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普及和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迅速發(fā)展應用,聚美優(yōu)品、京東、阿里巴巴陸續(xù)上市,電商市場逐步趨于穩(wěn)定,以互聯網為生存培養(yǎng)基的電子商務受到大量網民的青睞和關注,其中市場占有率最高、發(fā)展速度最快的C2C電子商務極大地考驗了我國傳統(tǒng)稅收體制和征稅方式。故本文通過數據分析C2C電商現狀和征稅必要性,結合我國近幾年對網絡商品交易的改進和傳統(tǒng)報稅環(huán)節(jié)的跟進,詳述我國C2C電商在此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C2C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稅收壁壘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49億,全年新增網民共計3117萬人,網絡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提升2.1個百分比。而我國網購用戶達高3.61億,較2013年增長19.7%,比例高達55.7%。隨著互聯網廣泛應用,作為“互聯網+”的重要部分,電子商務規(guī)模龐大,可以算是中國經濟的新動力。電子商務現如今已發(fā)展到九類電子商務模式,其中,B2B與B2C的征稅因其具有一定規(guī)模且必須進行相關工商登記而較好解決,所以電商征稅主要癥結在于對C2C電商散戶。
一、C2C電商模式征稅的必要性
在C2C電商交易過程中,買方和賣方都是個體再加上互聯網購物的各種特征致使此類電商征稅難以實現。但對此類電商征稅乃大勢所趨,其原因主要如下:
1.規(guī)模日益趨于穩(wěn)定
隨著網民數量不斷上升、電商規(guī)模不斷擴張,電子商務市場逐步穩(wěn)定,其中淘寶、天貓、京東的品牌滲透率位居前三,各占87%、69.7%、45.3%。據相關報告,我國2014年C2C交易規(guī)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較2013年8%同比增長32.5%。而在近兩年,各大電商加大對移動端投入,手機客戶端應用迅速拓展,用戶的購物習慣也逐漸從PC端轉向移動端,購物更便攜了。由此可見,我國電商發(fā)展速度迅猛,規(guī)模日趨成熟,電商征稅刻不容緩。
2.稅收公平性原則
與同行業(yè)的實體店相比,網上貿易不納稅的行為顯然是不符合橫向公平原則的。我國現有稅制基于實體交易制定,無論是網上貿易低稅還是免稅,都是不公平的,更何況網上貿易本就比實體店經營少許多成本風險?,F如今,越來越多的選擇網上購物,更有勝者,對于一些品牌去實體店試穿看好卻到網上購買,導致越來越多的實體店淪為網購試衣間。另一方面,可能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為此轉戰(zhàn)網上經營(因為網店不僅可以不征稅,還有節(jié)約店鋪成本、方便快捷等優(yōu)點),這樣一來傳統(tǒng)貿易量減少,產業(yè)結構畸形,稅基也會受影響。
3.B2C與C2C混淆不清
C2C最開始其實是由一個偶然的個人行為演變而來,后來逐步發(fā)展轉變成為具有以盈利為目的的貿易行為。由于C2C不征稅,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B2C冒充個人網上交易,渾水摸魚。長期以往,我國財政收入大大降低,經濟失控,產業(yè)結構混亂。
二、C2C電商征稅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其分析
1.納稅主體難以確定
電商交易由于貿易形式的不同而相較于傳統(tǒng)交易,具有交易虛擬化、交易人隱蔽化的特點。對于有形商品而言還會經物流之手,但對無形商品來說一切交易都在網上進行。而網上交易其本身性質和目前的技術決定了其存在諸多問題。其一,早在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就已經頒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對網上交易賣家進行實名注冊,但是,其中還是存在很多漏洞的。這樣的操作無需本人,很可能有冒名頂替的情況以致詐騙。其二,在征稅過程中,由于信息技術與實際需求的脫節(jié),稅務部門和C2C商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會更嚴重而影響征稅效果,妨礙稅務部門征稅。
2.征稅管轄權沖突
我國正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大量資本、技術需要引進,理應維護我國利益,支持擴大我國來源地稅收管轄權。我國傾向于收入來源地管轄權,由于電商沖擊下交易過程虛擬化、支付電子化種種特征導致稅收規(guī)定中很多限定概念對其都無法適用。即使實名注冊,但其交易可隨時移動、也無固定IP地址的,未能獨立實現對其交易信息、資金流和物流的準確掌握且實現成本高昂,這樣極大地挑戰(zhàn)了稅務部門的征稅管轄的認定,容易造成雙重征稅、稅收流失或轉移。
3.稅務稽查困難
電商交易中購銷合同、發(fā)票等無形紙質化、電子憑證易銷毀修改的特點,難追溯,影響數據和憑證的可靠性,會為稽查工作帶來很多不便。一方面,電商交易以網絡為媒介,幾乎所有交易事項都是通過網上進行的,交易環(huán)節(jié)不易確認而交易中賣家有些有紙質發(fā)票有些沒有且大多紙質發(fā)票都是買家申請才會開票,相關部門不能進行實地監(jiān)督考察也缺少紙質憑證加以證明。另一方面,雖然現在付款要么通過支付寶等第三方要么通過銀行的都是國內機構,較好監(jiān)控。但隨著以后電商的發(fā)展,跨國交易增多,交易雙方必然有一方通過國外銀行交易,這樣就更不好監(jiān)控了。加之加密技術越來越先進及法律允許下隱私權的保護,納稅人可以通過加密授權以隱藏掩蓋其交易信息,稅務機關對此也束手無策。
4.是否開征新稅種
其實對C2C電商征稅關鍵在于C2C電商IP地址的不固定性和認定追溯缺乏技術支持的監(jiān)控。由于網上交易隨時隨地都能進行,難以控制,與傳統(tǒng)貿易模式下的納稅標準迥然不同。但其實質與實體店貿易并無差別,只是貿易方式和平臺的不同。而隨著科技、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商品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有形商品,知識產權和無形商品越來越重要。例如,網上出現的各種考試網課、商務使用的PPT、國外一些有版權的音樂等。早在1994年主張開征新稅的加拿大學者阿瑟·科德爾提出了“比特稅”。但就好比對于兩種不同的有形商品來說不能根據其重量相同而收取相同費用。而對于無形商品而言其商品價值并不取決于商品的數據容量一樣。綜上可見,電子商務無需開征新稅種。
三、C2C電商征稅建議
1.明確納稅主體,合作監(jiān)控
與第三方交易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物流公司達成共識合作關系,由其提供交易信息并給予監(jiān)控,減少稅收征管不便。由于C2C商戶數量多、分布散、規(guī)模較小,不易于監(jiān)管。C2C大多都依附于平臺交一定傭金和手續(xù)費進行交易,故稅務機關與第三方合作獲取相關交易信息能為稅收征管帶來不少便利。為保證稅務機關獲取的交易信息真實可靠,應同時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監(jiān)控其銀行卡開戶地等交易信息。此外,還應開發(fā)針對電商平臺的審核軟件,頒布法律法規(guī)針對拒絕合作或隱瞞實情的第三方平臺給予限制交易等明確處罰。
在第三方交易平臺方面,我國已部分實施實名注冊商家信息,但并未對其工商登記且網店管理辦法存在漏洞,應制定限額對月收入過限額的賣家予以強制在身份證所在地或現常居住地現場確認。在此基礎上對各環(huán)節(jié)確認審核的給予證書并要求上傳在店鋪顯眼處并審查通過標識。
2.完善稽核
首先,完善稽核系統(tǒng)主要應從電子發(fā)票制度和電子征管人員方面著手。首先,應當規(guī)定納稅人應當以本人開戶的交易銀行電子賬戶在稅務機關登記。不僅如此賣家每次交易成功后還應必須開具專用電子發(fā)票并將其通過電子郵件通知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平臺以結算賣家交易。其次,隨著現在網上報稅的普及,如果要對電商征稅,合信息系統(tǒng)、會計、法律為一的復合型人才正是現在急需的。對現工作人員定期進行針對性培訓,包括交易內部環(huán)節(jié)、各工作職能等;另一方面招聘人才需目標明確。
3.征稅分階段
電商具有資源重配置、調整產業(yè)結構、解決就業(yè)問題的優(yōu)勢,但免稅只是暫時的,這樣有失公允性,也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為了促進電商發(fā)展,征稅應分階段進行。研究顯示,為促進其發(fā)展初期可以免稅,但隨著電商市場份額不斷擴張,征稅是必要之舉。調研制定銷售收入限額,對于超低限額的商戶強制實施三到五年的優(yōu)惠稅率再逐步與實體店保持一致,對于超高限額的商戶實行與實體店同等稅率,在實行期間做調研觀察,進行相應協調。
4.完善相關稅收征管法律法規(guī)
在這一方面,應對以上可行處立法,將電商交易與實體交易、有形商品交易與無形商品交易區(qū)分,制定適合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制度。對于有形商品,滿足限額則視同實體店銷售,不滿足則在一定范圍內適當征收。對于無形商品(諸如電子圖書、網上課件、付費軟件等)而言,對于游戲下載可以實行20%的稅率,對于其余可使用3%的稅率。
參考文獻:
[1]洪澎源.C2C電子商務稅收立法問題實證研究[J].商業(yè)時代,2013,24:45-46.
[2]李海芹.C2C模式電子商務稅收問題探析[J].企業(yè)經濟,2012(04).
[3]孫玉紅,劉進濤.C2C電子商務對我國稅收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2(05).
[4]李臻穎,陳力銘.C2C模式下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法律制度研究[J].物流技術,2010(13).
[5]徐旻,楊路明.C2C電子商務稅收問題探討[J].財會月刊,2009(05).
作者簡介:杜萌(1992- ),女,四川西昌人,研究方向:MP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