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吉
摘要:目前小學教學中還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新時期下的小學教學模式與實際的教學方案不適應,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因材施教理念相互矛盾等。本文分析了因材施教在小學教學中突出的問題,并提出了因材施教在小學教學中應用的對策。
關鍵詞:因材施教;小學教學;個性化;評價;教師
一、“因材施教”概述
因材施教”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是經中外教育實踐證明了的教育理論。最初建立在個別教育之上的因材施教實施起來比較容易,而在今天的班級授課制下進行則相對困難。然而在班級授課制下實施因材施教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目前,對因材施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因材施教內涵的界定。我國教育類辭書中將因材施教定義為: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針對受教育者的個別差異和具體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F代有些學者對“因材施教”進行了新解,提出因材施教不應該僅僅理解為因“人”施教,還應該包括因“文”施教、因“物”施教、因“地”施教。二是對班級授課制下如何實施因材施教進行了研究。有學者提出按學生的各科知識能力水平編班、實行流動管理、小班化教學、分層次教學、一般要求加特長等方法,變“因材施教”為“因教施材”、“因教而學”,還有學者研究了學科教學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眾多的研究表明,因材施教對促進學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內隱理論的觀點,教師的觀念和態(tài)度往往決定其行為。教師作為因材施教的實施者,他們對因材施教的認識會影響其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實施。
二、因材施教在小學教學中突出的問題
(一)學生的個性化差異
每位學生從生下來就注定著各自的差異,這世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現代教育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體現出人性化的特點,堅持按照因材施教理念來教育學生,這也是新時期教育改革下的必然。發(fā)展學生個體化差異主要表現在性格、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心理壓力等,會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先天差異,而另一種是后天差異,其中后天差異可由個體成長環(huán)境、性格、興趣、愛好等特征來決定。在小學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必然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師如果按照統一的教學方法去授課,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并不能學習到太多的知識,學習效果也就相對較低,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好壞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來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法不完善
現階段小學教學中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教學進度落后、學生學習能力差異明顯、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等,提高了對小學教師的教學難度,因此,為適應新時期的因材施教理念,教師的首要目標是提升學生在任一階段的學習能力。學生的進步與教師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解決學生切身存在的學習難題。因材施教理念就是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解決每位學生的學習難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每位學生的共同進步。在小學教學中實際要解決的問題是建立起完善的教學方法,只有理論而不注重實施,教學效果也得不到體現,在理論指導的前提下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是小學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
三、因材施教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正確理解“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關鍵在于對“材”的理解?!耙虿摹笔恰笆┙獭钡幕A和前提,只有正確理解“材”,才能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小學教師對“材”的理解基本上是適當的,大多數教師認識到“材”為學生的因素,既有認知因素,也有個性因素;有少部分教師認為“材”是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因素。教師首先要能認識到“材”為學生的因素,才會眼里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才會施教時考慮學生的特點。一些教師將“材”理解為“教材”,可能是教師對因材施教認識的發(fā)展,也可能與現行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有關。教師對“材”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教師對影響學生學習因素的認識,對教學時要考慮的因素的認識。
(二)揚長與補短
材是因,教是果,“施教”要“因材”,要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針對性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們所談到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上涵蓋了目前所倡導的方法,這既是因材施教觀念深入人心的結果,也是班級授課制下教師積極實施因材施教的結果。教師既做到了在了解學生優(yōu)缺點、學情、實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又采取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如實施分層教學、靈活使用教法、個別輔導、關注特殊學生等。還有些教師能將因材施教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如分層備課、分層提問、分層布置作業(yè)。正如一些教師寫到:“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布置難、易、適中的作業(yè)”,“對于較好的學生進行拔高教學,對于較慢的學生只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等。
(三)因生而異,及時評價
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對學生而言評價是激發(fā)他們學好數學的催化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自卑感特別強,既不敢主動舉手發(fā)言,又害怕上臺表演,學習積極性不高。評價他們的學習,工作要格外的仔細,要首先肯定他們,讓他們看到希望,然后再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盡量做到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打擊,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之處,想辦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愉悅,以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學習的成功率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要求要嚴,才有利于促使他們不斷進取,更加嚴謹,更加謙虛;與此同時,當他們的學習確有水平和創(chuàng)建時,又要予以熱情的肯定和表揚,以此激發(fā)他們的遠大志向,促使他們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充分發(fā)揮評價功能,就能使學生不斷地意識“自我”,并通過教師的幫助,在各自不同水平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
(四)重視對教師的培養(yǎng)
小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發(fā)展,小學教師的發(fā)展需要個人的努力和外部的支持。學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引導是教師發(fā)展的保證。管理者要為教師創(chuàng)設探究、合作的文化環(huán)境,為教師的交流合作牽線搭橋,并通過技能的培訓促進小學教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鑫,熊川武. 論“自然分材教學”對“因材施教”的揚棄[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9(05)
[2]張媛.“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啟示[J]. 中國成人教育. 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