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壯
提問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是師生互通信息,展開互動探究,進行情感互動的重要手段。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將提問單純地定位于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手段,只重視檢查型問題的設計,這只會讓問題成為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學習興趣低下,這并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與綜合水平的提高。為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要以問題為契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學堂,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現(xiàn)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藝術展開探究。
一、把握好問題的難度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與未知區(qū),這三者是一個漸進的、循環(huán)往復的發(fā)展過程,不斷地運用已知來學習未知,將未知變成已知的過程。教師在提問時不能停留在學生的已知區(qū)與未知區(qū),這并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對知識的掌握。要停留在學生的已知區(qū),問題過于簡單,無法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只能是讓學生對知識的簡單回憶;而停留在學生的未知區(qū),問題過于復雜,學生無法解決,會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對數學學科失去興趣。這樣的提問都是無效的。只有著眼于學生的“已知區(qū)”與“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結合處,即新舊知識的增長點處巧妙設問,把握好問題的難度,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來展開主動思考,進而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對于問題的設計不能主觀,而是要深入研究教材,將教材各章節(jié)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對知識全面掌握;同時還要深入學生的學習之中,了解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與認知規(guī)律,對學生全面了解。
二、選擇好提問的角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問題感興趣,才能勤于思考,樂于探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的教學中如果只是直接地呈現(xiàn)問題,大多學生會覺得問題抽象,教學枯燥,并不能激起學生思考的主動性與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在提問時,教師要把握好角度,增強問題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如在△ABC中,DE//BC,EF//AB,求證△ADE∽△EFC。此習題的考點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如果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來證明,學生自然就會覺得教學枯燥無味,消極情緒滋生,這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為此,我們可以巧妙地選擇提問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一些三角形模型,并標注上內角的度數與各邊的長度,讓學生來判定這些三角形是否相似。這樣自然就可以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加利于學生對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靈活運用。
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
提問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隨意發(fā)問,而是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在最恰當的時機拋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參與與思考。
1.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趣味性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更能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真正做到上課伊始,趣已生,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
2.學生困惑時啟發(fā)性提問,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漸進過程。對于正處于形象認知階段的中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抽象深奧,學生在探究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找不到問題的突破口,此時他們最需要的不是直接灌輸,而是相機誘導,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此時教師要以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再次展開深入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探究與主動構建。
3.思維渙散時巧妙提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很難長時間將思維集中于某一事物上,在教學中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的思維也會分散,如果教師直接指出,會打斷其他學生的學習思路,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此時教師就可以以問題來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與渙散的思維集中起來,這樣更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增加提問的感情色彩
情境教學是現(xiàn)代教學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將無形的情與有形的境結合在一起,更能增強教學的情感色彩,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之中,這樣更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形象性,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為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只是機械地照搬教材習題,而是要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運用多種教學媒介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帶著問題來展開快樂而主動的探究。引導學生從豐富的生活中來提取數學信息,抽象成數學知識。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實踐水平的提高與數學興趣的培養(yǎng)。
(責編 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