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
摘要: 目的: 觀察穴位貼敷配合穴位注射干預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患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40 例住院冠心病支架術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用穴位貼敷加黃芪、丹參注射液在足三里穴位注射,觀察比較兩組的心絞痛緩解效果。結果: 心絞痛改善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 0.05),治療組改善中醫(yī)證候胸悶痛、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及舌質(zhì)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結論: 穴位貼敷加黃芪、丹參注射液在足三里穴位注射對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及發(fā)作程度上明顯改善作用,能有效減輕中醫(yī)證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穴位貼敷; 穴位注射; 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40例病例均來自我院冠心病心絞痛門診及住院患者。冠心病診斷依據(jù)1979年國際心臟病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臨床命名及診斷標準[1]。對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0例,平均年齡(65±6)歲,男 12例,女8例。對照組20例,平均年齡(65±6)歲 ,男 11例,女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診斷標準[2] 診斷:氣虛血瘀證: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脈弱而澀。
1.3 排除標準:經(jīng)檢查證實為惡化型勞累性心絞痛、自發(fā)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臟疾病、重度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甲亢、頸椎病、膽心病、胃及食管反流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過敏性體質(zhì)及依從性較差者。
1.4治療方法
兩組分別給與常規(guī)西醫(yī)常規(guī)藥物治療,治療組加用穴位貼敷加黃芪、丹參注射液在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一次,15天為一療程。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冠心舒貼敷方和黃芪、丹參注射液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 1) 穴位貼敷: 冠心舒貼敷方由乳香、沒藥、延胡索、香附、吳萸等分組成,打粉,加姜汁、凡士林調(diào)成糊狀,裝入罐中備用。選穴雙側內(nèi)關、膻中、心俞,先評估患者穴位皮膚是否有皮疹、瘢痕、破損,無異常方可使用。用75%乙醇消毒穴位局部皮膚,取貼敷膏蠶豆大小置于穴位上,再覆以專用貼敷敷貼即可。囑患者2h內(nèi)勿浸水,勿撕脫,每天1 次。連用15d。( 2) 穴位注射: 取穴雙側足三里。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用5mL 注射器抽取黃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各1mL ,接7 號針頭置于無菌盤中攜至床旁,準確取穴,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持針快速直刺入皮膚2 ~ 3cm,然后緩慢提插,患者感酸、麻、重、脹者為得氣,回抽無回血后將藥物推入穴位,每穴1mL,起針后用無菌干棉簽按壓針孔即可。
觀察指標觀察心絞痛日發(fā)作次數(shù),治療前、后靜息心電圖變化,安全性觀測:血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尿常規(guī)以及肝、腎功能。同時對不良反應進行觀測,如過敏反應、其他不適癥狀等。
1.5護理觀察指標(1)每日定時測量體溫、呼吸、血壓、脈搏、心率、心律,必要時給予心電監(jiān)護。(2)嚴密觀察患者胸痛發(fā)作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心絞痛程度、硝酸甘油用量,胸悶、心悸、氣短改善情況,詳細記錄在實驗觀察表及護理記錄單內(nèi)。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給予必要的心電圖記錄并及時報告處理。(3)選擇時間進行穴位敷貼及穴位注射,并觀察皮膚對藥物的反應。
1.6 療效判定標準
1.6.1 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顯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或達到大致正常;有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減輕或達到有效標準,心電圖改善達到有效標準;無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無改善,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加重:心絞痛主要癥狀與心電圖較實驗前加重。
1.6.2 心電圖療效標準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被蜻_到“正常心電圖”;有效:S-T 段降低,治療后回升0.05 mV 以上,但仍未達到正常水平,主要導聯(lián)倒置T 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 波由平坦變?yōu)橹绷ⅲ渴一蚴覂?nèi)傳導阻滯改善;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加重:S-T 段較治療前降低0.05 mV 以上,主要導聯(lián)倒置T波加深(達25%以上者),或直立T 波變平坦,平坦T 波變倒置,以及出現(xiàn)異位心律、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nèi)傳導阻滯。
2.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16. 0 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x ± 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2 檢驗。P < 0. 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治療與護理結果
3.1 心絞痛及心電圖變化 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有明顯改善,經(jīng)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絞痛及電圖改善情況比較結果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2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胸悶痛、氣短、心悸及總體評分上在治療后均有改善(P<0.05)。治療后,治療組在胸悶痛、氣短、心悸及總體評分上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P<0.05)。見表2。兩組治療后主證及次證證候積分各項均有明顯改善(P < 0.01);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 < 0.05)。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療后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 <0.01),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主證積分比較(,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組間比較,# 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次證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組間比較,# 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2 組均未見不良反應發(fā)生;2 組患者血常規(guī)、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未見異常;2 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皮膚瘙癢,但無皮疹及皮損,可堅持用藥,停藥后皮膚瘙癢消失。
4 討論
中醫(yī)認為冠心病基本病機為“陽微陰弦”,證屬本虛標實,氣血病變是導致冠心病的直接原因, 氣虛血瘀證為最常見證型之一, 常常是各證之基礎[3]。中醫(yī)藥在治療冠心病方面有著獨到見解,益氣活血法在冠心病臨床治療中療效確切。冠心病穴位敷貼由組成,方中以乳香、沒藥、延胡索、香附、吳萸,配伍黃芪及丹參注射液穴位注射,具有理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
薛美玲等[4]通過評價黃芪、丹參注射液的臨床療效,將6 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取隨機方法分為黃芪、丹參治療組(治療組)和一般治療組(對照組)進行對比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改善心絞痛癥狀總有效率96.7% ,心電圖改善有效率為70% ,血液黏稠度明顯降低,硝酸酯類停減率83.3 % ,提示黃芪、丹參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確切。乳香、沒藥、延胡索均是活血化瘀止痛之品,配伍香附、吳萸使氣血調(diào)暢,而吳萸在此應用也有利于穴位貼敷藥物的更好吸收。本研究通過穴位注射黃芪、丹參,并配合乳香、沒藥、延胡索、香附、吳萸等藥物組成的穴位貼敷觀察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癥狀及中醫(yī)證候改善情況,發(fā)現(xiàn)其能有效緩解心絞痛癥狀,減少中醫(yī)證候,對于氣虛血瘀證患者有較好地治療作用,目前冠心病患者長期服用西藥,存在一些藥物副反應,借此研究中醫(yī)特色治療,既可增加患者的依從性,而且療效明顯,無不良反應,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76.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68-73.
[3]葛婷,顧寧,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3,12(22):2074-2075
[4]薛美玲.黃芪、丹參注射液合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觀察.臨床用藥, 2007,9(1)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