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春
[摘要]2002年,鄉(xiāng)鎮(zhèn)教辦解體后,我到小學從事《社會》、《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工作。對這門課程,自身知識及對教學的了解有限,通過幾年教學的磨練,縱觀新課改的形勢,兼具這門學科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特點,對小學生品德的教育勢必有越來越大的作用。為此,對所任該學科教師的知識要求,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究就刻不容緩。
[關鍵詞]思品 教學 品德
小學品德課在我國始于1981年,小學社會課始于1992年;21世紀始,思想品德課與社會課合并設置為《品德與社會》課,這套教材的使命是:使學生學會做人的初步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共和國的下一代用于謀求豐富生活的知識、能力基礎。培養(yǎng)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就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與杜會》課,筆者談點粗淺看法。
一、興趣引入,啟智相劑。師生互動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依據(jù)這門學科的特點,每節(jié)課的內容都有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把這些知識點板書在黑板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提出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找答案。如在教《唐朝盛世》這一節(jié)時,教師板書:1、何謂“盛世”?哪些方面說明了唐朝盛世?2、任人唯賢,取人長處有什么好處?3、理解“坊”、“市”。帶著這些問題,學生聚精會神地讀書,圈點,之后盼著教師抽問,以便搶著回答問題,展示自己。教師抓住這一契機,啟發(fā)學生深層次地想問題,積極參加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新意見,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表現(xiàn)自己,并讓其他學生補充,教師再完善、總結。師生互動,相得益彰。同時,師生之間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諧的相容關系,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地開展。在不斷地學習、教學中探索,使得教學思想越來越活躍,把這種有啟有發(fā)的教學引入到《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遠勝于按部就班地說教式教學。
二、從實際出發(fā)。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一)從學校實際出發(fā),就地取材,提高教學效率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教學條件差,幾乎沒有什么教學設備。我就根據(jù)教材內容來設計該節(jié)課的教學。如在教學《領略建筑風采》一節(jié)時,教師提出“歐式風格的哥特式建筑,伊斯蘭教建筑與我國建筑的風格相同與不同之處”的問題時,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有的上網(wǎng)查詢,有的詢問家長,有的在書中找答案。然后帶學生到現(xiàn)場觀看學校的教學樓和辦公樓的建筑風格與學校相鄰的且有點歐式建筑風格的私人住宅,讓學生進行比較,并找出異同點。這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也濃,再回到課堂上進行總結,學生搶著發(fā)言,課堂活躍,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教師又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學生,師生互補,這種課效率高,結果明顯。
(二)從生活實際中取樣,讓學生感知自然,提高學習興趣
如在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事先讓學生讀教材了解書本知識后再在家里動手實踐,種植種子,詢問家長,了解種子發(fā)芽所需的條件,再組織學生展開對“種子發(fā)芽”條件的討論。這樣學生就掌握了所學知識。然后結合類似事例,對學生進行農村科技知識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農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自覺性,培養(yǎng)他們從小愛農村、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樹立建設家鄉(xiāng)的思想意識。
(三)從學生自身中尋找教學資源,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學校教學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尋找學生自身資源充實教學,體現(xiàn)學生主體,達到豐富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之目的。如在教學《擁有好心情》一課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講出自己的煩心事,怎樣才能走出煩惱的困擾。學生之間互談心事,互吐心聲,談感受、出主意、減痛苦、樹信心。一個平時不善言談,表情木訥,成績不好的男孩子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終于吐露心聲;原來他父母離異,繼母待他非常嚴厲,他認為繼母是故意苛刻他,老是與父母頂撞,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日深。老師和同學了解情況后,主動與他交談,并與其家長溝通,知道繼母并非刁難他,而是視他為親生,要培養(yǎng)他成才,只是方法欠妥,才會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從這以后,他和父母關系逐漸融洽,心結一解開,臉上的笑容也回來了,學習成績不斷上升,參加《知榮辱、樹新風》征文大賽,還獲得了區(qū)級一等獎。
三、以教材為主體,從實踐中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它綜合了歷史、地理、經(jīng)濟、政治、社會等多門學科知識,但這些知識又貫穿著大量社會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我們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首先是堅持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其次是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主線,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去實踐,獲取第一手資料,第三是教師結合教材知識點與學生實踐的效果進行評價,以期達到教學之目的。如在教學《我給我家寫家史》一節(jié)時,一是要求學生讀課文,了解書寫格式,但要注意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值得記載和紀念的事情;二是詢問長輩,了解事件,去走訪親訪友,到實踐中去搜集寫《家史》所需的照片、文字、年表等信息材料,越多越好。三是實踐操作,對獲取的信息、材料進行取舍,用文字,按時間順序、人物輩份、大事年表進行敘述,并征求長者的意見、建議?!都沂贰烦尚秃?,讓長輩們閱讀,再次提出修改建議。通過這樣實踐,再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王玉婷、何志宏、高寰忠三位同學寫的《家史》受到了學校的表彰獎勵。像《學做家務事》、《尋根問祖》、《我們生息的國土》、《罪惡的戰(zhàn)爭》等等都可以采用這種模式教學。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嶄新的課程,我通過幾年的教學,沒有成功的經(jīng)驗可談,只想把點滴體會以吐為快,其目的是尋求更多的知音參與討論,以期尋得更多教育火花的進發(fā)。使《品德與社會》在現(xiàn)有的教學環(huán)境中讓學生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
(作者單位:遼陽市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