輯校.陳洪綬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4]翁萬戈.陳洪綬[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7.
[5]陳傳席撰.明末怪杰——陳洪綬的生涯及藝術(shù)[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shù)版社,1992.
[6]朵云第六十八集——陳洪綬研究[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7]【日】古原宏伸撰,陳洪綬試論[M].美術(shù)史雜志,1966(62,63).
[8]趙園撰.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9]付陽華撰.明遺民畫家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0]陳傳席撰.中國繪畫美學(xué)史.[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2.
[11]成怡夏.從晚明城市文化看陳洪綬畫中的隱逸人物——以《隱居十六觀圖》為中心.[D]新竹國立清華大學(xué)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