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和語文分值比重的上升,語文學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效果卻并不明顯,存在著諸多弊端和問題,作為新課改要求下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要陣地,深入挖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并掌握其精髓,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和實際情況開展合理地、適當?shù)卣{(diào)整,優(yōu)化教學過程,以提升高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優(yōu)化;高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
所有學科的知識都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并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為聽課質(zhì)量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堂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人的作用;課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如果在高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xiàn)“得法于課內(nèi),受益于課外”,對學生的一生都是受用不盡的財富。那么,我們該如何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升高中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呢?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雖然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卻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如果學生沒有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在課堂教學進行中教師難免會遇到障礙,譬如要為學生辨析字詞、介紹作者以及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就造就了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千篇一律的“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劃分段落,體會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升華主旨”的模式,學生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積極性不高,教學成果自然收獲甚微。首先,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人制訂學習目標、摸索學習方法并監(jiān)督學習過程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新時代下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自主學習是開展高效的語文課堂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人會一輩子看著學生學習,“奴役式”的學習方法更走不了多遠;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指導。指導的過程猶如教會蹣跚學步的孩子走路一樣,難免會出差錯,教師要耐心地指引學生,通過對課文的仔細研讀、查閱資料,進行認真的思考?!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萬世師表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曾經(jīng)告訴我們學習與思考二者的辯證關(guān)系,不可偏廢、缺一不可;最后,強調(diào)學生不理解的重、難點和具有學術(shù)價值的部分。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教師可以為他們指出重點,引發(fā)思考。這樣一來,高中語文課堂便一改傳統(tǒng)的舊模式,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也可以大膽地由資源導向式轉(zhuǎn)換為目標導向式,譬如,作者生平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都交給學生去做,在信息異常豐富的今天,學生手中掌握的資料比教師還要豐富,再講這些內(nèi)容無異于浪費時間。語文課堂之所以效率低,正是因為教師沒有抓住重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職能正是解決學生無法理解的重\難點,其他與教學目標無關(guān)的教學內(nèi)容即使再豐富多彩也要學會忍痛割愛。
二、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地位
課堂雖然是教師的主要陣地,而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為了趕進度,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參與不到課堂中來,難免昏昏欲睡,教學質(zhì)量不高也在情理之中。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高中的學生思維活躍,但又面臨著繁重的課業(yè)壓力,很容易將他們的思維禁錮起來。語文是一門相對來說比較開放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下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譬如,必修三中魯迅的《拿來主義》,我以題目為切入點,提問學生:“何為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奉行拿來主義?拿來主義如何拿來?”學生各抒己見,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的理解程度更深一層;其次,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大責任,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挖掘課文的深刻內(nèi)涵。例如,必修一中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通過對意象的分析,引導學生感悟詩人所要表達的頑強的生命力與抗爭精神,通過空間的遼闊體現(xiàn)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占有欲;最后,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討論法、分組法、朗讀法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其用途并不僅僅局限于教師范讀、枯燥乏味的齊讀,分角色朗讀、分小組朗讀、分性別朗讀的效果頗為顯著。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利用多媒體,輔助以輕音樂,播放了一遍范讀后,鼓勵學生隨著音樂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閉上眼睛仔細感悟。學生抓住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放得開,能夠融入課文的意境中去,注入自己的感情,有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與課堂相互滲透
語文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尤為緊密,與其他學科又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這就要求教師開展適當?shù)膶嵺`活動,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1)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譬如,在布置作文《腳下的土地》時,我將教學班劃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取兩名組長,完成作文的寫作后交換到其他組的組長那里,擔任小老師的角色,修改、挑選,集合全組意見,最后每個小組挑選出兩篇范文,在全班學生面前進行點評和比拼。學生的興致很高,都努力地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完善,他們的點評還頗有一番評委的意味,讓人忍俊不禁,但這個過程所有的學生都受益匪淺。(2)開展適當?shù)纳鐣嵺`活動。同樣是作文教學,很多學生的作文文風卻稍顯浮夸,言之無物。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guī)ьI他們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又何嘗不是一種藝術(shù)呢?正如“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坐在課堂里冥思苦想無異于閉門造車。又如,在必修五《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課,我布置學生自愿挑選角色,排練這部話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展現(xiàn)了不同于以往的一面,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調(diào)整和充實,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董靜.運用“共生效應”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實踐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
[2]林琳.語文趣例與高中語文課堂情感體驗[J].考試周刊,2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