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偉 吳坪珍
新課改提出,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對話,同時也表現(xiàn)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其實,對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把口語交際比喻一個“舞臺”,那么學生就是這個舞臺的“表演者”,如果把口語交際比作“武林”,那學生就是這個“江湖人”,人“在江湖混”,沒點真本事是不行的。學生要達到口語交際的和諧、熟練,必須下苦功夫積累。作為學生,他們平常接觸的就是親人朋友、教師同學,這是和他們有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機會的人群,這種直接的交流表達就是一種對口語的積累。而間接接觸到的有書籍、網(wǎng)絡(luò)、電視、報刊、雜志等,這種閱讀也是一種積累。所以,我把語文口語交際分為三個方面:搜集查閱、積累沉淀、展示交流。
一、苦練扎實“基本功”
我讀過單田芳先生的評書《童林傳》,其中主人公童林是整部書的核心人物,整個武林中童林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提起來“大地都得顫三顫”。但在他拜師學藝之初,他的師傅為了先讓他練習基本功,用盡了各種“酷刑”:腳力:讓他圍著兩棵樹之間轉(zhuǎn)“8”字,這一轉(zhuǎn)就轉(zhuǎn)了八年,吃盡了苦頭,可到后來一轉(zhuǎn)只?!坝白印?。掌力:讓他用手淘米,一淘就淘了三年,受盡了非人的磨難,但掌一出卻是“呼呼生風”。臂力:讓他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一挑又三年,后來健步如飛。這雖然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而且這是對人、心的一種“折磨”,我們不能學習他這種方法,但要學習這種“吃苦精神”,這個值得學習。
在語文課上,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愿意回答問題;要不有的學生就是站起來“滿臉通紅”,低著頭不說一句話;有的學生表達得顛三倒四,不知所云等等類似的問題舉不勝舉。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布置了一個簡單的作業(yè),就是準備上一節(jié)口語交流課——“成語接龍”比賽,要求:(1)必須用到“頂真”的這種修辭手法;(2)每個學生都得表演,必須準備好成語,做到“胸有成竹”;(3)上網(wǎng),查成語詞典,查資料,查六冊課本上的成語。(4)最后一個要求最重要,必須查到成語的出處及其相關(guān)的故事背景。
學生還是比較積極踴躍的,他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其實生活中他們已積累了相當多的知識,這次的“成語接龍”比賽課只是給了他們這樣一個“舞臺”,課下給他們時間再去搜集查閱,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做到的。
二、練就過人“真本領(lǐng)”
在許多電視劇中和武俠小說中,像“降龍十八掌”“二指禪”等等的出神入化的“武功奇招”讓我們并不陌生,也令人心馳神往。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天涯明月刀》中的男一號傅紅雪,之所以有比較高的武功,和他從小苦練是分不開的。
整理積累的過程就好比有一身令人羨慕的“武功招式”。學生在搜集完成語后,要對成語進行篩選整理加工,而這個過程就是在“基本功”的基礎(chǔ)上開始練某一種“武功秘籍”,那就需要學生一定要用心整理,整理在積累本上,識記積累,并能學以致用,才能在和別人交流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三、贏得“武林”“成功名”
少林鼻祖“達摩祖師”、武當祖師爺“張三豐”等等,在武俠的世界中出名的大師太多了,至少我是十分“迷戀”他們的“絕世武功”,況且他們在江湖中的地位聲名顯赫,令人尊重,因為他們也是“正義”的“化身”。
展示交流過程就是一場“武林大賽”。在那天的“成語接龍”的比賽中,“黑馬”一個個“跑”出來,其中我班最膽小的一位學生表現(xiàn)不俗,放開了自己,終于敢說了。每個學生一試“伸手”,在展示的“舞臺”上“秀”出自己,“秀”出風采。其實,這個過程不是來評價哪個學生好或者哪個學生不好,也不是讓他們認為誰是“強”者,誰是“弱”者,只是通過這種“舞臺”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
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蔽艺J為:只要想表現(xiàn)自己的學生都是好學生。(責編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