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杰
教育部等部門下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學校開設勞動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但與以往的要求一樣,勞動課設置容易,實施就難了。那么,為何勞動課設置容易,實施難?
其一,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如今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全家人圍著孩子轉,很多孩子上了初中連襪子都沒洗過,更談不上干其他家務。尤其是城市里的中小學生,平時忙于學習,在家里可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要說勞動,就是幫助父母掃地、洗碗的事,也少有問津。加之一些父母怕耽誤和影響孩子的學習,索性把孩子關在房子里,讓其一心埋頭讀書,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干家務影響學習,沒有讓孩子干家務的意識。
其二,學校升學的壓力。雖然新課改推行很多年,但評價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等依然看重的是升學率和考試成績。高的升學率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生源和經費,決定一個教師的業(yè)績和福利。而勞動課無法考核,不能納入教師考評,在這種現狀下雖然各個階段學校的課程設置中都有勞動技術課程,但往往成為擺設,經常變成自習課或者被其他課程占用。
其三,現實條件的制約。城區(qū)學校班大、人多、場地狹小,根本無法實施勞動課。很多學校有意拓展校外資源,但忌憚安全問題始終放不開手腳,出于安全考慮很多學校高強度的體育訓練都不敢正常開展,課間都需要老師全程陪護。很多學校對開設勞動課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是開設也根本起不到鍛煉的目的。
其四,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如今網絡高度發(fā)達,“炫富”、“拼爹”、“投機取巧”等不良信息對孩子產生巨大沖擊。很多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腦海里基本沒有勞動觀念,認為父母照顧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教育部等部委要求中小學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yè),目的是培養(yǎng)中小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強健體魄,重拾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讓勞動課真正得到落實恐怕不是一個簡單規(guī)定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還需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各界認真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