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丑綜合征”是最近比較新鮮的外來詞匯,學名“軀體變形障礙”,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對自己外表的某些部位持有想象或嚴重夸大缺陷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對這些“缺陷”的厭惡、反感、羞辱,甚至會因為深受這種觀念的折磨而誤入歧途。
這一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過度關注自身想象出來的一些身體缺陷:嘴巴太大、眼睛過小或者有點招風耳等,都是常見的一些“想象丑陋”的例子。
面部暇疵是他們最常抱怨的,最多的如皺紋、斑點、疤痕、痘痘、痣、膚色黑、頭發(fā)稀薄而擔心禿頭等;其次是鼻子的形態(tài)、大小,還有眼睛、眉毛、耳朵、嘴唇、牙齒、下巴及頭顱等,這些都可能成為“想丑綜合征”的人幻想丑陋的部位。
患者通常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反復在鏡子中審視自己,自己的缺陷是否變得更引人注目了或是有了某種程度的改變;有人不斷地把自己同影視劇或雜志上的明星進行比較;有人通過不停變換妝容、更換衣服,或是改變發(fā)型來糾正或掩蓋原本的缺陷,企圖讓自己看得更順眼一些;再有就是通過戴帽子、假發(fā)或太陽眼鏡試圖偽裝或隱匿自己的缺陷;一些極端的病人則戴上面具或用頭巾把自己的頭裹得嚴嚴實實。
癥狀嚴重的人,對自己外表的不滿會持續(xù)數年,同時伴隨嚴重的抑郁、自殺、孤僻、多次求助整形醫(yī)生以及不停照鏡子等行為。
當前,“想丑綜合征”的病因還不是很清楚,不過存在諸多假說,但是若要解釋癥狀,尚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醫(yī)生猜想:“想丑綜合征”極有可能是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多重作用導致的。有證據表明,大腦五羥色胺失衡會促發(fā)這類癥狀。當然,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比如童年遭受過多的譏諷嘲笑或是創(chuàng)傷,比如性虐待,或是家庭成員和同齡人過于注重外表等因素,都可能會是癥狀表現的風險因素。
專業(yè)人士表示,“想丑綜合征”是一種心理障礙,可以進行藥物或是心理治療。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一組對“想丑綜合征”病人療效顯著的藥物。服用SSRIs藥物的病人通常會發(fā)現,治療后他們對于缺陷的關注時間減少了,很容易轉回思路而考慮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