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堅 趙玲丹 郭興科 王 艷
電針聯合運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
金堅趙玲丹郭興科王艷
目的 探討電針聯合運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電針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電針治療。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3周和治療后8周采用VAS疼痛評分、CODI指數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定。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成績判定基準評分、VAS評分及ODI指數評分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周、8周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8周,兩組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3周、8周優(yōu)良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針聯合運動療法可以明顯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及功能,效果較單純電針治療更明顯,療效更持久且不易復發(fā)。
椎間盤突出癥 運動療法 電針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腰腿疼痛常見原因,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也呈現年輕化趨勢,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電針作為常規(guī)治療手段起著重要作用;電針聯合運動療法治療作為被動治療與主動康復一體化的手段,既簡單可行、而且療效持久。本文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門診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報道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文60例患者均為本院住院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7.2±10.2)歲。病程3d~2年。脫落失訪3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6.6±10.6)歲。病程2d~3年。脫落失訪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VA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兩組患者均給予電針治療,穴位:腎俞、氣海俞、命門、次髎、環(huán)跳、阿是穴、委中、陽陵泉、懸鐘。治療時患者取俯臥位,酒精消毒皮膚,用2.5寸28號毫針快速進針,直刺1.5~2.0寸,肥胖者可刺2.5寸,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捻轉得氣向臀部放射,以放射至同側下肢或小腿最佳,在針柄連接電針治療儀(G6805-1型,青島),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留針30min。1次/d,10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d,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臥硬板床休息,腰部墊枕,避免劇烈活動。(2)治療組在電針治療基礎上加日本下腰運動訓練運動療法[2]指導:①患者仰臥位,雙手抱一側下肢屈曲至最大,另一下肢最大力伸直膝關節(jié),左右交替完成,每個動作保持5s。②患者仰臥位,雙手抱雙側下肢屈曲至最大,保持5s。③患者仰臥位,雙側肢體自然伸展放松,頭頸上抬前屈致肩胛骨抬離治療床面,保持動作5s。④患者仰臥位,雙下肢自然屈曲,雙下肢向一側旋轉時,上半身向另一側旋轉,并保持5s,左右交替完成。⑤患者俯臥位,雙上肢緩慢撐起至腰椎最大伸展,保持動作5s。上述每個動作反復20次為1組,每天訓練早晚各1組,10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1.3療效評定 (1)模擬視覺評分法(VAS)疼痛評分標準[3](0~10分):0分:無痛?!?分: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2)鎮(zhèn)痛效果評價: 鎮(zhèn)痛評分=( 治療前疼痛評分- 治療后疼痛評分) / 治療前疼痛評分×100%。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示:顯效: 腰腿痛顯著減輕,直腿抬高>70°,鎮(zhèn)痛評分> 60%。有效: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改善,直腿抬高30°~70°,鎮(zhèn)痛評分30%~60%。無效: 疼痛減輕不明顯,直腿抬高<30°,鎮(zhèn)痛評分<30%。(3)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CODI)[4,5]:CODI問卷調查表共有10項,每項有6個備選答案(分值0~5分),將10個項目的選擇答案得分累加,計算其占10項占最高分(50分)的百分比,記分方式為:總分=實際得分/X回答的問題數×100%。0%為正常,越接近100%則功能障礙越嚴重。將ODI指數劃分為優(yōu)(0%~25%)、良(26%~50%)、可(51%~75%)、差(76%~100%)。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兩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療效評定 治療組30例,顯效22例、有效5例、無效0例、脫訪3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30例,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3例,脫訪4例,總有效率88%。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均有效。
2.2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周治療組和對照組VAS評分均較前降低(P<0.05)且治療后評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電針聯合運動療法的效果較單純電針治療更明顯;治療后8周兩組VAS比較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比較(x±s)
2.3兩組治療前后ODI指數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優(yōu)1例、良5例、可16例、差5例。治療后3周優(yōu)14例、良7例、可6例、差0例。治療后8周優(yōu)14例、良6例、可7例、差0例。對照組治療前優(yōu)2例、良4例、可17例、差3例。治療后3周優(yōu)13例、良8例、可5例、差0例。治療后8周優(yōu)8例、良4例、可12例、差2例。兩組治療后3周、治療后8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均有效。治療前、治療后3周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8周,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電針療法能夠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使局部組織血管擴張、促進血流加速、提高新陳代謝;有利于組織炎癥水腫吸收,修復損傷軟組織;使肌緊張降低,具有良好的解痙、鎮(zhèn)痛作用。黃國付等[6]研究表明電針治療可提高患者血漿β-內啡肽活性,可能是電針鎮(zhèn)痛作用機制之一。王升旭[7]針刺華佗夾脊穴觀察到患者血漿5-HT、5-HIAA、NA治療后顯著降低,說明針刺可抑制交感神經的活動,達到針刺鎮(zhèn)痛的作用。
腰椎穩(wěn)定性的下降可造成腰椎間突出的發(fā)生,因此腰椎穩(wěn)定性和肌力的訓練至關重要。日本腰椎訓練體操通過腰椎核心肌訓練、腰椎關節(jié)牽拉等來減輕腰椎間盤的壓力和前凸,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的目的。同時運動療法肌肉的收縮促進局部血流,改善代謝;另外運動對肌肉協調及神經肌肉控制的改善進一步緩解了局部組織的緊張和代謝,有利于疼痛的緩解和炎癥的消退。
本資料結果顯示,電針聯合運動療法對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效果明顯,作為被動治療與主動康復一體化的手段,其效果顯著高于單純電針治療且療效更持久,不易復發(fā)。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206.
2 白土修,土肥徳秀,赤居正美.疾患特異的·患者立腳型慢性腰痛癥患者機能評價尺度.日本腰痛志,2007,(13):225~235.
3 李高權, 張麗梅, 徐守宇. 常規(guī)低頻TENS聯合運動療法治療下腰痛的療效觀. 社區(qū)醫(yī)學雜志, 2014(14):44~46.
4 JC F, PB P.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Pine, 2000,(25):2940~2952. 5 鄭光新, 趙曉鷗, 劉廣林. 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評定腰痛患者的可信性.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2,1(12):13~15.
6 黃國付, 張紅星, 張?zhí)品? 等.電針夾脊穴治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血漿β-內啡肽的影響及其療效觀察.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8,30(4):270~272.
7 王升旭.電針夾脊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及機理探.中國針灸, 2000(3):166.
3177016 浙江省臨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