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波
【摘要】由于大部分的古建筑經歷的時代久遠,加之長期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侵蝕,加之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和周邊建筑物的開挖建設等因素,導致古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傾斜和開裂現象。為了有效保護古建筑文化遺產,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古建筑磚木結構的傾斜問題進行有效修復?;诖耍P者重點論述了古建筑磚木結構傾斜修復施工工藝。
【關鍵詞】古建筑;磚木結構;傾斜修復;施工工藝
一、古建筑磚木結構出現傾斜沉降現象的主要原因
(一)土層地質情況和水文地質變化
土體中孔隙的存在使土體具有可壓縮性,是導致建筑物沉降的內在原因。土的不均勻性通常表現在有多種不同的組成和特性的土類,并以透鏡體或局部的不規(guī)則地層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古建筑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很大,且是難免的。
地下水作為巖土體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巖土體的性狀和行為,同時地下水的賦存狀態(tài)與滲流特性對古建筑結構基礎承載能力、變形性狀、穩(wěn)定性與耐久性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多數古建筑基礎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因受地貌、地質、構造及巖性等因素的制約,地下水的貯存條件差異較大,同時由于大氣降水的變化,以及古建筑基礎向地表水滲透和蒸發(fā)排泄條件不同,使得地下水位或滯水位不斷發(fā)生變化,基礎各方向地基土含水量出現差異,使古建筑體壓縮產生不等的沉降量。
(二)周圍建筑及開挖
周圍建筑相鄰基礎(荷載)的影響,地基中附加應力的向外擴散,使得相鄰建筑物的沉降相互影響,造成不均勻沉降。古建筑周圍的地基開挖,會使土層的側壓力釋放,產生不均勻沉降。當建筑物建成以后,地基周圍的土層都承受著一定的側壓力,以達到地基的受力平衡。當基礎周圍進行開挖時,土層厚度減少,那么原來地基土的側壓力就會擴散,使的基礎產生一定的傾斜。如果再修建新的建筑,那么相當在原來建筑周圍的地基土加大荷載,進一步加大了土層側壓力的擴散,同時也會產生不均勻的側壓力,改變原來的應力平衡,原建筑隨之會產生不均勻的傾斜。
(三)人工回填和自然回填
人工回填土中帶有大磚塊、大石塊、大硬土塊?;靥钔林袙稁K狀物,妨礙土顆粒間相互擠緊,達不到整體密實效果;另一方面塊狀物支墊碾輪,產生疊砌現象,使塊狀物周圍留下空隙,日后易于發(fā)生沉陷。有機物的腐爛,會形成土體的空洞。超過壓實最佳含水量的過濕土,達不到要求的密實度,都會造成基礎不均勻沉陷,還有帶泥水回填的土層其含水量處于飽和狀態(tài),不可能夯實,當地下水位下降,飽和水下滲后,將造成填土下陷,危及古建筑基礎的安全。
自然回填也是古建筑基礎傾斜沉降的一個因素。隨著長期的沙塵與灰塵的積累,會出現積土的增多,相對原來的基礎標高增高,就形成了相對下沉趨勢。此外加之日積月累的雨水或者水流的沖刷,也會導致基礎土層厚度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土層應力的變化,進而導致古建筑基礎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傾斜。
二、磚木結構古建筑修繕原則
(一)安全為主的原則
磚木結構文物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留存于世的磚木結構文物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風化或槽朽,如果以完全恢復原狀為原則不但會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還可能降低了建筑的文物價值。應以建筑是否安全作為修繕的原則之一。
(二)不破壞文物價值的原則
文物建筑的修繕應“修舊如舊”已成為法則,這個法則包含著:能粘補加固的盡量粘補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文物建筑的構件本身就有文物價值,將原有構件任意改換新件,雖然會很“新”但可能使很有價值的文物變成了假古董。只要能保證安全,不影響使用,殘舊的建筑或許更有觀賞價值。
(三)建筑風格統(tǒng)一的原則
經修繕的部位應盡量與原有建筑風格一致,維持原有的平面布局、造型和藝術風格等。如果在以前的維修過程中,人為因素破壞了原有風格,在重修時應參照最初的風格予以恢復。
(四)盡量利用舊料原則
利用舊料可以節(jié)省大量資金。從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有時還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時代特征。在修繕時,人們或許對于舊石料舍不得輕易丟掉。而對于舊磚瓦往往重視不夠。其實舊磚瓦是大有用處的。在修繕過程中選用完好的舊料適當使用,既可降低造價也可保持建筑原有風貌。
三、古建磚木結構傾斜修復施工工藝
(一)工藝原理及適用范圍
通過支架頂撐五架梁(大梁),卸掉檐椽(屋面)荷載,拆掉山墻。設支點用
千斤頂逐根微量漸進地修正金柱的偏移,逐步一根一根恢復到原位,固定好。然后修舊如舊,按照原古建筑風格重新將檐椽瓦鋪好,墻體砌起。經過油漆彩繪之后達到古建筑原有的整體藝術效果。本工藝適用于各類古建筑磚木結構傾斜、開裂的修復。例如山西省政協(xié)西園的傅公祠就是用本工藝施工流程進行的修復的。
(二)工藝流程
古建筑變形測量、平面彈線、支架托五架梁、拆除檐椽(屋面)、拆除山墻、
扶正金柱、找平梁架、砌墻體、檐椽瓦瓦、清理修補落架。
(三)操作要點
1.古建筑變形測量
施工前,用激光經緯儀觀測古建筑各大角的豎向位移情況,繪制平面圖做
好記錄;用水準儀觀測古建筑各大角柱的沉降情況,標注到平面圖上。
2.平面彈線
根據古建實體,引測十字中線控制樁、外墻軸線控制樁、主建筑外轉角45°
控制樁。用激光經緯儀將十字中線、外墻軸線投測在外控龍門樁上,放出各軸線位置,用45°角控制線進行校核,準確無誤。
3.支架托梁
根據荷載驗算的結果由架子工用 48鋼管在五架梁下搭設腳手架將五架梁
拖住,腳手架受力即可,不宜過多頂起。
4.拆除檐椽(屋面)
在拆除前首先進行現狀記錄和照相、攝像,把原來的造型和結構保存好,保
證修復完后和原造型一樣。拆除時將構件編碼登記,輕取輕放,精心施工。將所有的構件按編號存放。避免擾動損傷地面的定位控制樁。
5.拆除山墻
拆除墻體要輕拆輕放,盡量保護好拆下來的砌塊。
6.扶正金柱、找平梁架
開始前,根據荷載計算的結果,在建筑變形大的一側設置地錨搭設支撐架,
作為水平向千斤頂反力支撐面。豎向千斤頂以堅實的地面為支撐。在扶正和找平梁架的過程中要緩慢進行不宜過快,根據實際情況每次修復宜控制在1cm-3cm之內,保證木結構相連結的榫頭完好。扶正施工中,根據變形測量的結果,每次從變形最大的那一道梁架開始,先用豎向千斤頂將沉降的金柱項起1cm-3cm,用木楔臨時時固定。再用水平向千斤頂扶正金柱1cm-3cm,木楔臨時固定。仍從當前最大的那一道梁架進行修正,循環(huán)往復,直到金柱、梁架修復到原位。用激光經緯儀、水準儀進行檢查、校正,復核無誤后進行最終固定。對于蛀蝕嚴重及損壞的柱子要進行更換。固定好后,再修復屋面的一些小構件。
7.砌山墻墻體
根據設計方案施工完基礎后,按古建筑原砌筑方式砌好墻體。仍保持其原
有風貌。
8.檐椽(屋面)瓦瓦
檐椽的椽子、望板鋪釘好后,開始苫背,先抹護板灰,再鋪防水卷材,接
著再鋪灰背泥,隨后抹青灰泥。開始瓦瓦,瓦板瓦時是壓六露四,再瓦筒瓦,一隴一隴的瓦,瓦完后,再調脊,屋面完工后,噴刷油性防水涂料。
總之,由于古建筑的建設年代較早,加之自然環(huán)境的侵蝕以及地下水位的變化等因素,導致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傾斜現象。我們應針對古建筑的具體使用功能以及地理位置等,選擇合適的修復方法。本文提出的古建筑傾斜修復工藝適用于各類古建筑磚木結構傾斜、開裂的修復,因此可以廣泛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燕,宣勇.古建筑修復和改建實踐[J].施工技木,2008(06)
[2]周乾,閆維明.古建筑木結構加固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