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宋暢 張百靈
摘 要:關于拾得遺失物制度,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的有肯定主義和否定主義兩種立法例,大多數國家已承認并采納肯定主義立法例。然而我國當前民事立法提倡拾金不昧,否定遺失物拾得人可以附條件取得遺失物所有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以及在遺失物所有權人認領遺失物后拾得人請求支付一定報酬的權利,這不僅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實情況存在差距,同時也與世界主流立法趨勢相悖。
關鍵詞:拾得遺失物;懸賞廣告;權利義務失衡;報酬請求權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026-02
通過對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分析和相關理論的探索,以期為確定拾得人附條件取得遺失物所有權的權利和相關的報酬請求權提供一定的依據。
一、我國法律對拾得遺失物制度的規(guī)定
《民法通則》第79條: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段餀喾ā返?09條: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第114條:拾得漂流物、發(fā)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guī)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第107條:所有權人或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第110條: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fā)布招領公告。第111條: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112條: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第113條:遺失物自發(fā)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二、當前拾得遺失物制度存在的缺陷
從以上法律可以看出,對于拾得遺失物制度在我國主要存在三方主體:拾得人、權利人、有關部門。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出這三類主體被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的差別。
1.從民事法律建構的角度。我國一直以來提倡的是拾得遺失物講求拾金不昧,拾得人基于拾金不昧不僅要積極返還遺失物給所有人且不享有相關的報酬請求權。我國法律對于拾得人的道德水平要求過高,“拾金不昧”的傳統(tǒng)美德被應用于民法關于拾得遺失物的規(guī)定帶有將道德要求法律化的痕跡。
當前我國法律關于拾得遺失物制度的規(guī)定與民法堅持平等的基本原則是相違背的。關于拾得人的權利,我國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只有保管遺失物所支出的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與此同時卻負有諸多義務:保管義務、返還義務、送交義務。此外還規(guī)定了遺失物拾得人負有損害賠償責任,可以看出遺失物拾得人的權利和義務嚴重失衡,這與我國民法所確立的平等原則是相悖的。不僅如此,對于拾得人的通知義務、履行的期限、履行的方式規(guī)定的也不具體,法律對拾得人是以義務要求為本位的。
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調整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利和義務就像一對連體嬰,彼此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因此,法律應當在法律主體之間合理分配權利和義務,以期讓天平的兩端達到平衡狀態(tài)。然而,就目前我國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對于權利人,規(guī)定了遺失物返還請求權。但是對于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向受讓人支付的費用范圍不具體;權利人通過懸賞廣告等方式尋找遺失物時,關于懸賞廣告亦存在諸多問題。如:發(fā)布懸賞的方式、懸賞數額的確定方式、對于懸賞糾紛的舉證責任、所有權人違反義務的責任承擔等等。當權利人認領遺失物后,拾得人僅僅享有必要費用的補償權,連獲得報酬的權利都沒有。
當前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違反了《物權法》物盡其用的原則。對于相關部門,法律的規(guī)定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公安等有關部門的履行義務不明確,發(fā)布招領公告等實踐操作性不強。對于遺失物的保管方式與處理方式不科學;關于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收歸國有違反《物權法》充分發(fā)揮財產價值、物盡其用的原則,排除了拾得人在遺失物無人認領時取得遺失物所有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
2.從民事法律基本原則的角度。我國當前的民事法律規(guī)定違背了公平原則、等價有償原則、經濟效用原則。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與此相對應的便是對公民權利義務的均衡分配。很顯然當前的法律規(guī)定只強調了拾得人的通知、公告、保管和返還等諸多義務卻未賦予拾得人實質權利,從而違反了公平原則。
等價有償原則即為他人辦事并獲取相應的報酬。遺失物拾得人在權利人認領遺失物前,真誠地盡到了通知、保管、公告、送交、返還等義務,可能還為此付出了相應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勞力成本,得到相應的報酬便是理所應當。由此,當前的法律規(guī)定違背了等價有償原則,同時也違背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guī)律。
3.從民法規(guī)定的實效性角度。首先,當前我國民法和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否定了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拾得人可以附條件的取得所有權的可能。我們知道法律的規(guī)定本意是充分維護權利人的利益,然而拾得人和權利人權利義務的嚴重失衡折損了人們拾得遺失物的積極性。很多人可能不愿拾得或者是拾得之后直接據為己有,根本不會上交或是通知遺失物所有人,這反而在客觀上更加損害權利人的利益,增加了所有人尋找遺失物的難度,從根本上違背了民法拾得遺失物制度保護所有權的立法本意。再者,現實中遺失物的價值不一,無論是使用價值還是價值,有些遺失物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對于遺失物權利人或許意義并不大了,對于這些使用價值和價值都很小的遺失物,如果硬性規(guī)定得返還權利人,其耗費的種種成本可能遠遠高于它本身的價值,更有甚者權利人即便知道也不要了。在此基礎上,法律規(guī)定將這些遺失物收歸國有也并不具有實際意義。梁慧星教授在《物權法》草案第三次審議稿提出的修改意見中提到:“遺失物的價值甚微,規(guī)定為‘收歸國有,對國庫并無補益,反有與民爭利之嫌,不如采各國通例,規(guī)定為‘拾得人所有?!币陨先c可以看出,現行法律關于拾得遺失物制度的規(guī)定在民事法律建構、民事法律基本原則、民法規(guī)定的實效性等方面均有不足之處,亟待加以完善和解決,增強立法的實踐性。
三、國外關于拾得遺失物制度先進的立法實踐
《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拾得人有權向受領人請求支付報酬。第973條:在向有管轄權的機關通知拾得后經過6個月時,拾得人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在所有權被取得時,物上的其他權利消滅。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也規(guī)定:遺失人應以遺失物價值的3%向拾得人支付報酬。如果在催告后一定期限內無人認領,則由拾得人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我國《澳門民法典》第43條也規(guī)定:動物及其他動產,如從來為無主物或已被其他所有人拋棄、遺失或隱藏者,均可通過先占而取得。
日耳曼法采用分別取得所有權主義規(guī)定遺失物拾得人應向有關機關報告,有關機關催告失主認領并由失主支付報酬給拾得人。日耳曼法的規(guī)定可以實現物盡其用,同時兼顧遺失物所有人與拾得人雙方的利益,為近代各國民法所繼承,即允許在一定條件下由拾得人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英美法系國家有關拾得遺失物制度也是在日耳曼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當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納了日耳曼法的肯定主義立法例,確立了拾得遺失物作為所有權取得的特殊方式之一的地位。
四、完善我國拾得遺失物制度的建議
1.物權角度——確立遺失物拾得人可以附條件取得遺失物所有權。將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收歸國有的規(guī)定已經與世界主流做法背道而馳,因此建議將現行規(guī)定改為拾得人可以附條件取得遺失物所有權。
2.債權角度——明確規(guī)定遺失物拾得人享有保管費用請求權和相應的法定報酬請求權。因為我們肯定拾金不昧的美德和肯定遺失物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若遺失物拾得人將遺失物返還權利人時自動放棄報酬請求權,這種行為所展現的人性的光輝比法律的硬性規(guī)定效果難道不是更好嗎?而且這也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運行規(guī)律。明確遺失物拾得人和權利人的權利義務,切實保護所有權人的權益,同時實現拾得人和權利人之間的公平。
3.明確懸賞廣告制度的地位并加以充實和完善。實務中有很多做法是直接用懸賞廣告來取代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這是不應該的。懸賞廣告和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行使主體的不同決定了懸賞制度只能是法定報酬請求權的補充而不應該成為常態(tài),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堅持法定報酬請求權作為獎勵遺失物拾得人的主體。如果遺失物權利人刊發(fā)了懸賞廣告,則可以視為向不特定人發(fā)出的要約,此時要約和法定報酬請求權便形成了請求權的競合,遺失物拾得人可擇一行使,至于遺失物拾得人最終采取何種方式,其決定權在拾得人手中,拾得人可以選擇賞金也可以選擇法定報酬。此舉能有效平衡拾得人和所有權人的權利義務,實現公平。
五、結語
現今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法律都在慢慢地改革并與世界接軌,中國日益成為世界政治大舞臺上重要的一極,這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國內立法。法的權威性具體體現為法的穩(wěn)定性,這決定了法不可能朝令夕改,但是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必須深深扎根于實踐的土壤,從實踐中來最終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我國現行民法法律關于拾得遺失物制度在民事法律建構、民事法律基本原則、民法的實效性、世界民事立法趨勢方面均存在不足,所以對相關拾得遺失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是大勢所趨,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更加符合理性的要求,為接下來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和編纂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蔣大鵬.論我國拾得遺失物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天水師范大學學報,2013(1).
[3]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錢明星.物權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88.
[7]李霞,尹鳳桐.論遺失物拾得之歸屬[J].當代法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