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靚
(復旦大學,上海200433)
看上去很美,而已
尚靚
(復旦大學,上海200433)
張元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中間力量,善于從底層、異類人物著手進行刻畫和講述。而《看上去很美》用綿長而深遠的鏡頭以小紅花的意象審美和李老師、方槍槍的人物刻畫描述了一種另類的荒誕和孤獨。
張元;第六代導演;意象審美
20世紀90年代初期迄今的中國電影,逐漸形成了主旋律電影、商業(yè)電影和藝術電影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期間,大陸影壇陸續(xù)涌現出一批出生于60年代,并于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北京電影學院等院校接受電影、戲劇教育的新生代電影導演。他們或以憤世嫉俗的邊緣話語和“獨立制片”的特異方式游離于國營電影體制之外,或在國營電影制片機構內進行不無自戀色彩的個體寫作,或為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而表現出某種回歸主流話語和尋求觀眾認同的姿態(tài)。①第六代導演的主題轉變?yōu)椤俺鞘袘雅f”,而不再是第五代導演“鄉(xiāng)土中國”,雖然這些電影也描繪城市的混亂,墮落,但這些電影認同現代城市文明。第六代導演的記憶對象也轉變?yōu)閭€人成長,而從張元開始,私人經驗進入電影主題。
張元,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是第六代導演中的中堅力量,也是第六代導演中最早開始創(chuàng)作且最多產,創(chuàng)作風格最多變的電影人。②1989年,剛畢業(yè)的張元在尚未獲得電影生產指標、未經劇本審查的情況下,以極低的攝制經費拍攝完成了被稱為第六代導演第一部作品的《媽媽》。這部獻給“國際殘疾人年”的影片,取材于編劇秦燕的真實故事,講述了一位被丈夫拋棄的年輕母親試圖喚醒患腦病的兒子的記憶的艱難過程。影片全部采用實景拍攝,全部啟用業(yè)余演員。影像處理細膩,層次豐富,在極端的紀實風格中滲透著苦澀而又濃郁的詩意,獲得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jié)評委會獎和公共獎、瑞士國際電影節(jié)導演特別獎等眾多獎項。③作為新生代導演中起步最早、拍片較多、影響最大的體制外制片人,張元的電影實踐最能體現出新生代導演的個體寫作與生存困境。正是建立在對“比較極端”的個人感興趣的基礎上,張元影片里主人公,大多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邊緣人群或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排拒的異類。由于題材的特殊性,張元的電影長久以來處于“地下階段”,1993年的《北京雜種》及《綠茶》,2006年的《看上去很美》,讓張元逐漸由地下轉入地上。
2006年拍攝的《看上去很美》改編自王朔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叛逆的兒童的故事,電影中只截取了主人公方槍槍在幼兒園的經歷片斷。
改編電影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主流。王朔的小說并不難拍成電影,他以黑幽默之筆飽蘸諷刺甚至荒誕,刻畫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往往很具有畫面感。從小說到電影,《看上去很美》經歷了一番刪繁就簡的過程:從小說的敘述中脫胎而出,電影提煉了一段更為集中的故事,回溯了六十年代的幼兒園的成長經歷。電影跳出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相較于小說原著第一人稱的成年回憶性雙重符合視角,影片的敘事視角采用單一的兒童視角,用綿長而緩慢的細節(jié)去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④影片不斷給方槍槍大而孤獨的眼睛以特寫鏡頭,并從他的視點來拍攝所見景象。
(一)意象審美
電影是一種聲光藝術,無論主題如何深邃,電影也必須用自己的語言來把這個主題講出來,而不是讓觀眾作二次開發(fā)。電影《看上去很美》以主人公方槍槍的心路歷程為線索,開始以方槍槍的夢境開頭,又以方槍槍最后孤獨的坐在大石頭旁邊睡著結束,方槍槍經歷了努力——彷徨——反叛——全面失落四個時期。
中國藝術中從來就不缺意象審美。在電影中,小紅花是榮譽的象征,在權威將其賦予至高的榮譽后,為了得到小紅花就要乖乖服從老師的命令。在幼兒園,小紅花就是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共同協定,遵守規(guī)定是老師的最終目的,而小紅花是手段;對小朋友而言,小紅花是最終目的,遵守規(guī)定是手段。可以說小紅花是維持幼兒園正常運轉的工具和手段。從對小紅花的不屑一顧到極力爭取小紅花,方槍槍經歷了一系列微妙的心理變化。進入幼兒園之初,作為一個從小被奶奶帶大的孩子必然與秩序的團體及其規(guī)則產生沖突,直到第一次被小紅花召喚,第一次被老師告知表現好的孩子有小紅花的獎勵后,方槍槍努力的遵守園規(guī),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服,吃飯之前努力排便,可是所有的努力在李老師的眼里都是一無是處,雖然努力做好,但是仍然沒得到小紅花,方槍槍瞪著大眼睛用自己的想象為自己補了五朵小紅花。
看似秩序代言的小紅花,并不是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人。規(guī)則的打破在汪若海的父親這一角色的進入幼兒園看孩子時被放大,汪部長出現的畫面頗具諷刺意味,老師們當著孩子的面阿諛奉承的嘴臉和對汪若海不切實際的好評和隨手獎勵的小紅花都成了小紅花被趕下秩序的神壇的最有利的推手。
小紅花并不僅僅在孩子的世界出現,當方槍槍從幼兒園跑出來到大街上,他看到胸前帶著大紅花的隊伍,他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以為逃離了小紅花控制的兒童世界,卻不曾想又來到了“大紅花”控制的成人世界。在方槍槍被關小黑屋孤立起來時,幼兒園園長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你別以為離開幼兒園是特別高興的事,其實幼兒園是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你以后想回都回不來了。”預示著在大人的“大紅花”世界遠比“小紅花”控制的世界更為復雜。
孩子的天性多是自由散漫的,沒有遵守規(guī)定的自由意志,一旦進入幼兒園就進入了小紅花評價體系。幼兒園就像是國家機器一般擁有著自身的控制體系和嚴密的等級制度,而權利的掌握者——園長和李老師等人是秩序的建立者。
幼兒園里有分明的等級制度,電影里多次利用鏡頭的高低來制造出幼兒園中等級制度,李老師永遠是高大的,在孩子們眼里是森嚴的主管。權利的最高層是園長,出謀劃策,“主持公道”、孤立方槍槍的都是園長,通常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而李老師則是權利的最高執(zhí)行者,以至于方槍槍將其描述為“吃人的妖怪”,帶領一幫小朋友去捉“妖怪”。維護一個制度或體系的正常運轉需要一個正面典型來激勵,于是總是得五朵小紅花的于倩倩成為了正面典型、模范代表;而方槍槍則是反面典型,被拋棄甚至唾棄的人。
幼兒園里的“秩序”在電影中具化為兩個反復出現極富表現力的影像和聲音符號:隊列和口令。它們分別從形式上的整齊劃一和聲音上的不容置疑,把抽象的“秩序”簡潔、直觀地轉換成某種信號,再加上幼兒園封閉結構的院落、孩子們土黃色的整齊劃一的園服,電影利用聲、形、色等多種符號,渲染出幼兒園刻板、教條、沉悶的氣氛,更像是一個用秩序的圍欄包圍起來的馴化兒童天性的場所。
(二)人物刻畫
電影中兩個對立沖突最明顯的形象就是方槍槍和李老師,兩人分別代表的兩種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貫穿整個影片。
在幼兒園的方槍槍總是顯得格格不入,無法被納入集體的秩序中。在幼兒園那令人窒息的壓抑環(huán)境里,別的孩子都循規(guī)蹈矩,他調皮搗蛋,別的孩子在老師面前唯唯諾諾,他卻敢于扯著嗓門跟老師頂嘴、沖撞;他的哭聲更是震天動地,具有非一般的穿透力。他把班主任老師看成是“魔鬼妖怪”變的,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竟率領全班的小伙伴們來了一次“奇襲白虎團”,將鞋帶連成繩子去捆綁睡著的老師――影片最石破天驚的一幕,就是這個無法無天的“小祖宗”,面對幼兒園老師們一以貫之的高壓政策,竟冷不丁地罵出了“操你媽”這樣的粗口,這一罵,驚得老師瞠目結舌,罵得園長心頭火起。被關小黑屋后的方槍槍一路壞下去,成為園霸,是因為他來到新世界就沒有受過別人的認同,卻在發(fā)動全班襲擊"妖怪"中,得到了空前的膨脹感。無論是以前瞧不起他的、跟他打架的小朋友都相信他,獲得了空前的認同感。但影片在高調展現方槍槍日甚一日的頑劣、反叛行為的同時,也精心利用一些細節(jié)反復暗示和點染了他的孤獨——導演張元認為這部影片最大的收獲便是發(fā)現了兒童的孤獨。⑤國外影評家則認為這是一部以“異常獨到的視角探討孤獨與自由”的電影。對于一個離開父母來到陌生世界的小孩,他從孤兵一躍成為驕傲的將軍,用他所認識的“真相”拯救自己。我們的主人公方槍槍如此聰明,接收能力超凡,他迅速完成了由弱者到幼兒園園霸的角色轉換,同時讓我們毫無遮掩地,目睹了他迷失的全過程,而在這個過程里,他自己一無所知。
而李老師的形象一直是不茍言笑,嚴肅而刻薄甚至可怕的。李老師不知何時看到方槍槍的小辮子,給剛入園的方槍槍剪辮子,來了個下馬威。方槍槍哭著跑開,這時鏡頭沒有直接給出李老師的形象,而是長時間的停留在李老師張開的剪刀上,李老師吆喝小朋友們一起上,把方槍槍抓住。剪辮子時候咬牙切齒,下手狠,都是李老師對待不守規(guī)矩的小朋友的特點。此外,還有一個長鏡頭留給了李老師,那就是——小朋友們模仿動物,李老師扮猩猩,李老師扮演猩猩的鏡頭時間特別長,而所扮的猩猩也面目猙獰,讓人害怕。就在這時,方槍槍告訴北燕,李老師是的吃人的妖怪。在方槍槍逐漸異化李老師形象時,晚上巡夜的李老師也莫名的長出了可怕的長尾巴,慢慢踱著步,似乎在尋找好下手的小朋友吃掉。這幾個鏡頭都把李老師在孩子們眼中刻薄而可怕的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出來。
張元的電影以豐富而含蓄的畫面和聲音來打動觀眾的心靈,可以說張元是一個會講故事的導演。他大多運用變焦、大縱深、多角度拍攝,例如運用旋轉的鏡頭表現方槍槍在木馬上旋轉的鏡頭,表達了方槍槍激動、迷惑等復雜的心情。張元沒有擺脫第六代導演的悲觀意識,這部片子也前所未有的模糊了張元熱衷的年代與政治,甚至也不那么邊緣和另類,敘事性較強,也帶些輕微的魔幻現實主義(比如老師的尾巴)以增添趣味性。
注釋:
①丁莉麗.歷史軌跡和發(fā)展現狀:中國電影簡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12).
②③看上去很美:雙重困境的寓言[J].戲劇文學,2007(02)
④談鳳霞.單純與詭異——論電影《看上去很美》的藝術表現策略[J].電影評介,2008(12).
⑤景虹梅.童年,看上去很美.[J].電影文學,2007.
[1]王朔.看上去很美[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06).
[2]景虹梅.童年,看上去很美——對電影看上去很美的一種凝視[M].電影文學,2007.
[3]看上去很美:另類的荒誕與孤獨[M].電影評介,2006(14).
[4]看上去很美:雙重困境的寓言[M].戲劇文學,2007(02).
[5]小紅花:游戲抑或流浪——對影片《看上去很美》的哲學闡釋[M].電影評介,2006(15).
[6]自由與秩序——評電影《看上去很美》[M].閱讀與寫作,2006(08).
[7]倒敘的成長史——從《北京雜種》到《看上去很美》[J].當代電影, 2006(05).
[8]微觀權力的視覺模型:看上去很美[J].電影藝術,2006(05).
[9]談鳳霞.單純與詭異——論電影《看上去很美》的藝術表現策略[M].電影評介.2008(12).
[10]復興路29號院的小紅花和方槍槍的行為藝術——從《看上去很美》憶起的城西舊事[J].藝術評論,2006(06).
J905
A
1005-5312(2015)20-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