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shù)學重要的題型之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文章先是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解答應用題時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接著提出了實質性策略,以期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應用題;一題多解;解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2-0057-03
引 言
小學高年級的數(shù)學應用題抽象且多樣,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應用題的數(shù)量和類型越來越多。若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就很難順利地將應用題解答出來。要想讓學生正確掌握解題方法,教師就要改變當前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其對數(shù)學學習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興趣。
一、當前小學高年級學生解答應用題存在的問題
(一)不能準確收集和處理題目中包含的信息
小學應用題存在諸多數(shù)量關系,其中間接關系較多,直接關系較少。學生在經(jīng)過幾年的數(shù)學學習后,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條件和問題的能力,但在分析條件之間的關系上仍存在不足,理解能力薄弱,無法做到得心應手地解決應用題,甚至會降低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二)無法靈活運用解題方法
部分學生在解答問題時總采取固定的思路進行思考,也更依賴固定的方法完成題目解答,尤其在解決新問題、學習新知識時更是如此。正是受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才會一眼帶過,而不會耐心思考題意和數(shù)量關系。這導致學生盡管做了大量習題,掌握多種解題方法,但在遇到語言描述相似的題目時,仍會直接將慣有的解題方法套上去,而不會躲開題目陷阱。
(三)缺乏檢查修改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身體和智力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學生的注意力難以完全集中在學習上。檢查修改是計算解答應用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許多小學生常常在做完作業(yè)后不認真檢查答題過程,而一頭扎進了隱藏在題目中的“小陷阱”中,正是這些“小陷阱”導致學生即使思考很長時間用于解答問題仍舊會出現(xiàn)錯誤。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增強學生檢查修改應用題的能力[1]。
二、啟發(fā)學生一題多解的策略
(一)根據(jù)不同題型特點,教會學生思考
例題1:小紅的玩具店新進了兩種類型的毛絨玩具,共有60個,其中海綿寶寶的個數(shù)是派大星個數(shù)的,求進了多少個海綿寶寶?
解法一:將題目看成分數(shù)應用題。把毛絨玩具的總個數(shù)看成單位“1”,海綿寶寶個數(shù)就是新進毛絨玩具總個數(shù)的,則可以列出等式60×=24(個)。
解法二:將題目看成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新進毛絨玩具的總個數(shù)是60,把“海綿寶寶的個數(shù)是派大星個數(shù)的”,看成海綿寶寶個數(shù)與派大星個數(shù)的比是2∶3,則可以列出等式60×=24(個)。
解法三:將題目看成和倍應用題,把海綿寶寶個數(shù)當成一倍量,派大星個數(shù)則是海綿寶寶個數(shù)的倍,故可以列出等式60÷(1+)=24(個)。
解法四:將題目看成平均數(shù)應用題。新進的毛絨玩具共有60個,為總數(shù),份數(shù)則是2+3=5份,平均每份是12個,再用12×2=24(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同一道應用題用不同的知識點進行解答,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解題過程。教師將相應的知識點教授給學生后,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這類典型應用題的特點來解答問題。這樣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把不同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充分把握其內在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應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注意與其他數(shù)學知識的聯(lián)系
將基礎知識和應用題的講解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相關內容。例如,在教學“折線統(tǒng)計圖”時,教師可以將數(shù)學知識與日常場景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能夠在教師講解題目的過程中掌握簡易的應用題解答技巧,自行設計個人成績分析表,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自身解答應用題的能力。而在講解“圖形與幾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樣式的硬紙,讓學生掌握有關圖形轉動問題的知識,在日常觀察中理解圓錐的基本概念和計算等相關知識,在想象時能夠逐漸掌握各種圖形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進而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除此以外,教師開展教學時也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和綜合運用能力。
(三)重視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例題2:班級里原本要買12個籃球供同學們玩耍,每個籃球72元,臨時改變主意,從買籃球的錢里拿出432元買足球,余下的錢還能買多少個籃球?
解法一:(72×12-432)÷72=432÷72=6(個)
解法二:12-432÷72=12-6=6(個)
解法三:設余下的錢還能買x個籃球,那么可以列出方程:72x=12×72-432
72x=432
x=6
這道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解法三是方程解法,解法一和解法二是算數(shù)解法,但是解法二的思路更為新穎,解題方法簡單,整體思路為:將購買足球的432元當作少買了幾個籃球的錢,再求原本要買的12個籃球數(shù)與少買的籃球數(shù)之差,即為最終答案。
應用題的內容通常情況下會涉及生活。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生活背景,以一些生活實例作為導入,提高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生活化的理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建筑所需的占地問題、游泳池進出水問題、地圖比例等。將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也就是將學生在數(shù)學課上所學的知識和思維方式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將其變?yōu)閿?shù)學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在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四)認真審題,厘清數(shù)量關系
例題3:一個公司生產(chǎn)了電腦23萬臺,前5天每天生產(chǎn)1.5萬臺,剩下的要在10天內完成,平均每天要生產(chǎn)多少萬臺?
解法一:(23-5×1.5)÷10
=(23-7.5)÷10=15.5÷10=1.55(萬臺)
解法二:設剩下的每天都能夠生產(chǎn)x萬臺,那么可以列出方程:5×1.5+10x=23
7.5+10x=23
10x=15.5
x=1.55
在這道題目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第一遍題目時找到數(shù)量關系,這是解答問題的關鍵。學生在多次讀題后明確數(shù)量關系:23萬臺電腦要分兩個階段生產(chǎn),前5天和后10天,也就是15天;明確問題,即求10天完成剩余電腦生產(chǎn)任務的平均生產(chǎn)量。最后,學生根據(jù)以上獲取的信息列出等量關系:生產(chǎn)總量減去前5天生產(chǎn)的,剩下的量就是要在10天內生產(chǎn)出來的量。學生若是能在做每道應用題時采取這種方式分析,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逐漸提高審題能力。
審題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理解題目中隱藏的各種信息。首先,學生要懂得“數(shù)學語言”;其次,學生要謹慎思考題目中有用的字詞,掌握問題的關鍵信息;最后,學生要在審題的過程中找出對應量之間的關系,可以采取圖示的方法展現(xiàn)出來。這種直觀的方式更能讓學生理解題目中的變量關系,以便之后建立等式,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在做題過程中,學生也要懂得舉一反三,不僅要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還要反復練習多種題目,學會準確地提取問題信息。
(五)分析關系,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
例題4:A地到B地的距離是357千米,一輛火車從A地出發(fā),與此同時一輛汽車從B地出發(fā),二者相向而行,在3小時之后相遇,火車的時速為每小時79千米,汽車平均每小時比火車少行多少千米?
解法一:[357-(79×3)]÷3
=[357-237]÷3=120÷3=40(千米)
即汽車時速為每小時40千米。
汽車平均每小時比火車少行79-40=39(千米)
解法二:79-(357÷3-79)
=79-(119-79)=79-40=39(千米)
解法三:設汽車每小時行x千米,那么可以列出方程:79×3+3x=357
237+3x=357
3x=120
x=40
則汽車平均每小時比火車少行79-40=39(千米)。
在這道題目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車輛行駛的線段圖,標注出3小時后相遇時,除火車行駛的路程之外,余下的路程是汽車行駛的。這樣,依照圖像的直觀性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在解答應用題時,掌握題目中的數(shù)量對應關系是極為關鍵的。這就要求學生能夠讀懂題目中所隱含的條件,明白所需解答的問題,再根據(jù)條件列出等式,完成計算。整個過程簡單來講就是要找到量與量之間的聯(lián)系。對于復雜的應用題來說,學生需要多次閱讀題目后再進行解答,這樣可以有效提取信息。此外,學生在解答一些較為復雜的應用題的過程中很難直觀理解,這時線段圖就可以直接將題目中復雜的關系反映出來,尤其是在尋找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時,線段圖的運用會讓問題解答變得更為簡單,這就是“以形助數(shù)”。小學生進入高年級后,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在解答行程問題時,就能夠“以形助數(shù)”,利用數(shù)形結合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解題效果。
(六)巧用圖表,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
例題5: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雞和兔一共有8個頭和26只腳,那么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法一:列表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假設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再不斷進行調整。其中每只雞,每只兔都只有一個頭,因此雞和兔共有8個頭,即為雞兔數(shù)量的總和,只需讓腳的數(shù)量與題目相符就可以解開題目(見表1)。
經(jīng)過分析可知,雞兔共有8只,先假設雞兔數(shù)量相同,各有4只,得出腳的數(shù)量少,不符合題意。因為兔有4只腳,雞只有2只腳,現(xiàn)需要增加腳的數(shù)量,所以假設雞有3只,兔有5只,所得結果符合題意。
解法二:畫圖法。學生可以用圓圈來表示雞兔的頭,8個圓圈表示8個頭,也就是8只動物,之后在每個圓圈下畫2條豎線用來表示腿,8只動物只有16條腿,還缺10條腿,再給每個動物畫2條腿,直到10條腿用完,從圖中就可以直接觀察到,共有5只動物有4條腿,3只動物有2條腿,由此可以得出雞有3只,兔有5只。
解法三:假設法。假設8只動物都是兔子,那么總共有4×8只腳,與26只腳相比明顯多了4×8-26=6(只),而每只雞比兔子少(4-2)只腳,因此,共有雞(8×4-26)÷(4-2)=3(只),兔有8-3=5(只)。
解法四:方程法。假設雞有x只,那么兔子就有(8-x)只,列出方程2x+4×(8-x)=26,解得x=3,則雞有3只,兔有(8-3)=5(只)。
小學高年級的數(shù)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很難立即掌握。因此,教師要著重關注學生解答應用題的方法,而圖表作為一種能以直觀方式傳達抽象信息的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弱化題目難度,讓學生更輕易地找到題目中各個條件的關系。
(七)引導學生回顧反思
在學生解答應用題時,教師要留下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理清思路,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題目的解法,并進行自我調整。學生首先要反思解題過程,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分析;其次要反思解題策略,在解題后,對其中涉及的策略進行歸納,思考解題方法是否只有一種,并分析所選擇方法的優(yōu)劣性,不斷完善解題過程,找出最佳方案;最后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查驗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查缺補漏。部分學生常因態(tài)度問題導致出錯。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學會自覺檢查、反思。
結 語
總而言之,在今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實際生活和實際學情出發(f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分析題目時能抓住其中的關鍵點,解題時懂得舉一反三,采取一題多解的策略,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拓展思維,為今后更好地學習數(shù)學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蔡振華.探討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應用題的有效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0(93):55-56.
作者簡介:徐業(yè)萍(1989.5-),女,江蘇南京人,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石湫中心小學,二級教師,曾榮獲南京市溧水區(qū)“優(yōu)秀輔導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