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 馬仲鋒 張燕 何慶循
【摘 要】目的:評價2007至2013年汶上縣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的開展情況及其效果。方法:收集2007至2013年汶上縣當?shù)厝丝诮y(tǒng)計信息、食管癌發(fā)病死亡登記資料以及食管癌早診早治工作的相關資料,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描述,分析食管癌篩查和早診早治項目的檢出率、早診率、早治率、好轉率等評價指標。結果:2007年至2013年汶上縣共計篩查40~69歲年齡段人群14002人,發(fā)現(xiàn)食管癌陽性病例77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71例,檢出率為0.50%,中晚期癌31例,檢出率為0.22%。除2007、2008年外,其余各年食管癌篩查的早診率均超過了70%,早治率均達到100%。2013年復查的117例人員好轉率達到48.72%。2008年食管癌死亡率為45.46/10萬,2013年降為41.43/10萬。發(fā)病率暫時未見降低。結論:汶上縣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對癌癥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及早治療起到積極作用,對提高當?shù)厝巳旱纳媛屎蜕|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汶上縣;食管癌;早診早治;評價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位居世界全部腫瘤的第8位,死亡率居腫瘤相關死亡的第6位[1]。我國食管癌發(fā)病率位居世界第4位,病例數(shù)占全球病例數(shù)的50%以上[2]。食管癌發(fā)病率在我國城市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均較高[3]。濟寧地區(qū)的汶上縣為食管癌歷史高發(fā)區(qū),2007年起開展的國家淮河流域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將汶上縣作為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縣。本文旨在評價汶上縣2007至2013年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的開展情況及其效果,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和推廣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提供依據。
1 研究方法及內容
1.1 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實施方案
食管癌篩查項目在40~69歲的人群中進行。首先在開展項目的鄉(xiāng)鎮(zhèn)進行癌癥綜合防治知識宣傳,提高居民癌癥健康知識知曉率及高危人群篩查的參與率。使用健康因素調查表篩選高危人群,應用內鏡下碘染色、多點活檢篩查技術進行食管癌篩查。根據不同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治療、隨訪及復查。
1.2 研究資料
利用腫瘤及死因監(jiān)測系統(tǒng)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汶上縣食管癌發(fā)病及死亡情況相關資料;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每年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的覆蓋人口數(shù)、實際完成的篩查人數(shù)、篩查的病理結果;收集2013年5月20日至2013年6月1日復查的117例人員的隨訪復查結果。
1.3 評價指標
檢出率=(食管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癌)/實際篩查人數(shù);早診率=(食管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食管重度異型增生及以上病變;早治率=(實際治療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篩查發(fā)現(xiàn)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早期癌:食管黏膜內癌及黏膜下癌(無淋巴結轉移證據)。
1.4 數(shù)據分析
從原始數(shù)據中篩選出所需信息,建立數(shù)據庫。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描述,分析食管癌篩查和早診早治項目的檢出率、早診率、早治率、好轉率等評價指標。
2 結果
2.1食管癌篩查情況
該項目于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分別在楊店鎮(zhèn)、郭倉鎮(zhèn)、苑莊鎮(zhèn)、白石鎮(zhèn)、軍屯鄉(xiāng)、義橋鎮(zhèn)、郭樓鎮(zhèn)7個鄉(xiāng)鎮(zhèn)開展,篩查覆蓋人群66128人。7年間共計篩查14002人,共篩查出食管陽性病例(包括輕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及中晚期癌)779人,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71例,檢出率為0.50%;中晚期癌31例,檢出率為0.22%,
2.2 食管癌早診早治情況
除2007、2008年,其余各年食管癌篩查的早診率均超過了70%;每年的早治率均達到100%。
2.3 食管癌早診早治效果
死因監(jiān)測系統(tǒng)數(shù)據分析表明,自2007年開展淮河流域食管癌篩查項目以來,食管癌死亡率由2008年的45.46/10萬,降為2013年的41.43/10萬。腫瘤監(jiān)測系統(tǒng)數(shù)據分析發(fā)現(xiàn),發(fā)病率暫時未見降低。2013年對需復查的117例人員進行內鏡檢查,輕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好轉率分別為32.50%、77.78%、100%,總好轉率達48.72%.
3 討論
在我國食管癌高發(fā)區(qū),許多篩查方法曾被使用,如氣球細胞學檢查,液基細胞學檢查,隱血珠檢測和內鏡檢查等。研究表明,由于其較高的靈敏度,內鏡檢查被推薦用作初次篩查方法,在我國一些地區(qū)早已應用。內鏡檢查輔以胃鏡下盧戈氏碘液染色及活檢病理檢查是診斷食管癌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最佳方法[14-15]。
汶上縣食管癌發(fā)病率較高,排在惡性腫瘤死因順位的第一位[16-17]。2009年我縣開始承擔國家淮河流域食管癌早期篩查項目,應用內鏡下碘染色、多點活檢篩查技術進行食管癌篩查。7年間,共篩查14002人,食管陽性病例(包括輕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及中晚期癌)779人,早診率超過了70%,早治率達到了100%,早診早治率的提高,可以盡早發(fā)現(xiàn)病患并進行積極的治療。2013年對需復查的117例人員進行內鏡檢查,總好轉率達48.72%,印證了該項目的效果。該項目的開展使我縣食管癌死亡率有所下降,減輕了經濟負擔,食管癌發(fā)病率暫時未見降低,與項目開展時間較短,未在所有鄉(xiāng)鎮(zhèn)全面開展有關。前期宣傳教育及早診早治的長期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韓書婧,魏文強,張澍田,等.食管癌高發(fā)地區(qū)人群危險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32):3745-3748.
[2]趙平,陳萬青.2010中國腫瘤登記年報[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11.
[3]張安洲.內鏡下食管碘染色檢查對早期食管癌的診斷價值[J].哈爾濱醫(yī)藥,2012,32(3):180-181.
[4]楊觀瑞.食管癌篩查和早診早治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10,19(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