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萍
品德課程強調,要選擇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資源作為活動內容,在實施過程中要讓兒童學得有趣,過得快樂。就目前品德課堂來看,就是以教材為主,參考教師用書進行上課,這些內容遠遠跟不上學生的需求。品德課程又是涉獵面很廣的一門學科,有些知識老師可能還沒有學生了解得深入,跟不上學生日益增長的“胃口”。該給品德課堂加入新課程資源了!品德課只有多元化整合,與其他課程整合、與課程內部資源整合、與學校校本活動整合等各種資源的整合,才能衍生出更豐富素材,讓我們的品德課有趣有深度有廣度、更好地開闊學生眼界,才不至于是照本宣科,才會,讓你的課堂更受學生歡迎,提高課堂效率,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再是空話,成功晉級“思考型教師”,成為永遠“鮮活的教師”。
一、創(chuàng)意無限,藝術趣味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后,對外部世界的事物越發(fā)好奇,探究外部世界的興趣越發(fā)濃厚,探究的范圍也日益擴大。由關注身邊的事物、自然界的景象,逐步發(fā)展為跨越地域和國家的范圍,認識到世界的廣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開闊自己的視野,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一個民族的健康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要求參與社會,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通過活動鍛煉自己的能力,通過參與社會獲得對自己價值的肯定。有一句俗話叫:人是通過他人來認識自我的。學生在參與社會成為志愿者后,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自我,能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也能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例如蘇教版六上《10我做志愿者》就能很好地融入綜合課程。
【案例】
(一)了解志愿者、志愿精神
1.師:大家看《生命教育》15頁。(學生看書。)
2.師:現(xiàn)在誰帶著你的理解再次說說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志愿精神?
3.了解“中國青年志愿者”這一組織及標志主題。(師出示標志和主題,學生做相應了解。)
(二)了解奧運志愿者的工作和意義
1.師出示羅格感謝中國志愿者的畫面
師:能得到奧委會主席的感謝,肯定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出示視頻)看看他們的宣言:志愿者們奉獻的是時間、精力、技術和才華,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人生成功的意義不在于能得到什么,而在于回報社會什么。志愿者還被稱為是奧運會的橋梁,尤其是參加“迎接奧運——2008北京迎奧運志愿服務活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相信廣大的志愿者一定會高舉志愿服務的旗幟,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新北京、新奧運”的宏偉實踐中做出新貢獻,展示新風采。
2.教師引導:同學們,聽了奧運志愿者的宣言,你們有什么想法呢?
3.教師小結:對,王雪也是這么想的。(出示王雪的演講)現(xiàn)在你就是一名奧運志愿者,針對自己的不足和特長,針對奧運會,你們小組怎樣迎奧運呢?
(1)小組交流:我想這樣迎奧運。
(2)教師引導:同學們,你們精彩的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了你們向往奧運以及以實際行動迎接奧運的決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參加奧運會的國家和地區(qū)越來越多,在歡迎他們時有哪些注意點呢?課前,同學們都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找資料、上網(wǎng)等方式收集了一些國家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介紹一下,免得見到外賓惹笑話。其他同學邊聽邊補充邊打分。
(3)學生分小組匯報收集的資料,同組間同學互相補充。
這一課的開頭和結尾均涉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有關內容,而且第9課也談到了奧運會,所以很可能容易使人誤解,認為第10課“我做志愿者”的主線肯定是奧運會。其實,奧運會在本課中僅僅是一個線索,而非主線。這一課的重點應該放在志愿者上,難點也是對“志愿者”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身邊的小志愿者談起,從細節(jié)、細微的小事引發(fā),使學生對志愿者的內涵有了初步了解。學生產生的初步印象是:志愿者很美,志愿者的微笑更美。這些是外在的素養(yǎng),是必要的條件,但真正合格的志愿者更需要有內涵。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志愿者協(xié)會標志及含義”“北京奧運會志愿者標志及含義”,學習教材上關于合格志愿者的表述,最終落腳在“要做一名合格的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就要了解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的主要學習內容上。這樣由表及里、由外而內地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理解志愿者”,是對做好志愿者的先行準備。
最后,設計中還出現(xiàn)了多樣的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分小組介紹現(xiàn)代文明國家的風土人情,為了讓所有同學都能有體驗的機會,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讓每位同學在小組內都有“試著做做志愿者”的機會,這就讓學習內容與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提高了小組活動的有效性,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經(jīng)典混搭,碰撞驚喜
品德課程課整合的資源還有很多,比如:
(一)教材資源與網(wǎng)絡資源相結合
教學《10我做志愿者》時尤其要注意課內與課外知識的結合,第29屆奧運會在我國成功舉辦,期間關于志愿者的感人故事非常多,關于各國風土人情的介紹也非常多,事先可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或其他途徑如報紙等資源來搜集資料,作為對本課知識的補充。
(二)教材資源與社區(qū)資源相結合
對于“我要成為一名志愿者”這個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缺乏親身參與志愿者的體驗,所以可讓學生走進社區(qū)或身邊生活如敬老院等地方,了解生活中的志愿者是怎樣從事服務的。或者老師事先了解身邊和父母一起參加志愿活動的學生,讓他們來說說活動感受,參加方法。
【案例】
擴展延伸
師:同學們,2008北京奧運會已開過,成為她的志愿者已不可能。但是我們身邊還有許多需要志愿者的崗位,適合我們小學生參加的有哪些呢?你參加過志愿者嗎?說說你參加的經(jīng)歷。
生:我暑假參加過,這是我做交通引導員志愿者時拍的照片。
……
三、新穎“食材”,課堂點睛
《生命健康安全教育綜合讀本》,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生命教育課中主題《我是紅馬甲》也是講的志愿者,兩篇教材內容有很多相似處,都是以志愿者、志愿精神為依托,讓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上獲得發(fā)展。
當然,兩篇教材側重點不同,教學目標也不同,但是在品德課堂中融入生命教育課程資源是可行的。
【案例】
(一)談話激趣
教師出示馬路上、青奧會、奧運會一些志愿者的圖片。師:同學們知道這些身影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志愿者。(插入教材82頁王雪的話)連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要做志愿者,那么什么是志愿者呢?從事這樣的工作有什么意義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二)了解志愿者、志愿精神
由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在課堂中補充相應的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把學生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前后聯(lián)系,形成知識鏈。更難能可貴的是讓授課教師明白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fā)、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
(責編 張敬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