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
在傳統(tǒng)的品德教學方式中,教學的起點和終點都集中在課堂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分裂,不能有機地整合起來。在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中,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充斥了整個課堂,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無法深入到兒童的生活,更難以觸動他們的心靈,真正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三個基本特性。其核心內容是:“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迸ψ哌M生活,貼近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把教學的需求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將“生活化的課堂”“課堂中的生活”融為一體,使他們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進一步“學會生活”。讓品德培養(yǎng)回歸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就是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新課程改革也倡導品德教學要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怎樣在品德課堂上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我認為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立足生活,確定目標
在《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每一課都從“情感與態(tài)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四個維度制訂了教學目標。教師們一看到這些目標就知道了本課的教學任務,但《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用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使兒童在自己的喜歡的活動中獲得發(fā)展?!薄镀返屡c社會》的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币虼?,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結合教材的觀點,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tài)地生成教學目標。我們要明確《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或面臨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一個懂禮貌,講文明,具有良好思想品質的小學生。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不僅要根據教材,而且要根據兒童的生活狀況、身心特點和發(fā)展需求來確定具體教學目標。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做事不拖拉》一課時,我從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情況出發(fā),在做課前準備時總結歸納了所執(zhí)教班級中一些學生做事拖拉的幾個方面,以此來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比如我班的有些學生在打掃衛(wèi)生時總喜歡拿著掃把在教室里追逐打鬧,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還很危險。針對這一點,在進入到“七嘴八舌話拖拉”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行為,用自己的話具體說說自己在做哪些事情時比較拖拉,我適時點撥,引出“打掃衛(wèi)生拖拉”這一話題,組織學生討論,激起學生對自己行為的反思,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錯誤,從而達到預設的目標。
二、體驗生活,明德悟理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源于兒童生活”、“符合國情和地區(qū)實際,從本校本班的實情出發(fā)”和“正確理解和應用教科書”等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受、獲得道德觀念,進而誘發(fā)自身情感的產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觀念。
學習《他們需要關愛》時,孩子們雖然知道殘疾人需要別人的幫助,也知道自己要幫助殘疾人,但他們不能真正體會到殘疾人在生活中的種種不便,不能感受殘疾人想得到幫助的需要以及被幫助后的溫暖心情。于是我設計了角色扮演這一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親自體驗盲人取物的感覺——將一位學生蒙上眼睛,讓他摸索著走到講臺前,把自己的鉛筆拿回去。這個過程中“盲人”通過反復觸摸,辨別方向,辨別物品,使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困難和艱辛。不僅如此,當一個學生在演盲人時,我請另一位學生去攙扶一下“小盲人”,幫助“小盲人”順利地找到自己的鉛筆。之后,引導學生談談變成“盲人”之后的感受,得到幫助后心情,從而更進一步地體會到殘疾人是多么需要幫助,而自己在今后將會更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三、回歸生活,指導言行
在課上學生獲得了心靈的洗禮,思想的熏陶,但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關鍵在課外。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獲得生活規(guī)則,提高道德意識,改變不道德行為,自覺地把課堂上、書本中所學所得的“大珠小珠”,散落運用到生活這個“玉盤”中來,讓教學與生活實際在碰撞中發(fā)出悅耳清脆的音符。
總之,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和形成必須在兒童生活的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由于兒童的品德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所以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讓他們獲得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我們教師要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理念,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關注個體在生活中的體驗和積累,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實踐,引導學生做生活的真正主人。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