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堯
曾幾何時,在中國教育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提倡最多的一個詞恐怕就是“素質教育”了。自1999年中央下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已有16個年頭,我們的素質教育推進得怎么樣了?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步履維艱。為什么素質教育在我國這么難以推進,遇到這么大的困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機制的原因,有執(zhí)行力的原因,更有認識的誤區(qū)。我個人對素質教育非常贊成,然而也有過困惑和無所適從。多年的教育實踐,讓我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有了新的認識。
一、功利主義是素質教育推進困難的禍根
素質教育提倡的是在實現國民個人自身價值的過程中來實現對社會的貢獻。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弱、競爭力強弱,取決于構成這個國家的基本細胞——國民素質的高低?,F實是,家長和學校認為,你考試成績不好,就去上不了好學校、學不上好專業(yè),就沒有好未來。致使競爭從幼兒園一直延伸到大學,對課程考試成績的重視遠高于對全面發(fā)展的重視。功利主義造成沒有一所學校愿意或從事過長期跟蹤學生的成長,沒有一個家長敢于把自己的孩子當試驗品。一句話,素質教育沒有市場。
二、對素質教育的內容認識上有誤區(qū)
素質教育從內容上講,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使受教育者實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加強思想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實現自身價值與祖國人民的統(tǒng)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tǒng)一。這個重點和“四個統(tǒng)一”是對素質教育內容的高度概括,也為我們進行素質教育提供了依據,作為教育工作者、教育機構和教育管理部門當一以待之。而這么多年來,許多工作地方卻把“只要不是死學書本”就當成素質教育,更有甚者,把不學習書本知識,而以搞課外活動作為素質教育。以為搞了點兒課外活動,組織了幾場文體活動,教學時用了多媒體設備,甚至提出幾句響亮的口號,就是素質教育了,殊不知,這只是“以管窺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誤區(qū)不打破、不糾正,素質教育怎能推進?
三、對素質教育的實施主體認識上有誤區(qū)
許多人認為,素質教育的實施主體是教師、是學校,不關別人的事,這是對素質教育的又一大誤區(qū)。因為,素質教育針對的對象,不僅包括青少年,也包括幼兒和成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素質教育的對象,所以素質教育的實施主體不僅包括學校和教師,也包括家庭和社會,包括政府和企業(yè),每一個中國國民身上都負有進行素質教育的責任。這一點必須明確。
四、選人用人機制決定了素質教育難以全面推進
就目前我國選人的機制來看,主要還是通過高考,而高考就是以分數高低來論英雄。雖然近幾年個別地方和學校采取了一些高考改革,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選人機制。所有這些,都決定了人們極其注重甚至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只重視與高考有關的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其他方面沒有市場。
五、缺少配套改革
素質教育不能全面推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各地沒有制訂相應的實施辦法和規(guī)劃細則。中央的《決定》,從整體上對素質教育的推進做了要求,但如何實現素質教育,實現的途徑、辦法、做法,需要各地根據自身情況自行探索和開展。以學校為主體的教育機構以及主政一方的教育管理部門,要努力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在細化分解的基礎上,精選素材,尤其是注重品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校本教材,讓學生從小接受影響一生的教育,為其一生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此外,素質教育的推進也與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人們的觀念、受教育者的自身生理和心理特點等諸多方面有關聯(lián),也有教育結構和制度上的問題。但這并不應該成為我們不作為的借口,只要每一個實施主體,尤其是我們的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都能盡自己的一份力,真心為學生考慮,真正對他們負責,進行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就一定會有收獲。當然,我們更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形成聯(lián)動,共同解決,否則素質教育就只能是一句口號,形同虛設。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