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今年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給孩子適宜的愛”。孩子就像種子,適宜的愛是恰到好處的陽光雨露,哺育種子生根、發(fā)芽、成長。如今很多家庭存在過度保護、過高期待、過分控制、過于放任的現象。家長們應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理性把握愛的“溫度”和“尺度”,遵循孩子成長規(guī)律,陪伴他們快樂成長。
很多父母喜歡控制孩子,習慣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總是為孩子規(guī)劃好一切。殊不知孩子習慣了在命令下行動,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失去了先動腦再行動的能力。愛孩子,就要給他們自由。在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讓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
與過分控制相對的另一種教育方式是過于放任。放任型的父母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和行為。這種教育看起來是包容,實際上是對孩子不負責任。如果孩子的任何行為都被接受,他們就會變得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體諒別人的感受,凡事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雖然孩子渴望交往,但卻得不到朋友,從而變得苦惱、自卑。家長要事先和孩子討論,共同制定規(guī)則。對于確定的規(guī)則,家長要堅持底線,不能因為孩子哭鬧撒嬌而妥協(xié)。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通過下面案例的介紹和分析,希望能夠引起家長對教育觀念和行為的反思,學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支持孩子,與孩子們共同成長。
二、案例描述
文文是個四歲的女孩,長得特別可愛,前不久的一天中午,我們按照作息制度,散完步從衛(wèi)生間里出來,準備午睡,這時只見揚揚走到我面前,神色很急:“老師,我想尿?!蔽也唤婀?,就問她:“我們不是剛從衛(wèi)生間里出來,你沒去嗎?”,“我紙尿褲去不下來”,她嘴里嘟囔著。當聽到她這么說時,我趕忙走上前去,扒開了文文的褲子,不禁愣住了,原來文文在小褲頭里面穿著一個厚厚的“紙尿褲”,孩子憋著想上廁所卻脫不下來,我急忙以最快的速度抱起文文就往廁所里沖,同時快速的拽掉了文文身上的紙尿褲,她這才蹲下來去解小便。等她解完小便,我就問文文:“你今天怎么穿著紙尿褲來幼兒園呢?是誰給你穿的呢?”,“我媽媽給我穿的”文文回答道?!笆菋寢屪屇阍谟變簣@小便的時候尿到紙尿褲上嗎?”我又追問。她卻怎么也回答不出來了。
到了接孩子時間,我見到了文文的媽媽,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她的媽媽,文文媽媽說:“真不好意思,韋老師,不是故意要讓文文穿紙尿褲來幼兒園的,每天夜里怕耽誤孩子睡覺,都給她穿上紙尿褲,今天早上起床,一慌張忘記脫掉了。”哦,原來是這么回事!
三、案例分析
普天下的父母,出于本能,大都疼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孩子在幼兒時期,由于其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更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很多父母愛孩子卻不得其法,缺乏理性。案例中揚揚已經是四歲的孩子了,并且天氣已經不太冷了,夜里還給孩子穿紙尿褲,長期以往,孩子夜里有尿不會自己醒來,就會養(yǎng)成尿床的習慣,這種對孩子的什么事情都要包辦代替,往往容易陷入溺愛的泥淖,因此,我們在幼兒教育中,倡導理性的愛,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鼓勵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性。為此,老師和家長不妨“懶”一些,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情。
四、案例措施
(1)安慰、關愛孩子,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作為老師一定要耐心地告訴孩子,尿床不是什么大事情,很多孩子小時候都尿過床,長大后自然就不會了。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和包辦,這樣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2)教孩子將心中的緊張心理向老師或家長吐露。孩子因為害羞焦慮,心理對尿床擔心、害怕又說不出來,這時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去直接面對自己的事情。平時也要多與家長溝通,讓孩子多到外面去接觸一些陌生的世面,多給予鞭策和鼓勵,去除自己緊張的心理,使孩子表現出勇敢的一面,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來。
(3)在幼兒園內休息時應該經常詢問孩子排尿的情況,如需廁所馬上去廁所。如果孩子能主動去廁所,更應該及時鼓勵和表揚。反復多次相信孩子會主動愿意去廁所。
另外,在幼兒園幼兒對如廁環(huán)節(jié)已不再陌生,提高如廁自我服務能力就成為突出問題。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如廁與身心和諧健康的關系,將認知逐步轉化為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如廁習慣。
五、案例反思
我們在幼兒教育中,應該倡導理性的愛,理解每一個孩子,尊重每一個孩子,鼓勵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讓他們幫助別人一些事情。在這一點上日本的學前教育就非常值得借鑒,每次開飯前讓孩子們輪流為大家分發(fā)碗和勺子,飯后幫助老師和其他孩子打掃衛(wèi)生等,通過培養(yǎng)孩子做一些簡單的事務,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性,使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為別人負責的好習慣。因為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敢于負責敢于擔當的孩子具有良好性格特征,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出信任、民主、寬容的態(tài)度,而沒有擔當不愿負責的孩子則常常出現任性、自私、促狹等不良傾向,從而影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兒童的自覺性和自我認識是通過愛得來的。幼兒正處在將自己和周圍事物聯系起來的敏感期、關鍵期,他們需要通過愛來認識外界事物,通過愛來了解自己和他人,通過愛來不斷建構自己。給予孩子理性的關愛,尊重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可以有效的發(fā)展孩子的社會性技巧,提高孩子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速其社會化進程。
總之,家長和老師要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多留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最終使孩子快樂健康茁壯成長。
作者簡介:
韋江歌(1972~ ),女,平頂山市育才幼兒園教師,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