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爽 高俊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流域,風景秀美,人杰地靈。《舊唐書》記載揚州“江淮之間,廣陵大鎮(zhèn),富甲天下”。唐朝時長江流域的商業(yè)城市以揚州、成都為中心,安史之亂之后,揚州成為了全國最為繁華的工商業(yè)城市,經濟地位甚至超過了長安,一度成為唐朝時期的經濟中心和命脈,因此,有“天下之盛,楊為首”和“楊一益二”的說法。[1]據《舊唐書》載,在唐朝前期揚州便已是“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產”。中唐以后,揚州發(fā)展成為了一座“百貨所積”“商賈如織”“刀布金玉積如阜”“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全國最發(fā)達的經濟都會。揚州的發(fā)展在盛唐到晚唐時期達到了歷史上極盛的巔峰。經濟高度繁榮的揚州也成了文人騷客流連之地,唐朝詩人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了當時揚州的氣候環(huán)境,[2]從側面反映了唐代揚州經濟的繁榮與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之間的密切關系。[3]
研究表明,我國歷史上社會經濟的波動與氣候環(huán)境條件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4]1932年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對中國戰(zhàn)后的戰(zhàn)爭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存在著明顯的周期性,并指出這種動亂——治亂周期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系。[5]近十年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我國歷史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和氣候環(huán)境條件之間呈現出“冷抑暖揚”的特征,即溫暖期的氣候環(huán)境對我國是有利的,經濟發(fā)達、國力強盛往往出現在百年尺度的溫暖期(如“中世紀暖期”“羅馬暖期”等),而經濟衰退、社會動蕩的情況常發(fā)生在冷期(如“小冰期”)。在我國過去兩千年的歷史中可以稱得上盛世、中興、大治局面的社會經濟發(fā)達繁榮的時期共有31個,其中25個時期出現在氣候溫暖期或是氣候轉換時期,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而歷史上7次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亂,如兩漢之交、五代十國、明末清初等,都發(fā)生在冷期。[6]唐朝正處于我國歷史上氣候環(huán)境中的溫暖時期,適宜的氣候環(huán)境條件有利于國力的增強、經濟的發(fā)展,揚州社會經濟的繁榮也與唐朝處于氣候溫暖期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以《唐詩百首詠揚州》為主要資料來源,通過對唐詩中揚州氣候環(huán)境的描寫與記錄的分析,探析唐代揚州經濟的繁榮與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之間的密切關系。
氣候環(huán)境包括氣溫、降水、氣壓等多種因素,其中氣候冷暖是影響唐代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從《唐詩百首詠揚州》中找出了46首關于描寫唐朝時期揚州氣候的詩歌,其中有21首唐詩的描寫中涉及氣候冷暖,主要從動物、植物兩方面描寫氣溫,其中10首唐詩從春、秋兩季中物候現象的角度反映了唐代揚州的整體氣候環(huán)境較為溫暖。
大地回春,氣溫升高,暖春時月的揚州城柳絮紛飛、桃花盛開。在姚合的《揚州春詞三首》“廣陵寒食天,無霧亦無煙。暖日凝花柳,春風散管弦”中,寒食節(jié)的揚州城天氣甚是晴朗,是無霧無煙的明凈,溫暖時日里,花綻放,柳飄搖,暖暖春風里吹散著絲絲管弦樂曲,一派春城雍容繁華的景象。而揚州城的暮春時節(jié)依舊是一片繁華熱鬧之景,白居易的《隋堤柳》“大業(yè)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描寫了大業(yè)末年的暮春之際,柳色陰陰,飄忽不定的萬千柳枝輕盈如煙,紛紛柳絮更似飄飛而下的雪花,“煙”的靜態(tài)和“雪”的動態(tài)相交織,反映了揚州暮春時依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桃花作為春天重要的物候象征,在唐代詩人筆下有比較集中的描寫。在杜牧的《揚州三首》“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中,寫桃花盛開之時艷麗如霞,“映”字說明桃花之茂,連揚州城都染上了桃花之色?!端鍖m春》“亡國亡家為顏色,露桃猶自恨春風”中的“露桃”,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詩中的“露桃”便指桃花,“恨春風”寫出了春風不顧桃花愿意與否,春季一到暖風吹拂,桃花便會開放。《隋苑》“紅霞一抹廣陵春”中更是將桃花作為春季到來的意象象征,此時的桃紅宛似天際一抹云霞,詩人處在桃花盛開的溫暖氣候環(huán)境之中,便知道廣陵(揚州)的春季已經來到。
在描寫揚州春色的唐詩中,柳色如煙,飄絮似雪,桃色宛霞,詩人們采用帶有濃烈的春的味道的意象——柳、桃,來反映唐朝時期的揚州處在春季的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也正因為這溫暖的氣候讓揚州城朝氣蓬勃,有了經濟繁榮的氣候條件保證。
秋末杜牧作《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直接描寫了在大中二年(848年)深秋的揚州城草木尚未枯調,氣候環(huán)境較為溫暖的現象。詩人們在對揚州秋景的描寫中,無論是從植物的角度還是動物的角度,都反映了揚州的秋季依然植物繁茂、動物活躍,金秋時節(jié)的揚州桂樹青翠茂盛、金桂滿枝、蘆花紛飛,在盛夏活躍、對溫度要求較高的蟬,此時依然鳴叫著,凡此種種都描寫了唐朝時期揚州秋季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
落葉紛飛,萬物肅殺,金秋時節(jié)的揚州依舊一片繁華,桂花滿枝,清香四溢,桂花成為唐朝詩人用以描寫秋季的主要意象,杜牧在《題揚州禪智寺》中描寫道:“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香?!蓖ㄟ^“蟬”和“秋”二字,可見其時為初秋,秋雨過后,揚州城雖然露出了蕭瑟的秋意,但依然有馥郁的桂花香氣彌漫在清新溫潤的空氣中。馬戴的《廣陵曲》以“蔥蘢桂樹枝,高系黃金羈”描寫了唐代揚州秋季桂花飄香。詩中以“蔥蘢”一詞形容桂樹的青翠茂盛,蔥蘢滿枝,桂花欣欣,生機勃勃,反映了當時秋季氣候環(huán)境的溫暖。詩人以桂樹為意象描寫著江南揚州的金秋盛景,桂花飄香成為了獨屬于秋的味道,也寫出了當時揚州秋季的氣候環(huán)境溫暖怡人。
蘆花如雪,花絮飄飛,唐代繁華的揚州小城秋色甚濃。就如劉長卿在《送陸澧還吳中》“瓜步寒潮送客,揚花暮雨沾衣”中描繪的暮雨霏霏,“揚花”綿綿的晚秋景色。詩中的“瓜步”是指揚子江北岸的瓜埠,詩人站在瓜埠江邊,目送遠去的客人,揚子江的寒潮隨波向遠方流去,此時已值深秋。詩中寫到的揚花本指柳絮,此處借指蘆花,而蘆花總是在溫度較高的傍晚時分開放,從詩句中描寫的傍晚“暮雨”時分蘆花紛飛的景象,可見在秋水連天的晚秋,揚州城的氣候環(huán)境依然較為溫暖。
寒蟬鳴曲,涼風殘韻,揚州城又是一季秋華。杜牧的《題揚州禪智寺》“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香”中描寫了桂花開放的秋景,方干在《旅次揚州寓居郝氏林亭》“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中記錄下了白鶴盤旋而下投向島嶼、寒蟬拖殘聲飛過別的樹枝的現象,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極工刻畫的摹寫,以清峭幽迥的意境反映了揚州的秋景。兩首詩中共同描寫了揚州秋季的秋蟬鳴叫,在方干的這首詩中描寫的不再是通常情況下的蟬叫,而是蟬在飛向別的樹枝的飛行過程中的叫聲,不僅蟬有動勢,而且聲音也有其特色,詩人捕捉的是依然活躍、未止的蟬聲,這種鳴叫帶來的獨特聲響和音色,足夠誘發(fā)讀者對揚州生機活躍的秋景的想象。詩中的“曳”字也表明了一種動態(tài)。兩首詩中通過對蟬的鳴叫及其活動的描寫,反映了唐代揚州的秋季氣候環(huán)境依然溫暖。
唐朝詩人對揚州的描寫集中反映在春、秋兩季,其中,描寫春季常用的意象有柳、桃,描寫秋季常用的意象有桂花、蘆花、蟬,對這些意象的描寫集中反映了唐朝時期揚州城的氣候環(huán)境較為溫暖,為唐代揚州的經濟高度繁榮提供了客觀條件和有力保證。
李白于開元十六年暮春在黃鶴樓送別朋友時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世人傳頌的“千古麗句”引得古今中外無數游客到揚州游覽,不但因其“煙花三月”柳絮紛飛的不盡風流和“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綠楊城郭”的江南風光,更因其較為濕潤的氣候環(huán)境。影響唐代揚州經濟繁榮的氣候要素中氣候干濕是另一主要因素,在找出的關于記錄唐朝氣候的46首唐詩中,有18首唐詩的描寫與氣候干濕有關,從詩人的直接描述、物候對氣候干濕的反映、東風對濕潤度的增加以及柳樹對水汽調節(jié)四個方面選取唐詩16首進行分析。
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揚州濕潤多雨,劉禹錫在貞元年間任淮南節(jié)度掌書記任內,對江邊南塘描摹得具體入微,他在《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中寫道:“淮海多夏雨,曉來天始晴。蕭條長風至,千里孤云生。卑濕久喧濁,搴開偶虛清?!痹娭械摹盎春!敝富春酉掠螕P州一帶,詩中寫唐代揚州夏天晚上經常下雨,到第二天的早上才能雨過天晴,直接表現出了揚州地區(qū)夏季降水量充足,詩中第三、四句描寫了該地區(qū)因多雨的因素導致的低洼潮濕,只有敞開院門才會有流通的清爽空氣,足見唐代揚州城空氣的濕潤度較高。
無論是劉禹錫筆下對“淮海多夏雨”的直接記錄,還是從竹子、鵝、苔蘚、暮靄的物候描寫,都可以反映揚州的氣候較為濕潤。在姚合的《揚州春詞三首》其一“有地惟裁竹,無家不養(yǎng)鵝”寫唐代揚州地區(qū)竹子廣泛種植以及家家都養(yǎng)鵝的常見的農事現象,竹子的生長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對水分要求較高,要有充足的水分且排水良好,而鵝屬于水禽,喜歡在水中游泳,覓食江河、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等,動植物的生長要求直接體現了古代揚州地區(qū)湖泊、池塘眾多,水源充足的特點。劉軼《過揚州》中的“水落魚蝦常滿市,湖多蓮芡不論錢”直接反映了唐代揚州湖泊廣泛分布,以致水產品供應充足,蓮藕和芡實等水生植物價格低廉。杜牧的《題揚州禪智寺》中的“青苔滿街砌,暮靄生深樹”描寫了臺階上長滿了青苔,夕陽西下,在茂密樹林中頓生濃濃暮靄,“暮靄”即黃昏時刻產生的霧氣。在《隋煬帝宮二首》中,鮑溶記錄:“柳塘煙起日西斜,壞宮芳草滿人家?!薄傲翢熎稹币布戳林猩鸬撵F氣。青苔喜濕潤的生長習性以及暮靄本就為漂浮于空氣中的小水滴的實質,反映了秋季的揚州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較為濕潤。
無論是多夏雨、居所多濕濁的直接描寫,還是竹茂禽成群、青苔暮靄的間接反映,詩人在描寫唐代揚州的詩句中,都點明了該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濕潤的特點。而揚州城濕潤的水鄉(xiāng)特點,也是其成為繁華之都的又一重要氣候環(huán)境因素。
東風是唐詩中常見的意象,在描寫揚州的唐詩中,從詩人對東風意象的運用中,也可以體現出唐代揚州城的氣候環(huán)境濕潤。選取唐詩中李端《蕪城》等詩六首予以說明。在唐代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中的:“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泵鑼懥撕彻?jié)(即清明前一二日)的東風,即春風,即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春季盛行的東南風,從海洋吹來的東南風增加了唐代揚州的濕度,提高了溫度,帶來了揚州春季萬物復蘇的景象。李端的《蕪城》“今日又非昔,春風能幾時?風吹城上樹,草沒城邊路”描寫春風吹拂之際,因其帶來的濕潤的氣候條件使得菁菁綠草已經沒了揚州城的路面。權德輿《廣陵詩》中的“青樓旭日映,綠野春風情”以及姚合《揚州春詞三首》“春風蕩城郭,滿耳是笙歌”更是寫出了春風多情,因春風濕潤的特點讓揚州城都洋溢著一派欣榮向上、笙歌不斷的歡快氣氛。劉滄的《經煬帝行宮》“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寫東風的到來帶來芳草萋萋,與前幾首所寫的都是同一現象,揚州城中的春風,從我國的東部和南部的海洋吹來,帶來暖濕氣流,增加空氣中的濕潤度,造就了揚州城溫潤的氣候環(huán)境。
《隋書·煬帝本紀上》(卷三):仁壽四年,“十一月乙未,幸洛陽。丙申發(fā)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街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于上洛,以置關防”。據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載,隋煬帝親自種柳,下令在開挖大運河時,要在河旁植柳。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并遍植柳樹,使得唐朝時期的揚州出現了“柳色如煙絮如雪”的景象,今天,柳樹也成了揚州的市樹。大運河的開鑿和柳樹的繁茂間接增加了唐代揚州空氣的濕度。汪遵描寫的“夾岸分堤萬樹余”和江為《隋堤柳》“空馀兩岸千株柳,雨葉風花作恨媒”中的“萬樹余”和“千株柳”都直接從數量上反映了揚州柳樹的繁多。竇鞏的《登玉鉤亭,奉獻淮南李相公》中的“朱檻入云看鳥滅,綠楊如薺繞江流”以薺菜(即野菜)之多喻柳樹之多,足見隋柳的覆蓋面之大、數量之多。與此描述相似的詩歌還有白居易的《隋堤柳》“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中寫揚州柳樹的種植大約有一千三百里長,雖然詩詞描寫有一定的夸張成分,但是也足以證明揚州柳樹綠化程度之高。杜牧的《揚州三首》其一“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說明柳樹不單種在河堤之上,就連揚州古街道旁也是綠樹成蔭。李白的《廣陵贈別》以“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的生活視角從側面反映了相同的柳樹分布狀況。孟遲的《廣陵城》中“紅映樓臺綠繞城,城邊春草傍橋生”的“綠”與王士禎的“綠楊城郭”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以“綠”代“柳”,“綠繞城”實指揚州城四周都廣植柳樹。以上六首詩歌都寫出了唐代揚州城柳樹的種植面積之廣,柳樹作為綠色植被,通過根從地下吸收水分,再通過蒸騰作用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fā)到空氣中去,形成雨雪等回流地面,參與地面上的水循環(huán)。大量柳樹的種植和繁茂加強了水循環(huán)中植被的蒸騰作用,從而間接增加了氣候環(huán)境的濕潤度。
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網密布,水源充足,地理位置優(yōu)越。在唐詩中既有對唐代揚州地區(qū)多雨、霧的直接描寫,也有通過竹子、家鵝、苔蘚、柳樹等意象從物候角度反映唐朝揚州地區(qū)整體氣候環(huán)境較為濕潤。唐代揚州的環(huán)境不似北方的干燥,也沒有南方那般潮濕,溫潤的氣候環(huán)境讓揚州城成為了一座廣受歡迎的經濟高度繁榮城市,因此也出現了“八方稱輻輳,五達如砥平”的繁盛。
在我國歷史上,氣候的冷暖干濕對社會經濟的繁榮有著一定的影響,近十年研究證明,氣候處在溫暖期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本文研究發(fā)現,唐代揚州經濟繁榮發(fā)生在一個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這一現象在唐詩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描寫揚州的大量詩作中,在氣候環(huán)境冷暖方面,通過對描寫揚州的詩句中的具體意象——柳、桃、桂花、蘆花、蟬、雨、霧以及東風等的分析得知,詩人們對揚州的描寫反映在春、秋兩季,集中體現了唐朝時期的揚州整體氣候環(huán)境溫暖。在氣候的干濕方面,通過對詩句中描寫的唐代揚州地區(qū)濕和濁的直接記錄、竹子等物候指標對濕潤度的反映、東風帶來的暖濕氣流以及柳樹種植增加氣候濕度四個方面的分析,集中反映了唐代揚州的氣候環(huán)境整體較為濕潤。
揚州是一座活在唐詩宋詞中的千年古城,古運河旁楊柳依依,與這暮雨、春風、離愁繪入唐代詩人的一紙情思,唐詩的遠古之音成為現代研究唐代揚州氣候的文本資料,詩情畫意的氣候記錄反映了繁華盛極一時的歷史時期揚州的氣候特點。通過唐詩有關氣候環(huán)境的記錄的分析,從氣候的冷暖和干濕兩個方面,反映了唐代的揚州是一座經濟發(fā)達、繁榮的城市。這座曾經歷盡滄桑的小城,雖已繁華散盡,卻依舊如花燦爛。
[1]顏敏.論唐詩中的揚州情節(jié)[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12(2).
[2]陳艷芳.唐詩與揚州[J].文學界,2012(5).
[3]李蓓蓓,李忠明,陳園園.氣象特色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語文學刊,2013(11).
[4]李忠明,朱秋娟.氣候災異與吳嘉紀詩歌風格的形成[J].閱江學刊,2009(3).
[5]呂學都.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構成嚴重影響[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10(1).
[6]葛全勝.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影響及其應對的啟示[J].地球科學進展,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