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更生 馮佩芳
婁煩縣是山西太原西北遠郊縣,東依古交,西鄰方山,南毗交城,北與靜樂、嵐縣相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晉西北高原的厚厚黃土,奔流不息的母親河——汾河,千百年來孕育了這里的勃勃生機。大漠邊塞,秦漢關山,鑄就了這里的不屈品格和博大胸懷。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歷史沿革
婁煩這一名稱源自我國古代樓煩國。史載:“周王繪圖有樓煩國”(《晉乘搜略》卷三十二),國人精騎射。春秋以后逐漸強盛,滅鬼方,逼代郡,近匈奴,成為與秦、晉、燕等中原諸國相對抗的勢力。晉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晉國內亂,樓煩趁虛南下,盡占今婁煩全境,并借此水草豐茂之地據(jù)守一方。韓、趙、魏三家分晉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破樓煩,樓煩歸趙。秦統(tǒng)一后,樓煩歸秦。隋初置樓煩監(jiān)牧,大業(yè)四年(608年)置樓煩郡,統(tǒng)靜樂、臨泉、秀容三縣,隋末廢置。唐貞元十五年(799年),置樓煩監(jiān)。唐龍紀元年(889年)置樓煩縣,并置憲州于樓煩監(jiān),領天池、玄池、樓煩三縣。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樓煩廢縣。明設樓煩鎮(zhèn),并設巡檢司,清沿明制。此后到1971年4月,婁煩屬靜樂縣。1971年5月,國務院決定重建婁煩縣,屬呂梁地區(qū)。1972年4月劃歸太原市。有人考證在明、清時代,樓煩之“樓”改用為“婁”,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斗轉星移,歲月悠長。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建制幾經(jīng)興替,隸屬幾多變遷。漠北邊荒遠,胡天塞云高。大漠孤煙起,羽檄交馳急。多少起干戈玉帛,多少回悲歡離合,隨著胡笳節(jié)拍,和著羌笛悠悠,融入綿延起伏的群山萬壑間,匯于奔騰不息的汾水激流中。夕陽下,古老的城墻雄渾粗獷;秋風里,樸實的寨堡如泣如訴。大漠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往來征戰(zhàn),滲透融合,共同鑄就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中華文化。
燦爛文化
(一)婁煩縣新石器大遺址群及古樓煩國
早在原始社會,婁煩境內就居住著原始人類。這些人類活動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
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考古專業(yè)師生以及山西省考古專家在婁煩縣汾河流域發(fā)現(xiàn)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稱為“婁煩縣新石器大遺址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山城峁、河家莊、童子崖、羊圈莊、西街、鹽市崖、西果園、陽坡灣、燒炕嘴、新良莊等古人類活動遺址。其年代是距今大約4000至6000年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以新石器中晚期為主。既包括了省外的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等文化內涵,又具有山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婁煩境內,北起東六度、步斗,南到羅家曲,東起廟灣、羊圈莊,西至米峪鎮(zhèn)神童嶺200平方公里范圍內,都有新石器文化遺址分布,并且各具特色。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婁煩一帶為兵家爭奪之地,先有強悍的樓煩國南侵中原,后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破“三胡”,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劇烈碰撞中又相互交融。“樓煩古城遺址”就是一處內涵豐富、布局嚴格的古代城池遺址,遺址位于婁煩縣馬家莊鄉(xiāng)城東溝村。古城呈長方形,東高西低,東西約1200米,南北約600米,周長約3500米?,F(xiàn)存城垣呈“Π” 形,蜿蜒曲折。古城東南角是古城最高點,這里有夯土臺遺跡,為建筑臺基?,F(xiàn)裸露于地表部分的南城墻,已被南川河沖刷成東西兩段。從裸露部分可以看出,城墻版筑而成,層次明顯,夯層厚度最大0.12米,最小0.09米,一般均在0.1米以上。采用平夯和圓形杵夯,夯窩直徑0.06米,夯面密集平整。墻體大部分用黃土夯筑,土質較純凈。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因水利工程建設,在這里人工挖掘河道時,暴露出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的地下文物。出土器物有:陶盆、陶罐、陶鼎、青銅戈、箭鏃、被射入箭頭的戰(zhàn)馬骨骼和人頭蓋骨等。城址的年代被專家確定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樓煩古城遺址”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地區(qū)融合統(tǒng)一的象征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chǎn)。2013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世紀初,婁煩縣境內發(fā)掘一處古代貴族墓葬群,專家認定其建成時間為戰(zhàn)國時代。墓葬群共有9座墓室,長4米,深4.1米。墓室棺槨已腐,骨骼保存完整。其中一座墓主骨骼為曲肢葬,較為特殊,有8座墓葬有隨葬器物,共出土55件文物,有青銅劍、青銅帶鉤、青銅車軎、陶鬲、陶鼎、陶匜、陶盤等。其中帶有原始龍紋的彩繪陶壺較為罕見。另有一柄青銅劍殘長44厘米,最寬處5厘米,柄長11.7厘米,劍刃仍很鋒利,造型與工藝較為少見。
這些出土文物說明,早在2000多年以前,這里既是征戰(zhàn)之地,又是文化交流融匯之地。
(二)“樓煩駿馬甲天下”
婁煩古代森林茂密,水草豐茂,氣候溫和,適宜放牧,盛產(chǎn)良馬,從漢代起就被列為皇家牧苑地。史料記載,漢武帝得神馬于樓煩周洪山渥洼泉。隋煬帝設樓煩、天池、玄池三處監(jiān)牧,為隋朝北部邊疆軍馬的重要來源地。唐朝設樓煩監(jiān),并置憲州,統(tǒng)樓煩、天池、玄池三處監(jiān)牧地?!杜f唐書》載:“龍紀元年將置憲州于樓煩監(jiān)”?!缎绿茣份d:“憲州下本樓煩監(jiān)牧?!备鱾€監(jiān)牧地中樓煩馬最為著名,時有“樓煩駿馬甲天下”之譽。清人夏骃所著《交山平寇本末》也提到婁煩“山之饒者,頗富林木,多產(chǎn)良馬?!苯裉鞀錈┛h帶“馬”字的地名仍然很多,如馬家莊、馬家?guī)r、馬道溝、走馬灣、策馬、老馬坪等等,都與歷史上樓煩牧苑地有關。
(三)婁煩與西游記傳說
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大約成書于明朝中葉,但在此之前西游記故事就在婁煩廣泛流傳。婁煩有不少古廟寺鐘鑄有唐僧師徒取經(jīng)圖。鑄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九月的下舍村(今米峪鎮(zhèn)鄉(xiāng)下石村)華塔寺鐘,高1.2米,鐘上部八個面分別記載著鑄鐘的時間、人物、村名、功德主等。下部有唐僧師徒四人取經(jīng)的凸形鑄圖,清晰逼真,栩栩如生。同樣,婁煩境內龍和山清涼寺寺鐘也有唐僧取經(jīng)鑄圖,此鐘鑄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從清涼寺碑刻記載看,有更為豐富的西游記內容。
龍和山位于婁煩縣馬家莊鄉(xiāng)大圣堂村西南,海拔1805.9米。龍和山附近有花果山,因此有人也稱龍和山為花果山。從清涼寺寺鐘上所鑄文字“夫龍和山者唐朝所建大定年重修清涼圣境”看,該寺始建于唐,金大定年間(1161-1189)重修,明弘治十一年也予重修。清涼寺不知毀于何年,但是堆滿破碎瓦礫磚塊的廢墟至今還在。廢墟旁還保存著一座用方石砌成的八卦小廟,人稱“猴王廟”。廟內有孫悟空石刻雕像,雕像背后是靈臺方寸山,三星斜月洞菩提祖師的石壁線刻畫像。廟外石壁刻有《重修清涼寺記》碑文,文字已模糊,其中“靜樂城南花果山清涼院歷年紀久”和“圣帝齊天”猶可辨認,碑記注明此碑刻于大明正德己巳年,即正德四年(1509年)。廟前立一通石碑,碑上陰刻篆書“東圣神州地,悟空舊居址”。
《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出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華塔寺、清涼寺鑄鐘均在吳承恩出生之前,說明早在明弘治年以前,西游記的故事就在婁煩廣泛流傳。
在婁煩,一些自古流傳下來的村名、地名及傳說,不少與西游記的故事密切相關。花果山上有水簾洞,山下村莊有大圣堂、潘家莊、道人溝、大婁(爐)則、小婁(爐)則。與這些村名相連的故事,諸如齊天大圣美猴王、西海王母蟠桃會、太上老君煉仙丹、龍和晚照斗悟空,等等。一個村名一個故事,村里人祖祖輩輩耳熟能詳。潘家莊村還有孫大慶練猴兵、嘯聚山林抗官府、兵敗出家取名“悟空”的古老傳說。根據(jù)這一系列的傳說故事,有人考證孫悟空的原型是婁煩人,婁煩是西游記故事的發(fā)祥地。《西游記》故事在婁煩民間的傳說已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紅色記憶
中國革命的先驅,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山西共產(chǎn)黨和共青團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高君宇,1896年出生于山西省靜樂縣(今屬婁煩縣),自幼向往和追求光明。在北大求學期間,經(jīng)常參加社會活動,廣泛接觸進步人士,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學生領袖。1919年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被譽為“五四健將”。后在李大釗引導下,發(fā)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員。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時為第一批中共黨員。1922年出席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1923年參與領導了著名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建黨前后,曾領導創(chuàng)建山西省黨團組織。中共二大以后協(xié)助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傾力促進第一次國共合作。1925年3月6日,高君宇在籌備并參加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后,因積勞成疾不幸逝世,終年29歲。高君宇短暫的一生,確如閃電般耀亮,劃破了舊中國黑暗的夜空。他對黨的創(chuàng)建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工作,對第一次國共合作,都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高君宇的宣傳和影響下,婁煩成為我黨早期活動地區(qū)之一。1936年,紅軍東征到婁煩,灑下了革命火種。1937年,婁煩建立了黨的組織??箲?zhàn)爆發(fā)后,靜樂縣城淪陷,中共靜樂縣委同中共晉西北三地委遷到婁煩境內,婁煩成為靜樂縣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其間,我黨和軍隊的領導人賀龍、王震、余秋里、廖漢生、張宗遜、李井泉、楊秀山等曾在這里長期生活和戰(zhàn)斗。在長達八年的艱苦歲月里,婁煩根據(jù)地廣大軍民同仇敵愾,參軍參戰(zhàn),共赴國難,共參加抗擊侵略者的大小戰(zhàn)斗500多次,犧牲英烈2000多人。
其中,著名的米峪鎮(zhèn)戰(zhàn)斗以其輝煌的一頁載入我軍史冊。1940年6月,日本侵略者集結2萬多人于交城山區(qū),對我晉西北抗日根據(jù)地進行瘋狂掃蕩,其中一支是駐靜樂城的村上大隊。在我抗日軍民的強力反擊下,日寇掃蕩陰謀落空。
6月16日,村上大隊在撤回靜樂途中,自恃裝備精良,行動迅速,孤軍深入米峪鎮(zhèn)進行燒殺搶掠。我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得到情報后,決定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將其殲滅。旅長張宗遜、政委李井泉親自指揮,調動七一六團、獨立四團和獨立二支隊將敵包圍。 17日拂曉,戰(zhàn)斗在激烈的槍炮聲中打響。我獨立四團和七一六團戰(zhàn)士沿米峪鎮(zhèn)河川在曹家掌、國練村占據(jù)兩側高地與敵人展開激烈爭奪。持續(xù)到中午,河川周圍高地全部被我軍占領,形成對敵包圍的絕對優(yōu)勢。下午3時,嘹亮的沖鋒號響起,我軍戰(zhàn)士撲向敵群,與敵人展開肉搏戰(zhàn),槍聲、喊殺聲、武器撞擊聲,響成一片。我軍戰(zhàn)士英勇頑強,打得敵人在河川里亂竄。18日,殘敵退至國練村,依山梁和一樓房大院困守待援。日軍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得知村上大隊被陷米峪鎮(zhèn)后,急忙抽調2500余人增援。我方獲悉情報后,命令三五八旅將主力部隊迅速轉移,獨立四團繼續(xù)消滅國練殘敵。到19日,獨立四團在當?shù)厝罕姷呐浜舷聦⑵髨D逃竄和困守之敵全部殲滅,米峪鎮(zhèn)戰(zhàn)斗勝利結束。米峪鎮(zhèn)戰(zhàn)斗共殲滅村上大隊官兵700余人,繳獲大量輕重武器,取得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輝煌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晉西北人民的抗敵斗志。
抗戰(zhàn)期間,婁煩地區(qū)人口4萬余人,參軍人數(shù)達4000余人。廣大群眾踴躍支前,好房子給部隊住,好吃的給戰(zhàn)士吃。1997年,廖漢生、張宗遜、楊秀山致婁煩縣委、縣政府和米峪鎮(zhèn)鄉(xiāng)親的信中寫道:“在八年抗日戰(zhàn)爭中,婁煩人民每年為我軍籌集400萬公斤軍糧,先后有4000人參軍,有民兵、干部1000多人犧牲,有1000多名群眾慘遭敵人殺害。英雄的婁煩人民擦干了身上的血跡,掩埋了親人的遺體,又義無反顧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
解放戰(zhàn)爭期間,從1947年到1948年,婁煩先后有2600余人參軍。 1948年以后,又有大批優(yōu)秀兒女奉命西調或南下。到1949年上半年,靜樂縣南下的地方干部290多名,軍隊干部107名,其中婁煩地區(qū)占到一半以上。
人才輩出
婁煩地靈人杰,人文薈萃。如五代名將白重贊,明代賢臣王希曾,清朝廉吏姚士林等等。
白重贊(909—971),五代末憲州樓煩人,一生經(jīng)歷后漢、后周、宋三代。少年從軍,作戰(zhàn)勇猛,屢立戰(zhàn)功,受到周世宗褒獎。五代后期,黃河決堤嚴重,兩岸人民遭受慘重損失。周世宗派白重贊率6萬軍民修筑黃河大堤,白重贊身先士卒,冒著嚴寒與軍民一起修筑大堤,堵住大程、六合兩大決口,不僅治理了黃河,還使大片農田得到了灌溉。后周顯德元年(954年),白重贊率軍大敗漢、遼聯(lián)軍,取得“高平之戰(zhàn)”的勝利。后又隨周世宗征伐遼國,擊敗兵盛勢大的契丹軍,收復了河陽等北方三城失地。宋代建立后,白重贊先后為檢校太師、全軍馬步軍教練使、泰寧軍節(jié)度使。乾德四年(967年)被封為定國公,開寶三年(971年)被封為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卒年62歲。
王希曾(1320—1377),字唯賢,號開一,元末明初山西樓煩人。自幼聰慧,7歲入學,14歲就學于壽陽縣王克已老先生門下,熟讀經(jīng)史,與祁縣呂子誠、平定葉兼山、榆次蘇洪九為同窗學友,號稱王呂葉蘇四才子。希曾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中舉,次年赴南京會試中進士,官拜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善工書,好鼓琴,其詩文很有特色,遺筆《紅鶴樓》迄今猶存。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號惠帝,亦稱建文帝。當時,明朝諸藩王大權在握,專權跋扈,對皇帝構成威脅。因此,王希曾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諸位大臣建議削藩,觸及到諸王利益。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兵鋒直指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均被滅族。王希曾慷慨赴死,終年57歲。后人贊王希曾:“不扶永樂,死節(jié)建文,經(jīng)國有要,秉直不回?!膘o樂縣城文廟原有碑石銘曰:忠臣王希曾。學友呂子誠挽云:“一統(tǒng)山河屬大明,盡忠舊主豈輕生,十年經(jīng)國宣三德,赤心不愧練子寧,龍和晚照榆梁上,夜聽汾號吊我朋?!庇罉范辏?404年)王希曾遺骨奉旨歸葬故里。現(xiàn)存王希曾墓旁有建于明隆慶二年的青石墓碑,墓碑四周是用磚石砌成的高大碑樓,碑樓上部有“秉直不回”字樣,王希曾墓現(xiàn)為婁煩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姚士林,清代靜樂縣姚羅村(今屬婁煩縣婁煩鎮(zhèn))人,生于耕讀之家,自幼聰慧苦讀。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經(jīng)院試中舉,乾隆丙辰年(1735年)進京考中進士,任江蘇新陽縣(今江蘇昆山市)知縣。在任數(shù)年中,他勤廉從政,體貼百姓,重視道德教養(yǎng),積極興辦學校,將當時的新陽縣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很受百姓愛戴。但是,性情耿直的姚士林不喜歡對上司阿諛奉承,“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因而一直未能升遷。后來干脆辭去縣官職務返回家鄉(xiāng)。因他上任時接受了前任知縣的錢糧虧損舊賬,任期內未能還清,回家后變賣祖上遺產(chǎn),償還了舊債。新陽父老深感其誠實厚道,其廉潔勤政的故事在當?shù)赜锌诮员?/p>
民俗風情
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婁煩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歷久彌新。其中,各種古會、燈會久負盛名,最具代表性的是婁煩鎮(zhèn)“四月二十五”古會和正月二十五常家坡村放火。
婁煩鎮(zhèn)農歷四月二十五古會,是全縣人民一年當中聚會歡慶最盛大的節(jié)日。古會時間七至八天,人數(shù)有時多達六七萬人。古會內容主要是物資交流和文藝表演。
四月二十五古會歷史久遠。傳說清光緒三年(1877年)嚴重干旱,進入初夏仍然無雨,農民無法開犁播種。眼看災荒即至,父老鄉(xiāng)親只好祈求神靈降雨。祈雨的辦法是由三個真童男兒挑水,三個寡婦哭天抹淚洗碾子,邊洗邊禱告:“一不哭丈夫,二不哭兒女,單哭老天不下雨。地上旱得冒了火,莊稼旱成干柴禾。千人心焦萬人盼,孤兒寡婦活更難。土地本是寶中寶,有雨莊稼死不了。老天爺呀,快快下雨救命吧!”這一年祈雨后,一連幾天還是無雨,三個男孩又去龍王廟哭著求龍王降雨,并說如能下雨即為龍王唱戲謝恩。禱告完畢,果然下了一場透雨,這天正好是農歷四月二十五。于是婁煩鎮(zhèn)上人們籌錢為龍王唱了七天謝雨戲。此后年復一年,雨戲從不間斷,逐漸演變?yōu)槁劽谶兊奈镔Y交流大會。每逢古會時,遠至河北、河南、陜西、內蒙等省區(qū),近至本省河曲、保德、岢嵐、寧武、方山、交城、臨縣等地,四方客商齊聚婁煩。數(shù)里長街,貨鋪林立,商品物資,品類齊全。古會期間,唱戲是很講究的,劇團非名班名角兒不請。近現(xiàn)代以來,如拉靈兒、水仙花、八歲紅、白菜子、元寶黑、丁果仙、牛桂英、賈桂林、王愛愛、郭彩萍、宋轉轉、小香玉、武忠等都為婁煩四月二十五古會獻過藝。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馬戲團、雜技團也慕名前來表演助興。
婁煩縣廟灣鄉(xiāng)常家坡村過去距婁煩鎮(zhèn)很近,村里自明代以來有許多擅長做焰火、扎花燈的民間藝人和出色的燈會糾首(組織者)。所以常家坡村的燈火會在全縣規(guī)模最大,并且每年都要舉行。
常家坡村燈火會在正月二十五,俗稱常家坡放火。其源頭始于一種佛事活動,僧人念經(jīng)、放焰火鐵炮、掛花燈轉九曲等。這種活動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祝福和心愿的一種表達。
常家坡村的燈火會規(guī)模大時,要做成4座“架子火城”,每座火城有3間房大。城上做有各色焰火、鞭炮。有鍋子火、毛猴撒尿火、起火、平火、炮打燈火、葡萄燈火、李陵碑火、篩篩火、骨牌火等。城中豎立13根高桿,12串連燈火做在12根桿上,正中一根“將軍柱”上做炮打燈。村口各搭彩門一個,上掛走馬燈、西瓜燈、白菜燈等各色彩燈。燈火會開始前要在一片二三十畝的空地內用黃土攏起長長的九道灣,叫“九曲黃河陣”。到晚9時,三聲鐵炮鳴響,燈火會正式開始。家家門上掛紅燈,放旺火,每家都要去“九曲陣”插上人口燈。一時間2個彩門、4座架子火城花燈齊放,照得天地通明,如同白晝。人們手執(zhí)花燈,緊跟在念經(jīng)僧人后面“轉九曲”。此時,那“九曲黃河內”萬家燈火,如滿天繁星閃爍,似火樹銀花盛開,又像一條巨龍在緩緩舞動?!稗D九曲”結束后,鐵炮聲又起,只見放炮糾首熟練地點燃炮打燈,不偏不倚一一打著12連燈及架子火城的焰火、鞭炮。霎時間火花飛舞,葡萄火落地串串紫,毛猴火撒尿點點紅,鍋子火噴如火焰山,骨牌火吐火字鮮明,李陵碑火最奇特,焰火叢中見碑人。天空中各色焰火,萬紫千紅;地上人們歡呼雀躍,齊聲喝采。僧人的誦經(jīng)聲抑揚頓挫,叭音班的鎖吶蕩氣回腸。常家坡村放火時,附近婁煩鎮(zhèn)等數(shù)十村,以及遠至祁縣、太谷、榆次、平遙乃至忻州等地的客商和藝人也要慕名前來觀賞,人數(shù)最多時可達兩三萬人。
江河東去,滄桑不老。往昔的黃塵古道,烽火邊城,如今已是嶄新的乾坤。婁煩這一古老的土地上,一以貫之的是包容、奉獻、開拓的品格,世代傳承的總是“人間一股英雄氣”。這就是婁煩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