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
在班級里,經(jīng)常會看到幼兒的一些極端私己的行為,如:有的幼兒看到教室中間有椅子倒了,他們會當作沒看到,馬上走開。當問及他為什么不去把椅子扶起來時,他的理由卻是“這不是我的椅子”;還有的孩子會悄悄地把玩具藏在教室的某個角落里,讓別的小朋友都找不到,這樣他就可以一個人玩了。如果別人無意拿走了他的玩具,他要么是把玩具再搶過去,要么就不開心、發(fā)脾氣。這些現(xiàn)象愈演愈烈,以至于現(xiàn)在的家長和老師一談起自己孩子的私己行為時,可以滔滔不絕??谌魬液?,但從中也可以體會出父母的一些無奈和擔憂。從人的個性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幼兒的私己行為是其對己、對他人的一種不正確的態(tài)度以及相關的行為習慣,表現(xiàn)為極端的自我中心。
一、幼兒私己的成因
1.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幼兒私己的直接原因
自“獨生子女”這一群體出現(xiàn)后,幼兒的私己表現(xiàn)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由于中國家庭多是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往往會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極力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如帶孩子去吃大餐,為的是讓孩子能夠吃得開心,以“孩子開心,我就幸?!弊鳛閷ψ约旱男睦戆参?;在生活和學習用品上,只要孩子說別人有什么,家長如果買得起,就會立刻幫孩子買來,生怕孩子在物質條件上感到不如別人。這樣一來,在幼兒心中就形成了“我”字當頭,對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沒有任何體會,反而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正是因為“我”字當頭,幼兒對自己看得很重,對他人的利益漠不關心。另一方面,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怕他在幼兒園吃虧,因此有意識地教孩子在幼兒園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搶先,絕對不能落在別人后面;在幼兒園吃東西要揀大的吃,受到欺負了絕對不能忍氣吞聲,別人打了你,你就要還去。由此可見,私己其實并不是獨生子女的“專利”,不是說獨生子女就一定私己。造成幼兒私己的原因主要是教育不當,尤其是家庭教育。放任型和溺愛型的教養(yǎng)方式是導致幼兒私己的直接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正是父母一次次無原則的妥協(xié)和謙讓,從而強化了幼兒的私己行為,最終使其成為習慣。
2.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通過宣傳對幼兒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
社會上一方面在大力宣傳助人為樂的好人好事,但另一方面,電視、廣播等媒介也在揭露著一些丑惡的現(xiàn)象,如一位青年看見一位老人被車撞倒,好心將老人送到醫(yī)院,可趕來的老人的子女卻拉著他不放,一口咬定是青年撞了老人。結果雙方鬧上了法庭。無獨有偶,據(jù)報紙報道,一位老人看到一位婦女拎著大包小包,站在自己面前,就起身讓座,沒想到該婦女不僅不領情,反而罵老人,說是老人因為看她長得好看,有不好的想法。還有,一個孩子聽陌生人說請他學雷鋒,幫個忙,就跟著去了,結果被人拐騙了。上述事實,常常讓家長們感嘆不已,也成了家長教育子女的活教材。他們常常會苦口婆心地“教育”著自己的孩子:“只要管好你自己,別多管別人的事”。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教育,會使幼兒產(chǎn)生“人人為己”的觀念。于是,表現(xiàn)在實際中,就會有不少幼兒對他人表現(xiàn)得很冷淡,漠不關心。
二、幼兒私己行為的危害
當幼兒的私己行為已成為習慣,對他來說,并不意味著能占許多便宜,相反,由于他過分在意自己的利益得失,在自己的私利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更加痛苦。私己的孩子最缺乏的是關注他人的感受和關心他人的利益,這樣的孩子,在群體中難以與人友好相處,在同伴中,他的私己行為是不會被大家所認同的。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他們?nèi)狈献鞯拿?,將會阻礙他們獲得成功。而且私己的幼兒往往會多碰釘子,多遭挫折,多受痛苦。輕者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重者,引發(fā)心理疾病,如憂郁、狂躁;更為嚴重的則喪失了道德原則,走上犯罪道路,到那時候什么都為時已晚了。因此,在幼兒時期,是預防幼兒私己傾向出現(xiàn)的關鍵時期,當幼兒表現(xiàn)出私己的行為時,家長和老師一定要及時給予糾正和矯治。
三、幼兒私己行為的矯治
1.家長要端正教育觀,對幼兒要像對朋友一樣平等
在教育幼兒的漫長過程中,既要有愛,也要有原則。不能因為只有一個孩子,而過分滿足孩子不正當?shù)囊?。如: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父母就應該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不行”,當孩子以發(fā)脾氣、哭鬧來要挾的時候,父母必須態(tài)度果斷地予以拒絕。幼兒的行為習慣在幼年是培養(yǎng)的關鍵期,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給孩子以高他一等的感覺,也不必事事讓著孩子,要形成講道理的民主氛圍。應教給他社會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要讓孩子有一種“講道理”的意識,切忌“要星星不給月亮”的溺愛教育。
2.采用心理療法中經(jīng)常使用的“實驗劇場”
設法使孩子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認識私己行為。比如,可以讓一個私己的幼兒去照顧比他更小的孩子。一個5歲的孩子在照顧一個2歲的小不點時,無論如何是要遷就對方的,小不點的任性一定會給他留下深刻的感受,使他認識到私己是多么糟糕,給別人造成多少麻煩,再經(jīng)過大人的教導后,他也會慢慢收斂自己的私己行為。
3.家長和老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讓幼兒體會到關心他人的快樂
有的父母主動帶孩子為“希望工程”捐款;與貧窮兒童結成對子,互幫互學;在同伴相處中,教會孩子與他人分享食品和玩具等等,這些都是積極有效的措施。而且家長也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當家長估計到某種情景下,孩子會有可能產(chǎn)生私己的行為時,可以事先提醒孩子,與孩子有所約定。
4.社會應該對利他行為大力宣傳,設立一些專門的利他機構
如在英國,就有一種商店,專門接受一些家庭捐送的物品,將這些物品低價出售給需要的人。一般地,父母都樂意將家中不用的物品洗涮干凈,帶孩子一起來捐送,讓孩子親自去體驗如何去關心和幫助他人。
綜上所述,當幼兒的私己行為已成為習慣時,對他來說是十分悲哀的,因此父母和老師要制止幼兒的私己行為,對幼兒的私己行為進行預防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幼兒一生的健康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新馨花園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