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美秀
【摘 要】音樂教育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為目的,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教育的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課堂教學的落實,它是通過音樂這門聽覺、視覺、歌唱以及多種藝術的混合,反映社會人文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具備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xiàn)力、初步的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為創(chuàng)造健康文明的審美氛圍創(chuàng)造條件。
【關鍵詞】音樂 ? ?審美 ? ?思維 ? ? 自信 ? ?人格
音樂教育是情感的藝術教育。音樂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獲得情感知識、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創(chuàng)造美的源泉,是審美教育的主要傳播渠道。在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以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為原則,力求形式質(zhì)樸、讓學生認真地去體會音樂元素所賦予音樂的形象及情感。這樣,我們在教學的設計、教材的分析、學生情況的了解上就要多下功夫,嘗試多種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打破只注重知識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讓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美的愉悅,感受到不同器樂、不同音色、不同旋律所帶給他們的情感的熏陶,同時也激勵我們教師,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索音樂審美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
一、通過課堂欣賞傾聽不同曲目,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中寫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音樂欣賞是通過聽覺來實現(xiàn)的。盡管學生年齡、心理、情感、認知水平不同,但對于歌曲或樂曲所體現(xiàn)的情趣是樂觀還是悲哀,是優(yōu)美還是沉重等等,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他們每聽一次歌曲或樂曲就會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記憶和聯(lián)想并喚起美感,對美好的事物灌注心思。因此,針對胸無大志、自卑自棄的學生,讓他們聆聽《義勇軍進行曲》,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決心;針對畢業(yè)班學生學習緊張,身心疲乏,讓他們欣賞《春江花月夜》、《藍色多瑙河》《梁祝》,帶給學生輕松,愉悅的感受;針對學生嬌弱的心理,讓他們聆聽《黃河大合唱》,培養(yǎng)學生堅強、剛毅的性格;針對憂郁的心理,讓他們聆聽《在希望的田野上》,驅(qū)散學生心理的陰影;針對焦慮心理,讓他們聆聽《童年的回憶》,掃除學生的煩悶苦惱;針對攻擊心理,讓他們聆聽《讓世界充滿愛》,建立團結(jié)互助的人際關系。
音樂對于學生們的美育影響是“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為老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感、心理特點及規(guī)律,對提高美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課堂上,組織引導學生聆聽一些格調(diào)較高、具有影響力的中外名曲,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天鵝湖》《小夜曲》《梁?!贰陡逻_梅林》《紅梅贊》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想象,并從音樂形象中,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感受民族英雄的豪邁氣節(jié),在“傾聽”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在“傾聽”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力。
二、運用多媒體進行背景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zhì)
大家知道人類各種感官是相互聯(lián)系的,各種感官會在一定條件下互通。心理學家、生理學家把一種感官引起另一種感官的現(xiàn)象稱為聯(lián)覺。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形象生動的圖形、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出具有背景、內(nèi)容、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情景,營造出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聯(lián)合體,創(chuàng)設出活潑有趣的學習氛圍,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音樂本身的內(nèi)涵,熏陶學生美的心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學唱《雪絨花》時,播放《音樂之聲》作為背景音樂的學習資料,學生感受從聽覺、視覺傳遞出情感的呼喚,喚醒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例如:學唱《我和你》時,播放2008年奧運會運動員奪冠集錦實錄片段,喚醒他們對祖國強烈的自豪感,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增強他們刻苦努力學習的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例如:欣賞《梁?!窌r,將《梁?!返囊?、同窗共讀、共讀共玩、長亭惜別、抗婚、化蝶做成PPT的形式邊聽邊看,吸引學生的眼球,引導學生去思考,整理整個故事情節(jié),進而挖掘樂曲內(nèi)涵,解決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三、技能性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信素質(zhì)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jīng)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nèi)含、提高音樂素養(yǎng)打下基礎?!比纾何疫\用學生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進行吉他、爵士鼓、手風琴、葫蘆絲、聲樂、鋼琴、電子琴、舞蹈的零基礎的技能培訓,逐步形成了學校器樂隊、學校合唱隊和學校舞蹈隊,為學校開展文藝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極參加省市各項比賽,并榮獲多項榮譽證書。在課堂上我同樣給學生以自我表現(xiàn)的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充分把握了音樂教學的實踐性原則,把不具有語義、沒有事物形態(tài)的音樂音響,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方式變成形象易懂、樂于接受的東西。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客觀科學地分析學情,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將視頻、器樂、人聲、表演及游戲融入教學,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并得到了充分的情感體驗,進而達到提高音樂技能、認識自身價值、增強自信的目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豐富,氣氛活躍,學生學得不枯燥,而且還調(diào)動了學生的各項器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另外,平時我還注重與班主任和各科老師的配合,利用一切時間,結(jié)合教育重點,運用表演形式,給學生提供展示技能的機會,達到認識自我的價值,克服自卑,增強自信的目的。如:班會課上唱一唱學過的歌曲,吹一曲吹過的樂曲等等。語文課上,播放一曲《荷塘月色》,讓優(yōu)美的琴聲和優(yōu)美的詩句融入學生的心田,別有一番學習的意境。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感官需要得到了滿足,而且使其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視野上得到開拓,心靈上獲得升華,提高了文學素養(yǎng)和音樂素養(yǎng)。
長期的實踐證明,不少所謂的后進生,通過技能訓練,不僅個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而且提高了他們在學習其他學科中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促進了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所以通過對學生自我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塑造了他們美的心靈,也促進了他們心靈的成熟。
四、滲透德育教學,提高學生人格素養(yǎng)
音樂教育是德育的有力手段,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在音樂課內(nèi)感受美、欣賞美、識別美乃至于創(chuàng)造美。音樂教育中的歌曲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唱中提高演唱水平,還能讓他們在唱中去認識人生,認識真善美、假惡丑。例如:在教學《國歌》中,教學首先用鏗鏘有力、充滿激情的語調(diào)朗誦歌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讓學生在感知中領悟作品內(nèi)容,感受到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教師聲情并茂地范唱,強烈的情感,生動的語言表達,以及歌曲伴奏強弱的力量渲染把“前進,前進,前進進”這一連串的“前進”運用漸強的力度,將旋律推向高潮,一種民族責任感、自豪感、緊迫感,便會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教學中強調(diào)學生對力度的變化、速度的對比、旋律的起伏跌宕的理解,就是將學生對作品的認識層層抬升,使其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上去,進而健全他們的人格。
音樂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途徑之一,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音樂學科的教學目的不僅是傳授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成為高尚的人、有人文理想和審美追求的人。新課標指出,音樂課堂教學及各種音樂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發(fā)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而傳統(tǒng)音樂教育中只注重音樂技能、技巧訓練,忽視學生情感體驗,忽視大多數(shù)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因而音樂素質(zhì)的提高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教學過程,需要我們音樂工作者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努力探究,積累經(jīng)驗,開動腦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推進新課程改革,實現(xiàn)音樂美學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