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的一篇文言文,選文的第10段很簡短: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課本給此段文字作了兩處注釋:一是“持千金之資幣物”,注釋為“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幣,禮品”。二是“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注釋為“以厚禮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第二處注釋中“中庶子”的釋義錯誤,已有多篇文章論及,這里就不再贅述了。第一處注釋中的“資幣物”具體何意,課本并未給詳細的注釋?!百Y幣物”從譯文看是概括地解釋為“禮物”,從寬泛的意譯角度而言,把“資幣物”解釋為“禮物”并無錯誤,只是失之簡略。如果我們要深究一番,那么“資幣物”具體又作何解呢?
筆者在查閱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對“資幣物”有兩種較為典型的解釋,但個人認(rèn)為都有值得商榷之處,故而將自己的一點思考闡述如下。
一種解釋是,“幣”為“購買”義,“幣物”即“購買禮物”(“資”即錢財,因無異義故略而不論),此說多見于網(wǎng)絡(luò)論壇,但“幣”并無“購買”之義,若說是臨時活用也是孤例,并不足信;且“持千金之資”到了秦國再買禮物送人還不如就用“千金之資”直接送人來得簡便,何必多此一舉,故而亦不太合常理。
另一種解釋見于佘蜀強老師的一篇文章(《“持千金之資幣物”作何解?》,《語文月刊》2011年第2期),文章認(rèn)為“幣”為“贈送”義,“物”即“人”,“持千金之資幣物”即“拿著價值千金的物品送人”。此說亦為孤例,難以服人;而且這樣理解整個句子會顯得累贅:“拿著價值千金的物品送人”,“以厚禮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后半句“遺”已表“贈送”,前半句再來“幣”表“贈送”,原作者敘事當(dāng)不至于如此累贅,真要如此還不及“持千金之資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來得暢快簡明。
以上兩說,皆難讓人信服。
筆者查閱發(fā)現(xiàn),“幣物”一詞在古代史書中是較為常見的。如:
“大王廣地寧邑,諸侯皆賀,敝邑寡君亦竊嘉之,不敢寧居,使下臣奉其幣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保ā稇?zhàn)國策·趙策四》)
“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天子為其習(xí)之,輒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贖,復(fù)求使。”(《史記·大宛列傳》)
“乃遣使歲十余輩,出此初郡,皆復(fù)閉昆明,為所殺,奪幣物?!保ā稘h書·張騫李廣利傳》)
在以上例句中,“幣物”無疑皆為名詞,都與使臣出使有關(guān),是出使時攜帶的禮物,與“持千金之資幣物”一句中的“幣物”基本相同。
在《周禮·天官·大宰》中有“九貢”之說:“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二曰嬪貢,三曰器貢,四曰幣貢,五曰材貢,六曰貨貢,七曰服貢,八曰斿貢,九曰物貢。”“九貢”即九類進貢的物品。“幣”的本義即古人作為禮物的絲織品,《說文》即直接解釋為“帛也”;“幣貢”鄭玄注為“玉馬皮帛也”,所指未僅限于絲織品,但絲織品應(yīng)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拔铩奔捶轿锾禺a(chǎn),“物貢”鄭玄注為“雜物魚鹽橘柚”,相當(dāng)于今天所謂的土特產(chǎn),所指較為寬泛。后世使者出行攜帶的“幣物”當(dāng)是由“九貢”中的“幣貢”“物貢”演化而來,意義逐漸泛化了。
所以,“持千金之資幣物”一句中的“資幣物”,要深究其義大致可以作如是理解:資,即錢財,應(yīng)該就是金銀等物;幣,即送禮的上好絲織品,或者是以絲織品為主;物,即各地的土特產(chǎn)。在課文中,荊軻要通過賄賂蒙嘉來拜見秦王當(dāng)然要奉上厚禮,“千金”顯其價值之巨大,“資幣物”顯其種類之豐富,如此,與下文的“厚遺”正相吻合。當(dāng)然,本文開篇已言明,把“資幣物”寬泛地理解為“禮物”并無不妥,只是失之簡略;而深究其具體含義,又有不同理解,所謂“疑義相與析”,淺陋之見,期與同行交流。
何明鳳,語文教師,現(xiàn)居四川成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