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安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大學生英語寫作分類反饋模式研究
胡俊
安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摘要:本文從社會文化心理理論的角度,結(jié)合實踐,提出了分類反饋模式,探討了如何從寫作錯誤類型、學生英語水平以及教學目標這三個層面進行有效的教師反饋。
關鍵詞:分類反饋錯誤寫作
近年來,教師反饋一直是二語寫作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Truscott(1996)綜述了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有關二語寫作教學的實證研究,并首次提出教師改正作文中語言錯誤的反饋方式對學生不僅無益而且是有害的,教師應當完全摒棄對學生寫作語言錯誤進行糾錯這一方法。這一觀點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論。然而,F(xiàn)athman等(1990)的研究卻證明了錯誤反饋與修改能提高學生寫作的準確性。持此觀點的學者還有Ferris(2002)和楊敬清(1996)等。本文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角度,結(jié)合實踐,提出了分類反饋模式,探討了如何從寫作錯誤類型、學生英語水平以及教學目標這三個層面進行有效的教師反饋。
教師反饋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反饋與間接反饋、全面反饋和選擇反饋、代碼反饋和言語反饋、旁注反饋和末尾反饋。然而,Lee的研究表明,88%的教師在進行反饋時,并沒有事先擬定標準,反饋方式的選擇是臨時性的,有時甚至還受教師當時精神狀態(tài)的影響。教師進行有效書面反饋,必須確定反饋的標準,因此,實施有據(jù)可依的“分類反饋”是提高教師反饋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不同的寫作錯誤類型
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介于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認知任務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所能夠完成的認知任務之間的差距。針對這個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教學,才容易收到明顯效果。維果斯基關于教學與發(fā)展的觀點對于教師反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面對不同類型的寫作錯誤,教師應注意反饋方式的選擇,既不要超越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把難以處理的錯誤留給學生自我修正,同時也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學生發(fā)展水平的錯誤給予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
直接反饋是教師明確指出學生作文中的錯誤并改正。間接反饋是教師通過標注、下劃線、語碼提示等手段指出學生作文中的錯誤,但并不給予正確的形式。有研究者認為,直接反饋會降低學生對錯誤反饋的注意程度,對于教師提供的反饋,學生僅僅照抄完事,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間接反饋可以迫使學生主動思考和自行修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策略。例如,大專學生易犯的詞匯錯誤和一些簡單的語法錯誤,只要教師給予間接提示,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自主思考就可以自行修正錯誤。然而,間接反饋并不能完全替代直接反饋。在商務信函寫作學習中,一些學生經(jīng)常犯千篇一律的格式錯誤,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并未清楚英文信函和中文信函寫作格式上的區(qū)別,他們難以發(fā)覺并改正,這時候教師的直接反饋就很有必要了。
當教師使用間接反饋指出學生所犯錯誤類型時,還面臨一個選擇,是用代碼還是文字提示進行反饋。大部分的研究結(jié)果都表明,代碼反饋組與語言反饋組在寫作錯誤改正有效性上并未有明顯差異。因此,對于工作量較大的教師而言,代碼反饋比語言反饋更節(jié)省時間,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例如,在指出作文中句子結(jié)構錯誤時,我們可以用代碼反饋“ST”替代語言反饋“sentence structure”。但是在使用代碼反饋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以下三點問題:第一,向?qū)W生明確代碼的含義。第二,教師應自始至終使用同樣的代碼。第三,對于一些無法用代碼反饋解釋清楚的錯誤應用直接明了的語言進行反饋。
(二)不同的英語水平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任何教學都涉及教學內(nèi)容以及告訴學生如何學習的線索。教師可以用多種形式來呈現(xiàn)線索。由于學生領會線索的能力不同,教師應知道線索的哪種呈現(xiàn)形式容易被學生所理解,而對不理解的學生則需采用另一
種呈現(xiàn)形式。”這里所說的線索就是指教師向?qū)W生反饋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的指導。如果教師呈現(xiàn)給學生的反饋方式是一成不變的,那么,那些適宜于此種反饋方式的學生很快就能領會,而那些習慣于用其他方式獲得反饋的學生就會處于不利的境地。因此,教師則應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提供合適的反饋方式。
旁注反饋是教師在學生所犯錯誤的地方標注或修改錯誤。末尾反饋是教師在學生作文的后面指出錯誤及修改建議。根據(jù)Ferris等人的研究表明,對于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這兩種反饋方式的效果也有所差異[5]。例如,大專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反饋方式的選擇要以學生的英語水平為基礎。末尾反饋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高,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根據(jù)末尾反饋意見找到錯誤并進行修改。然而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其自我修改意識和能力有限,這需要教師在錯誤旁邊進行旁注反饋,末尾反饋對于他們并無效果。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習者,教師將這兩種反饋方式結(jié)合起來交互使用效果則會更好。
(三)不同的教學目標
全面反饋時教師指出學生作文中的所有錯誤并給予反饋。選擇反饋時教師有選擇性地指出學生作文中的部分錯誤。由于時間精力的有限,教師在平時作文評閱過程中無法做到逢錯必糾。Ferris &Roberts將錯誤劃分為可處理錯誤和不可處理錯誤,為教師糾正作文中的錯誤提供了參照標準??商幚礤e誤是指“與語言結(jié)構相關的錯誤,受到語言規(guī)則支配”。顧名思義,這類錯誤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語法規(guī)則來解決。不可處理錯誤是指“與語言習得相關的錯誤,學習者需要使用習得的語言知識才能自行糾正”。對于大專學生來說,他們在高中階段已經(jīng)基本掌握英語語法規(guī)則,因此完全有能力改正可處理錯誤,如語法錯誤。教師則主要幫助學生識別修正不可處理錯誤。
總之,教師反饋方式多種多樣,在具體運用時常常是交叉、滲透?!胺诸惙答仭蹦J降撵`活運用,反映了教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教學能力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寫作錯誤、英語水平和教學目標的分門別類,充分利用各種教師反饋方式,實現(xiàn)各種反饋方式的優(yōu)化組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Carl James.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 [M].Longman,1976.
[3] Lee,I.Error correction in L2 secondary writing classroom:The case of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4(13).
[4]楊敬清.提高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反饋機制——實驗與分析[J].外語界,1996(3).
[5]戚炎.反饋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