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
摘 要: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qū)虒W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決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教育對象采取的態(tài)度,教學觀念體現(xiàn)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新課程改革是擺在學校教育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在中學考試始終以分數(shù)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教育體系中,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中實施素質(zhì)教育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作者擬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思索,從英語學科的角度比較應試教育和素質(zhì)教育,就英語語言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并對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素質(zhì)教育進行論述。
關鍵詞: 英語課改 素質(zhì)培養(yǎng) 英語教學 師生角色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英語課程標準的目標是,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課程目標就在于打破傳統(tǒng)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力求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诖朔N認識,就應把學生看做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撃艿娜藖砼囵B(yǎng),而不應把他們視為“應試的機器”或是“可填塞的容器”,不斷灌輸知識,施加壓力,限制甚至扼殺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新舊課標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理念。長期以來,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奉行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教學模式輕視甚至否認主體活動給予學生素質(zhì)發(fā)展的真正價值,在這種背景下實施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無疑給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課程先進的理念反映了當今時代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特點,體現(xiàn)了世界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折射出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它的核心是新課標理念的落實。一些重大的課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問題基本上都出在課程理念與教師行為的轉(zhuǎn)化上?!队⒄Z課程標準》的正式出版與發(fā)行,拉開了中小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序幕,標志著新課程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新課改對全體英語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我們必須認真面對。
高中英語新課改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鍛煉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用英語交際,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中心地位。在這方面,我的做法是:
在詞匯方面,由于新教材詞匯量較大,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單元的單詞可分二至三部分進行背誦,鼓勵他們通過音標、構(gòu)詞法等科學地記憶單詞,并堅持課前小測;
在語法方面,要求學生在課前對照《全程設計》預習本節(jié)課的語法點,上課時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總結(jié),并提出重難點,然后歸納總結(jié),課后布置相關的配套練習以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
堅持用英語授課,要求并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訓練他們的口語和聽力,還能讓他們不斷回顧單詞及語法。
在高中教學方面,我遇到了新課程改革,這對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新課改倡導全人教學,強調(diào)課程教學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質(zhì),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相對于義務教育階段,高中英語新課程更強調(diào)根據(jù)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發(fā)展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基本語言運用能力,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這一階段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的需求,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智力、興趣性格、態(tài)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jù)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差生”,我盡量用難度適中的問題問他們,盡量讓他們回答有把握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時,我總會說“Very good.”,如果回答錯誤,我也會說“Thank you all the same.”,以表示鼓勵。這樣他們會因信心大增,增強參與意識,逐漸消除畏懼心理。面對優(yōu)生,我則對他們提高要求,如單詞小測的錯誤率不得超過20%,課后要多做提高題,增加閱讀量等。
二、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氣氛。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只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成績??贪宓膶W習,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適得其反,讓學生厭惡學習英語,因此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英語的學習。高一英語必修一的第一單元是“Friendship”,這是一個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于是我讓學生分組討論Warming-up中的問題,并設置“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之后讓他們用所列出的詞完成下一個Task:“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等多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并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這鍛煉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膽量,也在無形中發(fā)展了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三、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在學習課文前,我要求學生首先預習,找出知識點;課后整理總結(jié)筆記,并發(fā)現(xiàn)重難點。比如在教“subjunctive mood”時,我就先讓學生看課后的例句,并自己概括虛擬語氣的兩種基本形式,總結(jié)虛擬語氣的用法。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成就感。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本質(zhì)問題,同時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zhì)是交往、互動?;诖?,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xiàn)而無實質(zhì)性交往發(fā)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zhì)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qū)W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tǒng)觀點的重大突破。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在開學一周后,我就讓學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給我的教學提意見,下課后我也經(jīng)常深入學生中詢問他們的聽課效果、學習情況,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這階段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耐心、愛心。
總而言之,教師要使英語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變學習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使學習過程成為一種滿足內(nèi)在需求的主動的探索過程。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zhì)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積極的學習者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未來建設者,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英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多聽有經(jīng)驗老師的課,取其精華,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不斷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而且作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我們教師自身要深刻理解課改精神,把教學與課改目標緊密結(jié)合,不斷更新觀念,與新課程共成長。
參考文獻:
[1]劉芳.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與更新[M].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2]莫世榮.淺談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6).
[3]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汪榕培,主編.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王寅,著.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鐘道隆,著.記憶的竅門[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7]張維友,編著.英語詞匯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8]陸國強,編著.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9]張維友,編著.英語詞匯學教程[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0]鄧炎昌,劉潤清,著.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11]R.W.Conne. Teachers works,1985.
[12]Harmer,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1989.
[13]Nunan Davi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1989.
[14]Posner,G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1989.
[15]Fosnot,C. T. Enquiring teachers, enquiring learners,1989.
[16]willis,d, Willis, J.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