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的英語學習,產(chǎn)出卻不敬人意,問題是多方面的。本文從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和歷史,以及遷移現(xiàn)象的說明及原因,結(jié)合王初明教授提出的補缺假說的語境缺失和補缺原理,進一步證實了中式英語出現(xiàn)的必然性以及及時糾正不地道表達的必要性,對英語教學,特別是口語、寫作教學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英語學習;中式英語;遷移
一、中式英語的定義及發(fā)展歷史
1.中式英語的定義
中式英語(chinglish)是指帶有中國式詞匯、中國式語法、中國式表達習慣的英語,簡單來講,就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表達的語言。
中國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時候,因缺乏英語使用環(huán)境,因此在漢語思維和大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拼造出不符合英語本土者語言表達習慣的英語,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語言現(xiàn)象,中國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
隨著英語的普遍使用,中式英語(chinglish)在中國仿佛也慢慢成了一個流行的語言。俄羅斯新聞公布全球語言監(jiān)聽會公布的2005全球最流行的十個詞匯清單,chinglish位列第四位。中國學生也樂此不疲的將“好好學生,天天向上”翻譯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將“給你點顏色看看”翻譯為“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類似于這樣的中式英語,英語本土者是不太會明白的。還有些中式英語就真的會令人捧腹大笑,例如:馬馬虎虎會有人直接譯為“horse horse tiger tiger”。
漢語及英語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也叫中式英語,機械的將漢語一字字的地轉(zhuǎn)換成英語,不僅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跡,而且不被以英語母語者所理解,筆者認為這是種錯誤的語言。
2.中式英語的發(fā)展歷史
中式英語最早出現(xiàn)應(yīng)該是在香港、廣東等沿海城市。清朝打開了大門,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隨著貿(mào)易經(jīng)濟等的往來,本地人在與英國人交流中,慢慢的學會了些簡單的日常英語,然后就用自己的母語思維方式(即漢語)把這些剛學會的英語組成字句。雖然中式英語給英語母語者帶來了一定的理解困難,但是補課否認的是一部分中式英語已經(jīng)被接受甚至廣泛使用,例如:英語本土者都會用“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來打招呼。
二、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
遷移本來為一個心理學的術(shù)語,本意為一種學習對另外一種學習的影響,是指學習者已經(jīng)掌握了的知識或技能對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過程產(chǎn)生的影響,可能會出現(xiàn)倆類語言遷移,即語言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語言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Fries和Lado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第一次將遷移用在了語言學的研究之中,表示“一種語言對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產(chǎn)生的影響”(即language transfer,也叫母語遷移)。正確而又流利的使用一種語言,前提是要該語言形式和語境知識的有機結(jié)合,若缺乏該語言的語境,就可能照成母語的遷移。語言遷移理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對比分析假說、 標記理論和認知理論, 許多學者從語音、 語義、 語用、 結(jié)構(gòu)規(guī)則等方面來探討和解釋語言遷移。
Ellis(1994)于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發(fā)現(xiàn)母語是漢語的學生學英語中犯的錯誤51%來源于母語的干擾,雖然干擾并不等于遷移,但遷移型錯誤卻是母語干擾的結(jié)果并構(gòu)成干擾型錯誤的一個重要部分。
1.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指有利于語言學習的遷移,在母語和目的語有相同的形式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例如法語和英語都有table這個單詞,且在倆種語言中均表示相同的含義。
2 .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也叫干擾,是指套用母語模式或規(guī)則而產(chǎn)生的錯誤或不合適的目的語形式。例如,學習英語的法國人會將 I have been here since Monday(我星期一就在這兒了)說成 I am here since Monday,原因是法語模式j(luò)e suis ici depuis lundi.中國人學習英語時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同之處,漢語的名詞沒有單數(shù)和復數(shù)的區(qū)別,但是英語名詞用法卻大不相同。漢語思維中多使用主動語態(tài),但是英文中多使用被動語態(tài)。
三、語言學習過程中中式英語及遷移的影響
王初明教授的補缺假說很好的詮釋了中式英語的現(xiàn)象,以及遷移發(fā)生的環(huán)境背景,中國學生從很小的年齡(城市里學生開始于幼兒園,農(nóng)村學生開始于小學),但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英語還是不敬人意,總所周周的“啞巴英語”,“聾子英語”,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學習語境的缺失,誠然,目的語語境缺失了,母語知識就補上,慢慢的就行了中式英語,其中母語的知識也對目的語有遷移作用。
四、結(jié)語
漢語和英文中有很多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在使用上都有不同,研究也表明,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51%的錯誤來自于母語的干擾,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不能說是完全錯誤,但至少是不正確的英語,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應(yīng)避免理所當然的使用,有意識的糾正自己的主觀表達習慣,慢慢的擺脫中式英語的過程。
參考文獻:
[1]Jack C. Richards and so on. Dictionary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Third edition).
[2]王初明.2003b.補缺假設(shè)與啞巴英語和漢式英語[J].外語界.2003(5).
[3]王初明.自我概念與英語語音和英語學習[J].
[4]劉倩.a study on chi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D].2009(4).
[5]鄧薇.2006.從補缺假說的角度對漢式英語的實證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作者簡介:王琳(1989-7—),女,漢,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