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雖早已是老生常談,但作為一個踐行者,結(jié)合著我所面對的教學環(huán)境及學生特點,在踐行過程中我漸漸有了自己的一點小體會。
我發(fā)現(xiàn),隨文練筆的設計過程既是對文本精華的細致解讀,也是教師對本班學生寫作水平及能力的一個了解過程。它是一座橋梁,將奉為經(jīng)典的教材教本與學生實際寫作水平這兩樣看似一高一低、毫不“般配”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讓我們教師有路可走,可以更輕松便捷地跨過語文教學中的習作教學這條大河。
以我個人為例,我在準備二年級下冊第三課《筍芽兒》時,鑒于本篇課文是一篇擬人的童話散文,文中的小筍芽兒憨態(tài)可掬,當春雨姑娘喊她起床時,她會揉揉眼睛,伸伸懶腰,甚至會“撒嬌”;當大嗓門雷公公拿著鼓催她起床時,她聽話地“扭動著身子,一個勁兒地向上鉆”;當她終于一鼓作氣,鉆出了地面,她會無比新奇、無比興奮地“看看這兒,看看那兒,怎么也看不夠”。作者將擬人手法融入筍芽兒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讓筍芽兒富有童心童趣,這種童真恰好可以和二年級孩子產(chǎn)生共鳴。因而,我將本課練筆點放在“擬人”手法上。于是,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春天來了,筍芽兒在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媽媽的呵護關(guān)心下茁壯成長。你能學習課文所用的擬人手法,選一個春天的事物,寫寫它的成長(變化)過程嗎?
當我信心滿滿地來到課堂進行練筆時,面對學生茫然無措的眼神、苦不堪言的表情,我才知道隨文練筆困難的不是尋找練筆點、設計練筆題,真正的困難是尋找到適合學生習作水平的練筆點、設計學生能夠理解、能夠動筆的練筆題。面對二十幾雙無辜又無措的眼睛,我毅然決定放棄這個設計。
放棄了設計,不意味著放棄這個設計所包含的練筆點。經(jīng)過一番思考,我做了如下調(diào)整:
“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麗的世界呀!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
小朋友們,請你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當做筍芽兒,模仿課文寫寫筍芽兒還會看到哪些春天的美景呢?
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
讓我們來看看孩子們的作品:
例1.(何××)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小草笑彎了腰,解凍的小溪正在為畫眉鳥伴奏,小朋友們在草地上跳起了舞。
例2.(李××)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太陽公公正在對它微笑,它聽到它的小伙伴們在遠方呼喊它,小溪解凍的聲音像是在給它唱著動聽的歌聲。
例3.(趙××)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小溪叮叮咚咚在唱春天的歌,玫瑰好像笑紅了臉,柳樹新長出來的柳條在風中歡快地飛舞。
例4.(王××)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小花唱著歌,小朋友彈著鋼琴,蝴蝶跳著舞說:“筍芽兒,歡迎你!”
看著孩子們一篇篇略顯稚嫩卻又原汁原味的作品,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大部分人都能夠正確地運用擬人手法,有的孩子寫了一個擬人句,有的孩子甚至可以連著寫兩個擬人句。雖然兩個設計方案都是“隨文練筆”的產(chǎn)物,雖然練筆點都設定在“擬人手法”上,但很明顯,后一個比前一個更具操作性。前一個設計過于寬泛,難度過大,未能考慮到農(nóng)村低年級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讓孩子們無處下手,畏懼練筆;后一個設計緊緊依托課文,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習作水平,在課文原句“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的引領下,學生更易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恰當運用擬人手法。
《筍芽兒》一課的隨文練筆設計讓我看到,學生身邊最好的習作教材就是他們手中的課本,就是課本中那一篇篇他們熟悉的課文。我們無需舍近求遠,更無需緣木求魚,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對課文進行合理的剖析,精心琢磨課文中有哪些練筆點,又有哪些練筆點適合我們的學生,具備可操作性。否則,即便你把課文賞析得天花亂墜,我們的學生依舊不能做到學以致用,那么課本中的那一篇篇美文佳作就真的成“花瓶”了。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