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
淺論基訓中的腰部形體訓練
趙丹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
摘要:本文是筆者在黃梅戲教學崗位的第一線、針對黃梅戲腰部形體訓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新時期的戲曲形體老師不能按照原有舊式的訓練方法和模式進行教學,必須廣納吸收,為我所用。豐富、發(fā)展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進黃梅戲旦角腰部形體訓練的提高和發(fā)展。
關鍵詞:腰部形體黃梅戲訓練
黃梅戲是個年輕的劇種,從原先的鄉(xiāng)間小調一躍成為全國觀眾喜愛的大劇種,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它的曲調動聽、旋律優(yōu)美,唱詞、念白通俗易懂,具有極強的民間色彩,正因如此,它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蜚聲海外。幾十年來,黃梅戲藝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而作為戲曲根基的基、毯、身、把的四個基礎功發(fā)展得相對緩慢,導致黃梅戲舞臺動作貧乏,遠不如聲腔藝術,十分不利于黃梅戲接班人的全面發(fā)展,也阻礙了黃梅戲的前進步伐。沒有基毯身把的基礎,不可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黃梅戲演員。戲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體現(xiàn)了“功”的重要意義,也足夠說明要做一名合格的戲曲演員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筆者以為建立一套以具有黃梅戲表演風格的基本功訓練為基礎,綜合、借鑒、吸收舞蹈、體操、京劇、人體美學等諸多學科而形成針對黃梅戲旦角腰部形體訓練的基礎教材,避免訓練中出現(xiàn)的潛在危害,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對黃梅戲旦角腰部形體訓練起到全方面提高和發(fā)展的作用。
我是一名戲曲教育工作者,工作在黃梅戲基礎教學崗位的第一線,深刻地體會到了基、毯、身、把這“四小功”的重要性。作為“四小功”之首的“基功”是基礎中的基礎,是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沒有基功的訓練,其他基礎功無法練習?;虒W主要針對人體的腰功腿功軟開度、柔韌性、力度、爆發(fā)力等方面所進行的訓練,對人身體部位有一定的改變,所以在訓練中要克服自身局限,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還要忍受身體的疼痛。由于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比較優(yōu)越,很難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對訓練的抵抗情緒,所以在教學中不能采取強硬的手段和方式進行,以免激化她們的厭學情緒。
腰是人體的軸心,身體的力量主要來源于腰部。所以,腰在基功的訓練中顯得尤為重要。與腿功訓練相比,腰功訓練的難度更大,它的目標是要求身體后方下腰形成一個“橋拱形”,超出了人生理運動的正常范疇,其訓練難度可想而知。
不合理的訓練方法會導致訓練不到位或者腰部出現(xiàn)損傷。如果訓練不到位,會影響學生在舞臺上的表現(xiàn)能力,進而影響他們對角色的塑造,如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和黃梅戲《天仙配·鵲橋》《天仙配·路遇》等劇目的腰部技巧完成,也無法在形體動作上有更多對人物造型的突破。而腰部出現(xiàn)損傷,輕則落下腰痛的病根,重則會致使全身癱瘓。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有其事的。2013年1月20日,湘潭6歲的珊妮在練習下腰動作時,突然摔倒了,當時覺得腳疼。當老師發(fā)現(xiàn)時,她已雙腿無力,坐也坐不穩(wěn),站也站不起。等送到醫(yī)院時,她的雙下肢完全沒有知覺和自主運動能力,大小便也完全不能控制,最后確診為急性脊椎損傷,屬A級高位截癱,胸四(齊乳頭)以下完全沒有感覺,是脊損傷中最嚴重的一級。醫(y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是“高位截癱,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進行康復治療”。就算治愈后也只能恢復她在輪椅上的一些自主功能。這不僅是一位醫(yī)生給出的診斷,而是多為專家給出的結果。這么小的孩子,人生才剛剛開始,她將終生與輪椅為伴,這是多么痛心的消息,雖然造成癱瘓的原因沒有完全確定,但練習下腰很有可能是主要誘因。
這還不是個例,之前約有10例類似的案例。小孩本來是想通過形體訓練來鍛煉一下肢體,培養(yǎng)氣質,卻因為訓練方法不得當,造成了當事人終生的遺憾。而作為一名戲曲形體教育工作者,訓練學生腰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黃梅戲的學生在年齡跨度上差異較為明顯,一般在9到15歲之間,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區(qū)別。這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群體的特殊性,防止在練習時讓學生出現(xiàn)意外,又不能因為怕身體受到損傷,而草草了事、因噎廢食。
因此腰部形體訓練的優(yōu)劣直接關乎黃梅戲演員的藝術高度和藝術生命力,在演員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腰部訓練的目的是能夠讓學生通過系統(tǒng)訓練后具備良好的腰部活動能力,達到良好的表演創(chuàng)作的需求。
“訓練”不是體育的專有名詞,在不同領域、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解釋。①21但無論是在競技運動,還是群體活動或是體育教學活動中,“只要是為了提高健康、體質和運動水平而專門組織的體育鍛煉活動都稱為訓練”。①21在戲曲基功教學中,腰部腿部的軟開度、柔韌度、力度、爆發(fā)力是訓練的重點。這些訓練都是在大腦皮層支配下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練習,為的是在舞臺上實現(xiàn)某一特定劇情、人物造型等進行的身體活動,形成一種身體條件反射。而在訓練過程中,會大大
超出人體正常生活中承受的負荷。因此,如何合理訓練是要深度考慮的問題。
(一)人體腰部的構造
為了能快速有效地達到訓練目的,不能盲目加大運動量、延長訓練時間或者單一重復某一個訓練項目,這樣不僅課堂枯燥乏味,會讓處在青春發(fā)育期的學生們身體上難以承受,而且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在這種方法下,學習質量和教學效率都會達不到要求。
作為新時期的戲曲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復制以往的教學模式,不能為了訓練而訓練。為了更好更快地達到訓練目的和要求,需要我們從人體生理學、解剖學、人體美學和教育學等方面進行分析,形成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
首先,要認識人體腰的構造?!俺扇说募怪善邏K頸椎、十二塊胸椎、五塊腰椎、五塊互相融合成一塊的骶椎以及五塊融合成一塊的尾椎所組成”。②34-25除了第一、二頸椎和骶、尾椎以外,其他椎骨的構造大致相同。而每個部位的形態(tài)、大小又有不同的特征。頸椎主要是支撐頭部的重量,而腰椎則要支撐整個軀干的重量,所以,腰椎要比頸椎粗、大。“除了第一、二頸椎和骶、尾椎以外,每個椎體之間都有一個椎間盤。人的脊柱是由26塊椎骨組成,但只有23個椎間盤”。②36“椎間盤占人脊柱長度的四分之一,它具有彈簧性質,減少運動時的震蕩,起到緩沖的作用”。②36在練習腰部動作時,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而椎間關節(jié)并不持重,只是起到穩(wěn)定脊柱的作用。
只有清楚地認識到腰部的基本構造,在訓練過程中,才能科學有效地制定出一套適合青春發(fā)育期學生練習腰部達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劑的訓練目的。而且還能避免在練習中出現(xiàn)腰部損傷,如常見的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二)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
在以往的黃梅戲基功腰部訓練中,常常采用前耗腰、后耗腰、旁耗腰、前撣腰、后撣腰的方法進行。對于軟度好、年齡小的孩子來說,通過這些訓練手段能基本解決腰的軟度問題,但在力度和爆發(fā)力上有所欠缺。而對于軟度差、年齡大的孩子來說,這些手段并不能解決軟度問題,但是力度和爆發(fā)力相對軟度來說會好一些。這樣的訓練手段并不能使其兩全其美,每一類學生都會失去一部分能力,要么太軟沒力度和爆發(fā)力,無法完成舞臺上人物瞬間的造型和亮相;要么太硬沒有“橋拱形”,沒法完成舞臺上人物柔美的下腰連貫動作。這都沒達到訓練目的,如果采取加大訓練數量和借助外力扳腰,會使學生們生理和心理上產生恐懼,學生們如果不配合訓練,則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在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路遇》一折中,七仙女剛一出場時在水中觀看自己容貌,需要用到從旁到后再到旁的一個180°慢控腰動作,在排戲過程中,年紀小的學生很容易完成,基本不費勁,但是遇到年紀大的學生就有點做不好了,大腰控不了那么低,無法完成劇中動作,所以改成在水前左右兩看,這樣一改人物剛上場時輕盈柔美的形象便淡化了很多,而且讓人物剛出場的技巧亮點也失去的光彩。《夫妻觀燈》是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生活小戲,是黃梅戲的代表作之一。舞蹈性強、節(jié)奏明快,形體動作要求簡潔明快、質樸、干凈不拖泥帶水,由于在基功訓練中腰部的訓練不夠系統(tǒng),使腰不能很好地控制和支配上下身,所以在學習這些劇目時,往往出現(xiàn)上下身不和,整體動作僵硬,不流暢。在臺上失去這些劇目的質樸的美感。
(三)創(chuàng)新的訓練方法
通過對人體脊柱清晰的認識,我們對各個部位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訓練中可以針對不同位置編排組合進行訓練,以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提高訓練腰部的效率和能力。
整個脊柱分為三大部分:頭頸部、胸部和腰部。每個部位不一樣,那么訓練的側重點和手段也就不能一樣。頭頸部是最靈活的部位。在訓練中可以通過轉頭讓頸椎松弛,前、后、左、右擺動頭部,拉伸和延長頸椎韌帶。胸部前面連接胸廓,受肋骨約束,所以它前屈、后伸、側屈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通過挑胸腰、高涮腰、高耗腰、坐地起腰、跪地頂腰和跪地下腰等方式來練習。腰部不受肋骨的制約,前屈、后伸、側屈的活動幅度與頭頸部和胸部相比是最大的??梢酝ㄟ^晃腰、耗腰、撣腰、擰腰、大涮腰、控腰和甩腰等方式進行。與黃梅戲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相比,這種訓練方法中會加入肩部和胸腰的訓練。肩部和胸腰不開,會影響動作的整體造型和美觀,因此肩部和胸腰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過壓肩、耗肩、反拉肩、揚肩、擴胸、推手拉肩、高涮腰等項目來進行訓練。這些訓練項目根據年級高低、年齡大小、訓練技巧等多方面因素考慮,進行合理的項目編排,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配合下練習這些腰部訓練的項目,完成更難的腰部技巧,而且還能快速有效地達到訓練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原來的黃梅戲腰部訓練中沒有這么系統(tǒng),學生對腰部力量和動作韻律以及上下身協(xié)調的問題掌握不好,所以在學習劇目和身段的時候,達不到舞臺所需要的形體美感,對人物的塑造是有所欠缺的。如果用這套科學有效的方法訓練,因為有了對腰部各個關節(jié)系統(tǒng)有效的訓練,腰對四肢的控制力、靈活性、動作的發(fā)力點及動作韻律上都有一定掌握和控制,讓演員更加隨心所欲地在舞臺上表演。同樣是《天仙配·路遇》七仙女的上場,年紀大的學生大腰控不了那么低,可以用胸腰代替,這樣會減少對七仙女剛一出場的輕盈柔美人物形象的影響。在學習《夫妻觀燈》《打豬草》這類的生活小戲時,形體動作會變得比原來更加協(xié)調、流暢,使這些生活小戲的身段舞蹈性加強,也符合黃梅戲載歌載舞的表演方式。
注釋
①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②王維剛.舞蹈解剖學初探[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2.
參考文獻
[1]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國戲曲學院.形體訓練“基本功”教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
[3]王維剛.舞蹈解剖學初探[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2.
[4]鄒錦慧.人體解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安徽省藝術研究所.黃梅戲通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6]胡虧生.黃梅戲風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