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蔡元培的一生
薛依明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蔡元培,中國第一所國立的大學北京大學的第四任校長,同時也是北大歷史上乃至近代史上最為聞名的一位校長,同時他也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他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和新穎進步的思想影響了北京大學在歷史上的發(fā)展,他開創(chuàng)了“學術”與“自由”之風,他革新北大,在五四運動時期有杰出的貢獻。他是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關鍵字:革命家;新文化運動;蔡元培
蔡元培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逢中國風雨飄搖的時代,從政治經(jīng)濟到文化,中國完全毫無根基,在列強的夾縫中生存,風雨飄搖。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國門一步步的被打開,主權一點點淪喪,最重要的是國人的精神,即使有一天兵臨城下了,可只要國民精神猶存,那么反敗為勝就自然而然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文化思想上的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歷史資產(chǎn)階級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不僅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更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文化、藝術等方面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而且它促進了民眾的覺醒,這是最重要的。而蔡元培,作為當時的北大校長,在解放思想,促進民主與科學的傳播方面,充分發(fā)揮了他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在1915年左右,這個時間是辛亥革命結束后百廢待興的時間段。辛亥革命是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所以辛亥革命結束之后,無論是從政治經(jīng)濟還是思想文化上一切都應該是新潮的。此時,教育領域沒有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缺乏一個明朗清晰的指導性方針,就在此時,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則。雖然只有八個字,但是在當時來講,這是非常大的進步。他認為大學應該成為百家爭鳴的地方,而不應該持一孔之論,守一家之言,只有這樣才能使一所大學成為真正的高等學府,他秉承這個理念,不僅是在教學上,而且還在教員上面,錄用教員不在于他本身的封建文化儲量有多少,而是看他有無專門學問,有無真才實學,當時的時代是充分需要靈活、與時俱進的教員人才,就像非常需要蔡元培這樣的領軍人一樣,他并不是主張對新舊思想才去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他的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舒服,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新文化。這在當時是極大的進步。破舊才能立新,哲學上曾經(jīng)學過,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新思想應當積極涌入,蔡元培認為學校不應當抱殘守缺,盡快接受新鮮事物才會追趕世界的潮流,注入新鮮的血液。
不僅如此,他開了我國公立大學招收女生之先例,還擔任中法大學的校長,他多次出席國民黨會議,作為一名國民黨員,他倡導民權,為人民爭取權益,并且他奔走呼號,積極抗日,他還和宋慶齡、魯迅、楊杏佛等人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他積極開展愛國民主抗日活動,擁護國共合作。正是因為這樣,才是他和蔣介石產(chǎn)生了芥蒂,1940年3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tǒng)蔣介石在日記中評價他:“惟其在教育上與本黨主義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見者,但有罪過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鄉(xiāng)愿式之影響為更惡劣也。”[1]他曾經(jīng)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將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
[2]
他三度遞交辭呈,因為和袁世凱不和,他在教育部第一次遞交辭呈,因為反對政府變相賣國,他第二次想大總統(tǒng)提出辭呈,因為抗議政府逮捕五四運動時期參加游行的學生,他第三次提出辭呈。他曾經(jīng)在1919年6月遞交過手寫的辭職聲明,他明確提出不會作政府的傀儡,不會仰人鼻息,他不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他崇尚自由,開通風氣,他要洗滌心靈。他曾經(jīng)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來勉勵自己,他寧缺毋濫,因為恪守自己內心的原則與執(zhí)著,堅守自己人生的最低限,我們不用過多的評論他成功對錯與否,我們只需要知道在他辭職之后,北京各大專學校校長向政府齊上辭呈,支持蔡元培。在他發(fā)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后,由于被大師生的極力挽留,才答應只做北大師生的校長。
他聘請胡適、李四光等多位知名大家出任北京大學教授,他多次出國游歷考察,將西方的先進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多維新聞網(wǎng)評論指出,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期間,通過頒布法律廢除了基礎教育中儒家經(jīng)典的課程設置,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剔除在教育資源之外,加入大量西方文化課程,這種崇洋媚外的教育毀掉中國根基。[2]但是,作為一名中國人,蔡元培的所作所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北京大學作為改革的中心地,充分發(fā)揮了中國最高學府的風范,他使得中國的文化在亂世中逐漸走向正軌,使得中國的文化在當時的時代逐漸完整的形成一定的體系。在這方面,無論是北京大學還是蔡元培的作用都是舉重若輕的。學者黃炎培曾經(jīng)說過:“有所不為,吾師之律己,無所不容,吾師之教人。欲人知求真一本自由,記從長紹興中學,以至長北京大學,弗逾初旨。晚而主持科學研究。廣納眾流,一貫斯道,從德量渾涵中,確標趨向,嗟余小子,心傳竊奉終身?!盵3]
蔡元培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任校長,開了北京大學崇尚思想自由的先河,改革創(chuàng)新了中國在內憂外患那一段歷史時期的文化發(fā)展,蔡元培使得北京大學成為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中流砥柱,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卓越的貢獻,他被稱之為“新文化運動之父”。他充分相信“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4]他是時代上的英雄,他是北京大學里一座永遠的豐碑,屹立不倒,精神永存。
他是北京大學最為著名的校長——蔡元培。
注釋:
[1]摘自《時代周報》“學閥與總統(tǒng)的較量”:蔣介石對黃炎培無計可施一文 2009年11月19日.
[2]作者蔡元培:《蔡元培語萃》,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58頁.
[3]摘自《時代周報》“學閥與總統(tǒng)的較量”第二篇 黃炎培 2009年11月19日.
[4]作者蔡元培:《蔡元培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版,132頁.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74-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K82