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霞
摘 要: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是很多人倡導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關(guān)注學生個體差異、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方式,在古文教學中我做了一點嘗試,并取得了成效。
關(guān)鍵詞:自主合作探究;古文教學;運用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合作互動的學習,為我們改變古文教學模式設(shè)計了的一條新的思路。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科學的指導下,運用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學生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活動,學生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和創(chuàng)造的本領(lǐng),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首先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這是學好文言文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基礎(chǔ)的環(huán)節(jié)。每當開始學習古文時,我就會要求學生做好兩手準備,一手拿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一手拿古代漢語詞典,這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基礎(chǔ)。由于做好了準備,文中生僻的漢字,通假字,多音字,還有古今異義字,這一道道攔路虎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拿下。這時學生就實現(xiàn)了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先讀會、讀準字音。然后熟讀,不管理解與否,要很熟練的、流利的讀出課文。以《出師表》為例,文中需要掌握的字就有崩殂、菲薄、裨補、 遺陛下、祎、攸、闋、 陟罰、臧、否、行陣、猥自、夙夜、駑鈍、諏、攘除、斟酌等,學生自主學習時給學生標注出來,作為重點,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解決,為學生能讀下來課文奠定了基礎(chǔ)。
這樣枯燥的學習我怎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呢?因為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在朗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我經(jīng)常采用朗讀接龍的競賽法,學生預習好課文之后,我就指定某一名同學從頭開始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一旦聽出有讀錯的字音,馬上舉手,糾正并接著往下讀,直到全文讀完,看哪個同學讀的篇幅最長。初中的學生一般比較好動,很難安靜地聽老師或同學讀文章,對個別容易讀錯的字詞往往不能留心,采用朗讀接龍的辦法,正是利用了學生好勝的心理,學生為了找出同學的錯誤,自然要非常細心地聽范讀并注音,非常認真地聽同學的朗讀,找出錯誤。而朗讀的同學也需要非常小心地讀課文,惟恐讀錯一個字。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不僅讓學生加深對課文讀音的印象,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其次合作交流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這是同學們展示自學成果,提出疑難問題并解決的環(huán)節(jié)。學習新的文言文,我會讓學生在熟讀原文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提出一些難以理解的文言詞語,把同學們提出的不懂的文言詞語集中寫到黑板中,對于那些的確重要而且特殊的文言詞語,我會馬上給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和解說。怎樣提高學生質(zhì)疑文言詞語的能力,避免學生因為太難而放棄呢?在學生有了基本的文言文基礎(chǔ)之后,我會抽一篇簡單的文章來讓學生講解,課堂上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我把他們分成四人一組來分配任務,每個小組有一個學習組長,每個組員必須都有任務,避免遺漏一個。讓學生嘗試自己當老師,實行師生角色互換,每組負責一個自然段,組內(nèi)人員討論后還不懂的可以問老師,每組推舉一個同學來講解。剛開始執(zhí)行的時候,學生都會有一些漏洞和錯誤,這時候我不會馬上給他們指出來,我會讓各小組進行評論,然后我再指出他們的優(yōu)點,提出合理的建議。每篇課文學生上完后,我都要利用一部分時間點撥彌補學生上課中的缺漏,最后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把課文的重點總結(jié)出來。讓學生在聽教師上課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對教材處理的不足,為今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經(jīng)驗。這樣學生們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了,有些同學的講解水平越來越高。而且各個小組相互競爭,取長補短,不斷超越,不斷創(chuàng)新。雖然這樣的舉措在剛開始非常的費時費力,一節(jié)課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任務,而學生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但這切切實實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俗語說:教無定法,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為學生開辟一片自主的空間,這是我們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還采用“演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親身“表演”,加深對課文語言和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在課堂中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請四位同學分別扮演鄒忌及他的妻子、妾和客人,讓他們發(fā)揮想象,模擬當時鄒忌三問和妻子、妾、客人三答的情景,同學們紛紛揣摩角色,獻計獻策,探討出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回答時語氣是由衷的贊美,其妾的語氣是討好,語氣有點勉強;而客人是禮貌尊重的,語氣顯得客氣。同學們興致勃勃的分析角色、設(shè)計表演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反復研讀課文、分析鑒賞人物形象、熟練掌握文言字詞和句式的過程。通過對課文情境的表演,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包括文言文虛實詞、句式、主題、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等等)的準確理解。
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文言文是比較枯燥難懂的,為了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我還在教學中利用好的篇目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引導學生標新立異,求活求新,使學生在大膽質(zhì)疑探究中,通過討論,提高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就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探究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在課堂上生成了很多新的東西,我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其實是一種觀念的更新,如在《陳太丘與友期》一課中,我有意識引導學生對“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展開辯論,學生很有興趣,形成了尖銳對立的兩派,一派認為元芳做得對,對于那些不守時的人就要不留情面;一方認為元芳做的太過分,不應該那樣對待長輩。同學們爭論不休,這時我適時的插入,告訴大家我們評論陳元方,首先要理解一個詞: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來鑒別這個人物。當時的人們對待這種不留情面的行為記錄下來,廣為傳播,并評之以“方正”,就很明顯是稱贊有加了。所以,大家認為,當時的人們會怎么評價陳元方?同學們馬上明白在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下,這種不給錯誤者留情面的行為被視為真性情的體現(xiàn),是得到普遍贊揚的,因此無所謂失禮。其實,這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真性情的一種表現(xiàn),是時代的風尚,甚至連非常尷尬的“友人”可能也會稱贊他。
但是世易時移,時至今日,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現(xiàn)在這樣“入門不顧”是否合適?
思維活躍的同學們馬上就說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處理,對于不嚴重的錯誤,我們應當原諒;對于嚴重的錯誤,簡單的道歉是不能原諒的,我們也可以“入門不顧”。這樣一個設(shè)計較大限度的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使學生敢想、敢說,激發(fā)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文言文短小精悍,語言凝練,給人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抓住這一點,采取學生喜愛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熟悉的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針對教材中選編的思想性強,對現(xiàn)代社會具有指導啟發(fā)性的文言文,挖掘其中具探討價值的問題不失為古文教學中的一個亮點。
實踐證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學習文言文,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同學們都積極地參與到本小組中,學習的主動性有了,課堂的氣氛活躍了,學習熱情被喚起了,由原先對文言文的厭學到樂學,由被動學到主動學,由幾個人動到大家都動起來。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也有了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造性空間。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這種學習模式可以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讓文言文的學習更輕松、有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