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劍
一個班級里,總有一些學生顯得“與眾不同”,他們可能有著一些不好的習慣,也可能學習成績始終不能及格,更有可能總是在校內(nèi)外惹是生非,這樣的學生,常常令老師既頭疼又無奈,甚至有時會認為,這樣的孩子是天生的,無法通過后天的努力去改變。但是,在教學中不能真的就對他們放任不管,所以,在承認其“與眾不同”的基礎上,老師還是要積極的幫助他們能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和進步。要幫助他們,我認為要從這幾方面著手:
一、糾正主觀評價
對于這樣的學生,首先就是要承認其特點,也就是他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與一般的平均水平存在著差距,所以,作為教師在主觀上要對他們進行公正的評價,不能按照普遍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對于普通學生早已習以為常的事情,對于他們來說可能還要從頭開始培養(yǎng)習慣,而且還會存在反復,這是現(xiàn)實情況,所以教師得接受這個現(xiàn)實,不能著急,著急沒用,恨鐵不成鋼沒用,我們要在他“成鋼”之前,幫助他找到自己的價值。
二、分析綜合原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孩子存在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必然是長久以來形成的,我們要綜合分析學生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具體可以了解以下幾方面的情況:1、家長的知識素養(yǎng)對孩子的影響;2、孩子心智發(fā)展的綜合水平;3、各方面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不是起到了正向的引導的作用;4、孩子目前的學習困境與他幾年來的生長環(huán)境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當然了,這幾方面情況的了解都離不開與孩子父母的有效溝通,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態(tài)度,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了解孩子對自己的期望,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才能有效、高效的達到目標。
有次,我班學生田玉因為籃球比賽,與其他班發(fā)生了沖突,差點釀成大禍。我趕到現(xiàn)場,他已經(jīng)在高舉著轉頭,眼睛里噴著火,嘴里狂喊著,1班的孩子已經(jīng)圍成了一個包圍圈,一時不敢前進,不敢動手,我趕緊拉著田玉的手,把磚頭奪下來,對著其他孩子說:散了,趕緊回家,老師不再追究,以后誰要是再提今天的事,你們幾個都要受到學校的處罰,取消你們班參賽資格。其他的孩子怏怏而去,田玉的手被我死死地拉住,他滿腔的怒火在我的注視下,沒處發(fā)泄,只好“啊——”的大喊了一聲,然后不再看我。我笑著說:“吶喊的確是發(fā)泄不滿情緒的方式,我要是郁悶了也會拼命地拖家里的地板發(fā)泄。說說吧,怎么回事?“他還是氣哼哼地說了原因:對方班級的一名主力隊員沖他大喊,有種咱倆單挑,你不就是傻大個嗎?論技術你差遠了。他覺得對方侮辱了他,準備教訓教訓他。
我拉著他邊說邊走,又回到了學校,讓他坐下來,和他一起分析,如果發(fā)生打架事件的后果:1.你是主力,隊員們都指望你呢,球賽因為大家都受傷而不能取得好的名次,反而讓別的班輕而易舉地奪冠。2.把對方這樣打架打贏了,而不是打球打贏了,他們會不會真的認為你的球技就是比別人高。3.對方挑釁是不服氣,要想讓對方心服口服,就要在賽場上讓對方服氣。4.沖動的行為必定帶來最嚴重的后果,自己要為沖動付出代價,也許會終生后悔。
那天我們談了很久,他說出了手背上的傷疤是緣于沖動,和同學打架造成,留下了終生洗不掉的恥辱;說出了去北京找媽媽時候,和媽媽賭氣,準備從八達嶺長城步行回鶴壁,然后累暈的事情;他還承認了他以前為另外一位偷我錢的同學承擔“罪名”的事情。在了解了這些之后,那么他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表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針對這樣的事情,可想而知簡單的呵斥指責往往適得其反,只有動之以情,才能讓他從內(nèi)心接受老師的建議和引導。只有曉之以理,才能讓他真正的口服心服,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再次發(fā)生這樣事故的機會。
三、關注學生成長
對于這樣的學生,如果老師和他已經(jīng)形成了有效的互動,這將是一種寶貴的資源,這樣的孩子離開了這個老師,可能又會恢復以前的狀態(tài)。所以,老師要特別珍惜這種“只屬于自己”的教育機會,應該本著作為一名教育者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盡可能多地去關注孩子,盡可能長時間地去幫助和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因為這個過程越長,孩子出現(xiàn)反復的機會就越小,以后的學習和成長也就會越順利。
記得那年田玉終于小學畢業(yè)了,因為他沒有隨著父母居住,也沒有符合市直學校招生政策的戶口,上初中成了一個難題,在我到處找朋友、同學的一番努力奔忙之后,他總算是上了市直初中。我同事都說:“他那么一尊大神,你好不容易把他送走,終于不用再為他操心了,你已經(jīng)完成了你一個小學老師的任務了,再多幫純屬沒事找事?!蔽铱嘈?,幫他是出于一個教師的責任,初中,一個沒有父母管教的孩子,青春期太危險了。他這樣桀驁的孩子,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這個社會將會多一個危險品。
終于開學了,教師節(jié)時候,他用手機給我發(fā)了一條短信,我到現(xiàn)在還留著:“老師,您還記得我嗎,回想那時的我多么的不聽話,您一次又一次的原諒我。在此學生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說一句:老師好!節(jié)日快樂!”我喜滋滋的拿著手機到處炫耀:“看,田玉才給我發(fā)短信了,他知道好歹,他會好好的上初中的。”
從這件事我感受到,對孩子的教育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我們的教育工作只限于某一個時間段,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更加長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判斷到哪個程度就算是達到了教育的目標,所以作為教育者應該始終以關注孩子成長為自己的責任,要相信“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唯其如此,方是盡責。
【作者單位:鶴壁市福田小學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