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敏 田 苗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大連 116023)
成果導向教育,也可稱作“以成果為基礎的教育”[1].它是以“人人都能學會為前提,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而設計的“教育模式”,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該理論強調如下5個問題:①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②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③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④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⑤如何保障學生能夠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其中第一個問題教育目標應是我們做一切研究的出發(fā)點,即實踐育人的目標是什么.
美國工程及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ABET)2000年提出了認可某一學位時的11條標準(ABET《工程標準2000》),該標準也得到國內高等工程教育的廣泛應用[2].該標準提出如下教育目標:①應用數(shù)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②設計及進行實驗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③能夠設計系統(tǒng)、組建工序以滿足特定需要的能力;④與多學科團隊合作的能力;⑤確定、規(guī)劃及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⑥解責任及專業(yè)道德;⑦效溝通能力;⑧有廣闊的教育基礎去理解工程項目對社會及全球的影響;⑨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并擁有切實執(zhí)行的能力;⑩解當代時事;○11認識現(xiàn)代應用工程、工藝、技術及工具[3].
成果導向教育理論的實踐需要高校各個層面的配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目標中的④~⑦,⑨~⑩都應該是思政教育領域的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提出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及《工程標準2000》,本文將“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了解未來工作世界”、“了解該行業(yè)職業(yè)道德”、“提升溝通能力”、“了解時事,擴展視野”、“認為必須終身學習”作為實踐育人的目標,并將其作為檢驗實踐育人實效性的指標.
本文對國內某工科高校全日制本科生進行分層比例抽樣與隨機抽樣調查,調查樣本涉及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等該校所包含主要學科.實際發(fā)放問卷1 260份,回收1 172份,回收率為93%,有效問卷988份,有效率84.3%,大一~大四學生人數(shù)比例分別為22.2%,26.8%,27.3%,23.7%,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本研究基于成果導向理論從學生層面與教師層面探討社會實踐中有關因素對實踐育人實效性的影響,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1)社會實踐關注度對實踐實效性的影響. 關注度是指學生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關注程度.從“非常關注”、“比較關注”、“很少關注”到“從不關注”四個程度.變量之間是否顯著相關是由相關系數(shù)表現(xiàn)出來的,本文采用Pearson相關法,初步檢驗了關注度與實踐實效性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進一步做了回歸分析考察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表1中的回歸結果中看出,R2值都接近于0,說明二者之間的共線性問題并不嚴重,并且關注度與社會實踐實效性各個指標的正向關系均顯著.
表1 關注度與實踐實效性之間回歸系數(shù)
檢驗結果說明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關注度越高,社會實踐所取得的育人效果越好.這一點不難理解,社會實踐關注度所反映的并不僅僅是參加實踐本身的過程,還包括實踐活動后續(xù)的總結、匯報與評獎等過程,甚至包括身邊其他同學參加社會實踐的情況.只有當學生參與并關注了這一整個過程,社會實踐的育人效果才能夠得到體現(xiàn).
(2)參與程度對實踐實效性的影響. 參與程度指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投入的精力.有“積極主動,親手調查、實踐”、“跟著團隊一起活動,服從安排”、“應付了事”,以及“未參與活動,在網上抄襲”四個選項.同樣采用Pearson相關法,初步檢驗了參與程度與實踐實效性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進一步做了回歸分析考察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表2為參與程度與社會實踐實效性之間回歸系數(shù).
表2 參與程度與社會實踐實效性之間回歸系數(shù)
從回歸結果中看,R2值均接近于0,說明二者之間的共線性問題并不嚴重,參與程度與除“了解未來工作世界”、“溝通能力”、“終身學習”以外的三個變量均正向相關.
(3)指導程度對實踐實效性的影響. 為了檢驗指導教師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將問卷分成有指導教師及沒有指導教師兩個組別其中有指導教師486份,沒有指導教師的502份.利用486份有指導教師的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指導程度與社會實踐實效性之間回歸系數(shù)
從回歸結果中看出,R2值均接近于0,說明二者之間的共線性問題并不嚴重.指導程度與除“溝通能力”以外的變量正向相關.
本文從學生與指導教師兩個層面探討影響實踐育人實效性的因素,發(fā)現(xiàn)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關注度以及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會對實踐育人效果產生影響,指導教師的指導程度也對其存在影響.
(1)重視社會實踐前期教育,增強學生社會實踐關注度. 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關注度反映了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意義的認識程度.學生對社會實踐關注度越高,越能夠理解社會實踐在自身成長中所起到的作用,那么他在實踐過程中所收獲也就越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在社會實踐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實踐活動形式、數(shù)量,更要重視社會實踐前期動員與教育,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的根本意義,才能讓社會實踐不流于表面,真正起到實踐育人作用.
同時,高校更應重視社會實踐后期的總結、匯報與表彰工作,使學生認真思考實踐活動中的收獲與不足,是提升整個實踐活動育人效果的重要一步,不容忽視;
(2)重視社會實踐過程教育,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4]. 參與程度對實踐實效性大部分指標有影響作用,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45.4%的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僅僅是“服從團隊安排”.這一現(xiàn)象急需改變,社會實踐應是“全員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應采取諸多措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如重視社會實踐的過程管理,在實踐前做好教育、培訓和準備,使每一位學生明確實踐的目的,并根據(jù)自己及團隊成員所需進行實踐內容的設計,變被動實踐為主動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分工明確,讓每個團隊隊員都有具體的責任和義務;重視實踐結束后的總結與提升,讓參加社會實踐的成員在回顧、總結、分析中凝練收獲,提升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實效性;
(3)提升指導教師積極性與水平[5]. 指導教師指導程度對實踐育人實效性有顯著影響,這無疑說明了社會實踐中指導教師的重要性.各高校應采取多項舉措充分調動教師在社會實踐中的積極性.如將指導學生社會實踐計入工作量,列為評職晉級的重要指標或準入門檻,通過各種激勵措施表彰和獎勵社會實踐優(yōu)秀指導教師,并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指導教師的能力和水平.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教師指導程度對溝通能力沒有顯著影響,這一現(xiàn)象應引起重視.調查中,受訪學生稱“指導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參與過多,使學生沒有發(fā)揮空間”.這提示指導教師應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好指導程度,不能本末倒置,要時刻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提高社會實踐在育人功能中的實效性,依靠的是科學的頂層設計.高校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應有針對性設計出一套有培養(yǎng)方案、評價機制、監(jiān)督機制以及指導機制的社會實踐完整體系,重視指導教師的選拔與培訓,社會實踐避免流于形式.要引導學生在過程中思考,在總結中提升,真正發(fā)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
[1]李光梅.成果導向教育理論及其應用[J].教育評論,2007(1):51,54.
[2]Hernon,Peter&Dugan,Robert E.Outcomes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Views and Perspectives[M].Westport,Libraries Unlimited,2004:29-70.
[3]李志義,朱 泓,劉志軍,夏遠景.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4]周彩姣,林 寒.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xiàn)狀調查與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5]李金發(fā),鄢萬春.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實現(xiàn)途徑的調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5):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