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佳
【摘要】面對如火如荼的大學新校園建設浪潮,針對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該文結合對成都市內幾所高校建筑的考察和比較,分析了當前大學校園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亮點以及存在的弊病。
【關鍵詞】大學建筑 建筑創(chuàng)作 適度思想
大學校園里面為高等教育、科研等活動以及師生日常生活服務的建筑我們簡稱為大學建筑。一個城市里許多優(yōu)秀的建筑往往就是校園建筑。作為一個特殊的建筑類型,它最核心的內涵是要使建筑“情景”化,融入到知識活動與師生生活的情景中去。建筑作為各種活動進行的媒介和場所,通過為活動主體提供適宜的空間環(huán)境來協助完成整個知識活動過程。
在大學校園建筑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手法有兩種:
(1)象征 大學建筑形態(tài)本身成為象征符號。按照符號學的理論,大學建筑是能指所指的統一體,作為能指的大學建筑形式指向某種具體的和知識相關的意義。
這一內容有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建筑的外部形態(tài)及其文化內涵。如今在大學校園建筑的創(chuàng)作中,不論是設計方還是校方,都十分看重建筑與這個學校的一些文脈歷史的聯系,且追求外表的現代化,立面的豐富,造型的多樣和獨特。大學校園文脈是通過校園肌理(包括現有建筑風格、材質、色彩、空間布局方式等)、傳統文化、歷史事件中獲得意義的,體現的是大學獨有的社會文化價值。每個大學都有充滿回憶和個性化歷史,大學校園歷史、場所、文脈、精神是大學寶貴的財富,它能帶給大學生情感上的歸宿和文化認同。大學建筑的設計是以熟悉高等教育規(guī)律,熟悉學校發(fā)展的歷史為基礎的,大學建筑應該用合適的符號和語言來表達深沉的校園文化底蘊。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qū)圖書館,外立面采用大面積玻璃幕墻和橘黃色面磚,且建筑體量錯落堆疊,采用了許多曲線的處理,如同一本展開的書,在明遠湖的倒映下更是呈現出一種沉靜自然的狀態(tài),與整個校園環(huán)境也十分有機的融合,體現了四川大學獨有的社會文化價值。
(2)生情。大學建筑通過其營造的“景”激發(fā)主體的情感,目的是使人從中體悟一種精神境界。生情和事件有關,因此,“景”肯定依附于“事”,也可以認為是知識活動的具體內容,也即大學校園建筑的場所精神,它是指身處其中的師生員工和校外人員在其物質環(huán)境中體會到的總體氛圍以及感知到的存在意義。與其他類型的建筑相比,大學校園建筑所特有的場所感是至關重要的。從環(huán)境心理學上講,理想的大學校園場所應該有利于誘發(fā)教育行為、獲得教育意義。
因此大學校園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它作為知識活動的場所,通過為活動主體提供適宜的空間環(huán)境來協助完成整個知識活動的過程。空間、特征、路徑三個要素在這一知識活動發(fā)生的場所設計中尤為重要。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qū)教學樓內部空間設計,樓梯和廊道等要素的合理利用,既滿足建筑作為教學場所的功能,也創(chuàng)造出變化豐富的空間環(huán)境,為師生帶來交流和停留的可能停留空間,同時通過一些局部色彩的處理,增進視覺上和心理上對空間的記憶和和感情。從而比較成功的塑造出了校園建筑應有的一種場所精神,有效的促進了教學活動的發(fā)生和進行。
然而,在當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許多校園建設存在著某種盲目性,校園設計存在著某種茫然。縱覽我國近年來設計與建設的許多作品,不難看出模式化和概念化愈演愈烈,很多校園的空間形態(tài)幾近相似。實際上,從專業(yè)角度來看,這些作品大都很有創(chuàng)意。但是,它們與其所面對的不同學校和不同背景并不能相生相融,在許多方面表現出嚴重的超現實傾向。
具體來說,許多校園建筑存在以下的弊?。?/p>
(1) 重標志性時尚性而輕協調性恒久性
建筑是歷史文化的紀念碑卻無法承載過多的社會意義,若過分追求標志性,其結果往往是整體性的喪失和標志意義的過時。在事件維度上來審視校園建筑的特質,應該是那種恒久的平實、和諧,表達著一種自然天成的意境。任何一所大學都會“走很長的路”,在某一個時期過度的形式張揚會在歷史上凸顯差異、難得統一。從歷史性看,漠視自身優(yōu)秀的建筑文化傳統而片面的追求標志性和時尚性的創(chuàng)作傾向顯然是一種誤區(qū)。因此在大學校園建筑創(chuàng)作中應倡導整體的協調、總體的連續(xù),反對標志性。
西南財大新校區(qū)教學樓和西南交大新校區(qū)教學樓都是近幾年來新建的項目,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時對校園整體環(huán)境和背景方面的考慮有些欠缺,且沒有顧及本土意識,只是一味盲目模仿西方建筑的簡約風格,追逐當下流行的一些建筑形式和手法,想把建筑做到一種標志性和時尚性的程度。
(2)形式上的單一和盲目移植
我們如果細心地將近年來新的大學建筑作一番比較,就不難發(fā)現,從南到北的大學新建筑,從建筑外觀上看,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不僅建筑風格雷同,就連其弊病也是遙相呼應的傳染:千篇一律的淺灰、灰白色、一樣的大門、一樣的大臺階、一樣的鏡面大玻璃、一樣的圓弧面造型、一樣的片墻、架子,一樣外部裝飾;從遠處看就像某工業(yè)開發(fā)區(qū),乍一看,卻又像某制藥廠,貼近了看,卻又像某大機關,總之,就是不太像學校。校園的建筑工程項目只顧施工速度、只求大的"政績"效果,而忽略了細微的人文關懷。
四川大學江安校區(qū)食堂和西南交大新校區(qū)食堂,采用的設計手法幾乎相同,只在建筑表面形式上做文章,看不出不同學校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和風格。似乎所有的設計都來自那幾種原型,我們在"大手筆創(chuàng)品牌、大氣派爭特色"的華麗口號的盲動下,一步一步使校園建筑設計走進誤區(qū),其突出表現是:過于重物質而輕精神;過于重科技而輕人文;過于重表面而輕內涵。這導致了在全國范圍內大學校園建筑的模式化和建筑形態(tài)的盲目移植,造成了許多大學建筑缺乏個性,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
校園建筑設計應契合并反映大學的自身特點及其所處地域的文化特性,避免校園人文環(huán)境的失落,因為大學校園最能準確詮釋“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后也環(huán)境也改造人“這一建筑哲理。校園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是所有大學校園建設中特別值得注意的問題。
因此在大學校園建筑創(chuàng)作中應倡導一種適度思想,這是源于對校園建筑在顯示背景下真是創(chuàng)作的深切關注。追求適度就是要遵循一種規(guī)律和準則,獲得一種真實和客觀。這種適度思想包括:
(1) 在時間維度上的適度意識,即反標志性而重協調性,反時尚性而重恒久性。任何建筑都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為追求和表現時尚性而創(chuàng)造新、奇、特建筑的做法和校園建筑的永恒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2) 在場所精神上的適度意識。為了創(chuàng)造大學校園環(huán)境的自身特色,校園建筑的創(chuàng)作和設計也能夠改在場所精神上建立適度意識,在硬環(huán)境上建構群體秩序并完善單體形態(tài),在軟環(huán)境上傳承校園文化并追求適度創(chuàng)新。
(3) 在功效控制上的適度意識。追求功能實用,求真務實,而不是設計出使用大量的、密封的玻璃幕墻,卻只留一扇窄小的窗戶通風,即便是不冷也不熱的春秋天也都得開空調換氣能源耗資巨大的建筑。同時優(yōu)化功能復合,可拓互補,增強校園建筑的適應性。
我們可以在一些大學校園建筑創(chuàng)作中看到活躍的思想和優(yōu)美的形態(tài),但同時許多問題也存在其中。我們應該做的是強調適度思想,唯現實出發(fā),以平和的心態(tài)、謙和的精神去面對創(chuàng)作對象,只有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渾然天成,為大學校園創(chuàng)造蓬勃的生機和濃郁的文化知識氛圍。
參考文獻:
張奕,《知識形態(tài)與大學建筑——教育學視域下的中國大學建筑形態(tài)演變之考察》,《華中建筑》2001.4
夏鶯,《人文精神影響下的當代大學校園建筑設計研究》,《建筑師》2002.1
陳伯超; 張福昌; 王嚴力;《現代校園中的歷史情結——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區(qū)文脈傳承的實踐》《建筑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