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否精準,直接關(guān)系整堂課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一堂好的語文課通過幾個精準而富于啟發(fā)性的提問串聯(lián)起來,會顯得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邏輯性強,老師的提問“一針見血”,不僅能讓學生迅速思考,用最短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還能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做事有條不紊,井井有條。基于這些原因,我們有必要在提問的精準兩個字上下功夫。
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大多易、偏、空、繁、難。易,就是教師設計的問題太過簡單,有的老師喜歡用一句口頭禪“是不是?”,這種選擇性的提問學生不做思考也可以隨意做答,當然,不是說這種選擇性的提問不能使用,但如果整堂課都用這種提問方式,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偏,就是設計的提問沒有照顧大多數(shù)同學;空,就是提問指向性不強,提問用詞未在課前做過推敲,導致學生回答與教師預期毫無關(guān)聯(lián);繁,就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語言不夠簡練,學生聽到后面忘了前面,提問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難,就是提問不貼近學生實際和年齡特點,讓學生無從下手,主要是未針對本班學生實際,適當降低提問難度,不僅會影響課堂氣氛,也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效果。
通過分析,我們知道,要做到提問精準,“一針見血”,就要盡量避免設計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指向性不強,課前對每個提問的措辭做仔細地推敲。以下是個人教學中的一點經(jīng)驗,與大家共享。
一、提問前,針對學生實際和年齡特點,啟發(fā)性提問
這應該是在課前做好的準備工作,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點,確定提問的范圍,措辭,難易程度。那么如何把握呢,我想,這就要說到我們提問的目的了,提問就是通過一些問題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參與求知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所以提問的設計就要遵循這些原則,所設計的提問一定要有啟發(fā)性、針對性。啟發(fā)性的提問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有的教師認為啟發(fā)式教學就是不停地向?qū)W生發(fā)問,不是這樣的,如果學生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你還把它作為一個問題,學生就會從心底覺得老師的水平不過如此,最終不喜歡你的課。同時,啟發(fā)性的提問,要在提問的言辭上下功夫,要注意語言簡練,指向性強,說話不拖泥帶水。做到了這幾點,你就會發(fā)覺,上一堂課是如此地簡單,你只需要記住幾個關(guān)鍵性的提問,整堂課的內(nèi)容就被你像羊肉串一樣串起來提到教室,就可以不照本宣科了。
二、提問時,富有情感,平等式提問
提問就是讓學生思考,有的教師把提問作為懲罰上課不認真學生的一種方式,殊不知這種方法適得其反,那么對于這類學生,我們采取的方式是無聲的提醒,在提問中,我認為要做到,富有情感,絕不重復,注重平等,多多鼓勵。在提問時,加重一些語氣,提問富于情感,對學生是一種提醒作用,讓他們開動思考的機器,最大限度地讓全班學生參與進來,參與思考的人越多,教學的效果就會越好。為什么提問不能重復呢,一方面是訓練學生學會傾聽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教師重復問題打斷學生的思考,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這樣做也許在開始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學生根本沒聽清問題是什么,但久而久之學生適應了,他們聽一次就記住你的問題了。另外,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手段,要讓學生積極思考,就要用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這就是平等提問,要讓學生感覺你真的有這種困惑,需要他們幫你解決,如果學生真的回答出來了,他(她)會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的,并且會樂此不疲。所以,我認為,用平等的方式去提問,效果會更好。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基礎(chǔ)知識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給出問題的答案也會千差萬別,或者說,有的同學答得毫不沾邊,甚至是錯的,我的做法是,鼓勵為主,沒有批評。“這位同學的理解是這樣的,和老師想的差不多,但可能還有更好的答案,哪位同學來補充?”即使他(她)真沒答對,坐下后,他(她)還會繼續(xù)思考。看得出來,我沒傷他(她)的自尊心。
三、提問后,積極反思,總結(jié)提升
也許我的這次提問還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更精確、更動情地提問,這就是在提問后的反思中才能總結(jié)出來的,我們長期地這樣對自己的提問方式、語言、情感進行積極反思,避免前車之鑒,我們的提問就會越來越有水平,就會越來越被學生接受,教學效果就會越來越好,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