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嵊州市中醫(yī)院婦科,浙江 嵊州 312400
清熱化濕湯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療效觀察
張黎
嵊州市中醫(yī)院婦科,浙江 嵊州 312400
目的:觀察清熱化濕湯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2組患者均采用抗生素作為基礎治療,對照組加用黃藤素分散片;治療組加用清熱化濕湯,療程均為12周。觀察治療前后2組患者濕熱瘀結證候評分,并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評價患者生活質量。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4.0%,對照組為72.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第4、8、12周,2組濕熱瘀結證候評分均逐漸下降(P<0.01);且治療后第4、8、12周治療組濕熱瘀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2組WHOQOL-BREF量表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1),且治療組升高較對照組更顯著(P<0.01)。結論:清熱化濕湯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患者高生活質量。
慢性盆腔炎;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清熱化濕湯;濕熱瘀結證;生活質量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臨床中的常見疾病,在育齡期的婦女發(fā)病率更高,主要是因為內(nèi)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發(fā)生了慢性的炎癥所致,可累及輸卵管、子宮內(nèi)膜、卵巢等附件,炎癥范圍有可能累積某一個組織,但以累及多個組織最為常見,嚴重的患者甚至遍布整個盆腔組織。由于長期受炎性因素的刺激,以及炎癥滲出性增生的增加,可以導致盆底組織的增厚,器官與周圍組織的粘連,還可以導致循環(huán)障礙,局部充血水腫,瘀血產(chǎn)生。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中醫(yī)學治療本病具有獨特優(yōu)勢[1]。筆者臨床中以抗生素作為基礎治療,聯(lián)合自擬方清熱化濕湯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療效滿意,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慢性盆腔炎標準和濕熱瘀結證辨證標準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制定。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盆腔炎及濕熱瘀結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②年齡20~50歲的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患者;③沒有相關藥物過敏;④近1月沒使用同類藥物治療者;⑤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用藥依從性較好者。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婦科腫瘤等嚴重婦科疾病;②妊娠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同時服用治療其他疾病的中藥,難以判斷療效者。
1.4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婦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門診患者,經(jīng)臨床確診為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者共100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的年齡26~46歲,平均(34.72±6.56)歲,病程為5~45月,平均(10.65±8.23)月。對照組年齡 23~44歲,平均(32.46± 8.98)歲;病程為5~47月,平均(11.36±9.48)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基礎治療 予鹽酸氧氟沙星(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0.2m g靜脈滴注,每天2次;替硝唑注射液(山東鳳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0.8 g靜脈滴注,每天1次。療程14天。
2.2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黃藤素分散片(湖南方盛制藥),每次4片,每天3次,連續(xù)服用12周。
2.3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清熱化濕湯。處方:茯苓、黨參、敗醬草、蒲公英、郁金各15 g,桃仁、川楝子、三棱各9 g,赤芍、丹參、莪術各10 g,白術12 g,薏苡仁20 g。每天1劑,水煎,取汁200m L,分2次飯后服,連續(xù)治療12周。
3.1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及治療后第4、8、12周進行證候評分,濕熱瘀結證候評分[2]:主癥輕、中、重分別為2、4、6分,次癥輕、中、重分別為1、2、3分;②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評價患者生活質量[4],WHOQOL-BREF包含27個問題,總分119分,分數(shù)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差。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分類變量服從正態(tài)分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
4.1 療效標準 參照《婦產(chǎn)科學》[3]中相關標準擬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無壓痛,盆腔無腫塊;顯效:癥狀好轉,B超檢查子宮附件無異常,彩超檢查無腫塊;有效:癥狀基本改善,彩超示腫塊縮小;無效:癥狀無改善,彩超示腫塊仍然存在。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傆行手委熃M為94.0%,對照組為72.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治療后第4、8、12周濕熱瘀結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第4、8、12周,2組濕熱瘀結證候評分均逐漸下降(P<0.01);且治療后第4、8、12周治療組濕熱瘀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
表2 2組治療后第4、8、12周濕熱瘀結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治療后第4、8、12周濕熱瘀結證候評分比較±s)分
與同組前一時點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②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50 50治療前23.54±4.43 25.62±4.36治療4周17.34±4.78①②20.63±4.16①治療8周12.64±3.56①②16.44±3.34①治療12周6.43±2.45①②10.54±2.73①
4.4 2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后2組WHOQOL-BREF量表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1),且治療組升高較對照組更顯著(P<0.01)。
表3 2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s)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1
組別n治療組50對照組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健康狀況評分10.83±3.45 23.94±4.57①②10.54±3.25 18.75±4.43①日常生活評分21.27±4.48 33.78±4.54①②20.75±4.65 29.36±4.56①生存質量評分9.75±3.47 14.57±3.46①②9.65±3.25 12.15±3.56①自我感覺評分18.21±4.29 33.42±5.26①②17.56±4.13 28.45±5.54①總分59.8±6.56 102.3±8.42①②60.1±6.45 89.7±8.24①
慢性盆腔炎癥是婦科的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生殖器炎癥及盆腔周圍組織、盆腔腹膜等炎癥病變的總稱。該病往往遷延日久、不易痊愈、反復發(fā)作,患者常出現(xiàn)低熱,下腹部不適,坐立不安、容易疲倦、煩躁等癥狀,長時間不治療會誘發(fā)出現(xiàn)神經(jīng)衰弱等癥狀群,如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煩躁、心悸、周身不適并發(fā)癥。盆腔的粘連水腫和充血可以引起經(jīng)、帶、產(chǎn)的異常及相關疾病。長期疾病纏身會導致下腹部墜脹不適、慢性疼痛和腰骶雙下肢的酸脹痛;盆腔瘀血還可導致月經(jīng)量的增多或減少,月經(jīng)前后不定期,月經(jīng)失調等癥狀,甚者可引起慢性輸卵管炎、輸卵管堵塞可以導致不孕、宮外孕[5]。
中醫(yī)學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對本病有較為系統(tǒng)和全面的認識,傳統(tǒng)中醫(yī)學將該病歸屬于腹痛、癥瘕、月經(jīng)不調、帶下病等范疇。有學者認為,本病多由于濕熱邪毒的乘虛入侵,與氣血互結,聚集胞宮,導致胞脈瘀阻,或者由于氣機瘀滯,氣血運行受阻,肝經(jīng)的積郁,兩脅脹痛,不通則痛,氣滯血瘀,久而久之內(nèi)結成癥瘕積聚[6]。從病理演變來看,本病以脾腎虧虛為本,痰濕瘀滯為標,或由于濕熱未清,郁而化熱,熱毒內(nèi)蘊,或者由于濕從寒化,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濕熱的表現(xiàn)為多,也可以表現(xiàn)為寒熱互見[7]。
筆者在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清熱化濕湯治療。方中赤芍清熱涼血以祛瘀止痛;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茯苓健脾化濕;黨參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血生津;白術燥濕健脾益胃;郁金、川楝子行氣消痞;桃仁、三棱、莪術活血消腫化瘀血;敗醬草、蒲公英、薏苡仁清熱解毒,排膿破瘀。諸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經(jīng)消痞、疏經(jīng)通絡、消腫定痛之功效?,F(xiàn)代中藥藥理學認為,清熱化濕湯中的三棱、莪術、桃仁、丹參等內(nèi)含的小分子物質具有殺菌作用,具有廣譜抗菌的功效;郁金、川楝子還有解除子宮痙攣、抑制子宮充血、調節(jié)月經(jīng)的周期以及月經(jīng)量的作用[8~9]。諸藥合用,具有消炎抗菌,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免疫功能,進而調節(jié)內(nèi)分泌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清熱化濕湯可明顯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癥狀,經(jīng)清熱化濕湯治療后患者的下腹部墜脹疼痛和腰骶部酸痛、困倦乏力等神經(jīng)官能癥狀均得到緩解,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治療組高于對照組,提示清熱化濕湯內(nèi)服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
[1]張麗梅.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52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1),47-48.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學科技出版社,2002:245-246.
[3]樂杰.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74.
[4]郝元濤,方積干.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封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說明[J].現(xiàn)代康復,2000,4(8):1127.
[5]許曉芬,張成燕.膈下逐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35):7622-7623.
[6]吳麗華.少腹逐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2):117-118.
[7]戴璐,張思超.當歸芍藥散治療慢性盆腔炎40例[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5(1):49-50.
[8]谷風,嚴英.利濕化瘀中藥對慢性盆腔炎血液流變學及血清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5):1102-1105.
[9]王加謀,劉彤歐.化瘀固本方對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表皮生長因子免疫組化表達影響的研究[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35(2):28-29.
(責任編輯:馮天保)
R711.33
A
0256-7415(2015)06-0176-03
10.13457/j.cnki.jncm.2015.06.085
2014-11-09
張黎(1975-),女,主治中醫(yī)師,主要從事中醫(yī)婦科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