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
【摘 要】目的:探究舒芬太尼聯(lián)合瑞芬太尼在全憑靜脈麻醉中的療效。方法:選取62例進行開腹手術的患者作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給予觀察組患者舒芬太尼聯(lián)合瑞芬太尼進行麻醉,對照組則使用芬太尼。比較兩組患者在誘導前、誘導后、插管后、切皮時、關腹后、拔管后的動脈壓(MAP)和心率(HR)的變化情況。結果:誘導后觀察組的MAP和HR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插管后和拔管后,對照組的MAP和HR的上升幅度均大于觀察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舒芬太尼聯(lián)合瑞芬太尼在全憑靜脈麻醉中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
過去靜脈麻醉的控制性較差,且藥物會積留在體內,不易消除[1]。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靜脈麻醉也在不斷進步。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作用時間短,且易于調節(jié),是全憑靜脈麻醉的代表性藥物。本研究中,舒芬太尼聯(lián)合瑞芬太尼在全憑靜脈麻醉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開腹手術的6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中15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3.88±2.11)歲;體重為45~65kg,平均體重(53.54±2.60)kg。觀察組中16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3.11±2.33)歲;體重為44~65kg,平均體重(53.31±2.31)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體重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手術前30分鐘,對患者肌注阿托品(新鄉(xiāng)市常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1020226)0.5mg和地西泮(天津藥業(yè)焦作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631)10mg。置管于橈動脈,用監(jiān)護儀對動脈壓、心率等實施監(jiān)測。給予觀察組患者靜注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80)0.2?g/(kg·h),再用微泵對其連續(xù)輸入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00)0.1?g/(kg·min)維持麻醉。給予對照組注射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508)2?g/kg,術中間斷加入該藥0.1mg維持麻醉。在結束手術前5分鐘,停止使用麻醉藥物。
1.3 觀察指標
分別對兩組在誘導前、誘導后、插管后、切皮時、關腹后、拔管后的動脈壓(MAP)和心率(HR)變化進行記錄[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時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以(χ-±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卡方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
2 結果
誘導后兩組患者的MAP和HR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的下降幅度更加明顯;患者插管后和拔管后,對照組的MAP和HR的上升幅度均大于觀察組,且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在全身麻醉過程中,多使用不同的藥物聯(lián)合[4]。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均具有鎮(zhèn)痛作用。舒芬太尼通過腎、肝代謝,能有效抑制呼吸;而瑞芬太尼則是通過非特異脂和血漿代謝產生作用,起效快又不容易蓄積在人體[5]。因此,兩種藥物聯(lián)用,不會互相影響,還能平穩(wěn)誘導麻醉,有利于患者在手術后保持意識清醒。由于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半衰期短,所以即使連續(xù)輸注,也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誘導后兩組患者的MAP和HR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的下降幅度更大;插管后和拔管后,對照組MAP和HR的上升幅度均大于觀察組??梢?,舒芬太尼聯(lián)合瑞芬太尼在全憑靜脈麻醉中,能更好地控制麻醉深度,麻醉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閆冬蓮.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聯(lián)合鎮(zhèn)痛用于老年患者全憑靜脈麻醉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1):116-117.
[2]史辛波.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24(1):52-54.
[3]萬蘭蘭.舒芬太尼與瑞芬太尼在甲狀腺全麻手術蘇醒質量中的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2036-2038.
[4]丁亞飛.舒芬太尼復合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對老年患者恢復期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29(16):74-75.
[5]曾慶茂.舒芬太尼聯(lián)合瑞芬太尼在全憑靜脈麻醉中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4):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